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体育的发展受到体育意识、设施、人力资源的限制,而高校体育却存有丰富的体育意识、设施和人力的资源,在全面落实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之际,高校体育工作如何深入社区,实现二者的互动互补地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有待于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校区体育;学校体育;互补;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98-02
一、社区体育概述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组织周围各界,各单位共同组成地区性联合体育组织,为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就地组织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社区体育属于体育系统中多种组织与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它具有广义上的多种体育功能。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体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目的就是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社区体育的起步较晚,社区体育资源缺乏,严重地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校本位主义观念的桎梏,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还格格不入,学校的体育资源远不能为社区提供应有的服务。如何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理清与摆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互动互补地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有待于解决的课题。
二、社区体育现状
(一)体育意识状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或慢性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较早较多出现。同时社区居民余暇时间的增多,健康愿望增强,也预示着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随着体育产业化的逐步深入,体育消费和体育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这种意识的提高还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社区中只有28.7%的参加体育锻炼,而这些人群中,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的运动多数也只是徒步行走,健身舞蹈等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如何,自身也无法判断。
(二)体育设施状况
社区体育设施较差,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一般社区仅有几套简单的健身器械,如固定单双杠、台阶、肋木、转动转盘、腹肌板等设施,设备简陋,数量少、场地有限,有篮球场的社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小区了,更谈不上体育馆健身房,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居民的健身只能依靠马路的人行道、小区内道路,或者公园等场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
(三)人力资源状况
社会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全国各级社区体育的开展中普遍存在,仅有35%的社区的体育健身宣传栏,50%的社区有体育指导员,占社区人数的3‰,而且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只有2.6%,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有25.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63.6%,其他8.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为主。
三、高校体育现状
高校内体育设施完备,体育场地宽广,器材一应俱全,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各类各项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教学均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集聚点。然而,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各项工作的比率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低于离退人员。表明学校体育人才资源有较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
四、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内在联系
体育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体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高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具备人才与场地的相对优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关系,使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是真正贯彻国家全民健身纲要的重要因素,从时间上看,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高校的非授课时间段。从空间上看,学校的教职工都属于城市居民,他们也会参与到社区体育这个体育团体中来,因此学校也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看,高校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及特有的文化氛围;社区体育拥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更有发展健康的体育组织、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这为二者的互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不是互不相连的两个孤立体,实际上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
五、高校学深入社区体育的可行性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生活意识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着最为科学的健身理念、方法、手段。也是最能理解和贯彻全民健身运动引领者,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将融入社会,走向社区,他们学习的体育技术、理论、健身观念也将带入社会,他们也将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因此高校的学生既是社区体育的实践者又是宣传员,甚至是指导员,他们的参与实践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生活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二)社区是高校体育科研成果的最佳实践基地
发挥体育科研优势,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科研服务社区成员在经济条件、文化程度、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年龄、职业、体质、性别的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健身方法的选择、时间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及健身器材、设施的选择上要求都各不相同。高等学校拥有大批的体育专家、学者和体质监测设备,可充分发挥体育科研优势,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引导居民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从而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共建和谐的社区体育。 (三)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进入社区体育,才能起到人尽其用的效果
高校内的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集聚点,只有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为社区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积极分子,才能真正体现体育工作在高校中的三大功能。高校体育的参与,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地带动这部分较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带动所属的大社区、小社区、街道、居委会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四)高校能为社区体育提供场地与器材服务
社区体育场地器械的不足是影响人们进行健身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械严重匮乏,制约着社区体育与社会的同步发展。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较社区而言更为丰富,体育场馆设施比较齐全,他们除了上课、训练、学生课余活动之外,特别是节假日,体育场地、器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高校应向社区居民适当开放现有体育资源,为公众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实现体育资源与社区的共享。高校与社区有很多交叉之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针对社区体育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从而选择参与建设社区体育的具体途径。
六、结论
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和师资力量之优势,来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借助社区体育这一操作平台,把学生的体育学习与教师的职责外延推向社会,实现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之路。二者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和谐的体育环境。
七、建议
(一)积极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优势,发挥高校体育人才社会服务职能,主动关注当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高校体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培养高素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二)认清高校服务社会的义务,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正常的教学与训练的情况下,体育场馆适当实行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各级政府加大社区体育支持力度,协调高等学校体育加强对新型社区体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在政策上、经费上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静,陈嵘.浙江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23-25.
[2]中国学校体育记者.场地开放,不是简单地打开校门[J].中国学校体育,2006,(09).
[3]谢孟瑶.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考试周刊,2011,(8).
关键词:校区体育;学校体育;互补;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98-02
一、社区体育概述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组织周围各界,各单位共同组成地区性联合体育组织,为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就地组织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社区体育属于体育系统中多种组织与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它具有广义上的多种体育功能。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体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目的就是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社区体育的起步较晚,社区体育资源缺乏,严重地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校本位主义观念的桎梏,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还格格不入,学校的体育资源远不能为社区提供应有的服务。如何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理清与摆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互动互补地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有待于解决的课题。
二、社区体育现状
(一)体育意识状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或慢性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较早较多出现。同时社区居民余暇时间的增多,健康愿望增强,也预示着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随着体育产业化的逐步深入,体育消费和体育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这种意识的提高还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社区中只有28.7%的参加体育锻炼,而这些人群中,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的运动多数也只是徒步行走,健身舞蹈等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如何,自身也无法判断。
(二)体育设施状况
社区体育设施较差,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一般社区仅有几套简单的健身器械,如固定单双杠、台阶、肋木、转动转盘、腹肌板等设施,设备简陋,数量少、场地有限,有篮球场的社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小区了,更谈不上体育馆健身房,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居民的健身只能依靠马路的人行道、小区内道路,或者公园等场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
(三)人力资源状况
社会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全国各级社区体育的开展中普遍存在,仅有35%的社区的体育健身宣传栏,50%的社区有体育指导员,占社区人数的3‰,而且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只有2.6%,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有25.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63.6%,其他8.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为主。
三、高校体育现状
高校内体育设施完备,体育场地宽广,器材一应俱全,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各类各项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教学均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集聚点。然而,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各项工作的比率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低于离退人员。表明学校体育人才资源有较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
四、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内在联系
体育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体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高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具备人才与场地的相对优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关系,使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是真正贯彻国家全民健身纲要的重要因素,从时间上看,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高校的非授课时间段。从空间上看,学校的教职工都属于城市居民,他们也会参与到社区体育这个体育团体中来,因此学校也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看,高校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及特有的文化氛围;社区体育拥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更有发展健康的体育组织、协会和俱乐部,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这为二者的互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不是互不相连的两个孤立体,实际上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
五、高校学深入社区体育的可行性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生活意识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着最为科学的健身理念、方法、手段。也是最能理解和贯彻全民健身运动引领者,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将融入社会,走向社区,他们学习的体育技术、理论、健身观念也将带入社会,他们也将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因此高校的学生既是社区体育的实践者又是宣传员,甚至是指导员,他们的参与实践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生活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二)社区是高校体育科研成果的最佳实践基地
发挥体育科研优势,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科研服务社区成员在经济条件、文化程度、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年龄、职业、体质、性别的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健身方法的选择、时间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及健身器材、设施的选择上要求都各不相同。高等学校拥有大批的体育专家、学者和体质监测设备,可充分发挥体育科研优势,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引导居民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从而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共建和谐的社区体育。 (三)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进入社区体育,才能起到人尽其用的效果
高校内的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集聚点,只有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为社区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积极分子,才能真正体现体育工作在高校中的三大功能。高校体育的参与,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地带动这部分较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带动所属的大社区、小社区、街道、居委会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四)高校能为社区体育提供场地与器材服务
社区体育场地器械的不足是影响人们进行健身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械严重匮乏,制约着社区体育与社会的同步发展。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较社区而言更为丰富,体育场馆设施比较齐全,他们除了上课、训练、学生课余活动之外,特别是节假日,体育场地、器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高校应向社区居民适当开放现有体育资源,为公众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实现体育资源与社区的共享。高校与社区有很多交叉之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针对社区体育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从而选择参与建设社区体育的具体途径。
六、结论
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和师资力量之优势,来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借助社区体育这一操作平台,把学生的体育学习与教师的职责外延推向社会,实现学校体育多元化发展之路。二者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和谐的体育环境。
七、建议
(一)积极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优势,发挥高校体育人才社会服务职能,主动关注当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高校体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培养高素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二)认清高校服务社会的义务,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正常的教学与训练的情况下,体育场馆适当实行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各级政府加大社区体育支持力度,协调高等学校体育加强对新型社区体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在政策上、经费上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静,陈嵘.浙江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23-25.
[2]中国学校体育记者.场地开放,不是简单地打开校门[J].中国学校体育,2006,(09).
[3]谢孟瑶.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考试周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