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出版产业需求的信息管理本科生培养新模式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t268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人才。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出版产业的发展,结合北京印刷学院的发展特色,提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新理念。通过分析出版产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以及目前信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提出从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三方面搭建面向出版产业需求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最后讨论了新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出版产业;信息管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蒋骁(1982-),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北京 102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印刷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出版产业需求的信息管理本科生培养新模式”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9-0030-02
  
  一、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决定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出版管理创新要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促进企业管理全面创新为着眼点,整合和改造出版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实现出版经营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和商务营运电子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已表现出对信息管理人才旺盛的需求。
  产业发展呼唤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专业建设。长期以来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如专业定位缺失、专业特色不明显、行业方向过于模糊等现象。面对新科技革命对媒体与传播业和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带来的划时代变革,在北京印刷学院行业特色优势的背景下,敢于面对社会需求,挖掘自身潜能,才能造就出与学校特点相适应的人才,提高本科生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更强调专业化,目前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预期,因为其专业知识体系中缺乏一定的行业背景、行业知识以及实践积累。由此可见,出版产业信息化环境下,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和需求进行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需要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
  二、出版产业信息化人才需求分析
  1.出版产业信息化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
  要想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人才,就必须结合行业现状来分析人才的需求现状。这不仅需要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还需要对特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出版产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状况,就可以从人才的需求方更深刻地了解信管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以及技能才能满足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出版产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需求:[1](1)技术研发:程序员、测试人员、网站维护、技术维护等;(2)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内容编辑、技术编辑工作等;(3)管理人员:信息网络管理人员、信息化经营管理人员等。根据信管专业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来看,也基本涵盖了这三方面工作需求。特别对技术研发方面,信管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相比其他专业更具优势。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技术研发人员需求的比重最大。此外,随着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对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出版社对信管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复合化,具体表现在,既要熟练掌握相关技术研发的方法,也要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包括具体的出版流程等。
  2.出版产业信息化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分析
  对于出版企业信息化人才来说,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语言等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出版经营、媒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要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出版企业的实际问题,满足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需求。
  出版产业信息化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一般只是结构可以由以下四方面组成:[2](1)基础知识。即基础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包括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以及外语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2)系统的专业知识:高等院校对每个信管专业学生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3)相关学科知识:与出版、新媒体相关管理知识、技术应用知识、法律知识等;(4)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事出版业企业信息化、数字出版工作的实践经验。
  从能力结构要素理论来,能力结构可分解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其中,一般能力应是大学各个专业都应该注意培养的普遍化能力,包括良好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创造力等。而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特殊能力应为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理论和知识,能够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注意提高经验性智力,即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以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出版产业的信息化人才不但应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结构,还应特别注意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在实际出版企业环境中,参与实际的项目和工作,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出版产业需求的信息化建设人才。
  三、信管专业本科生培养现状
  虽然信管专业具有复合型、就业面广等优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首先,专业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学生就业率比较低。[3]其次,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4]虽然一些高校对实践课,主要表现为课程设计(一般为简易软件)和实习比较重视,但是大多数课程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5]最终导致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在本科管理类专业相对偏低。
  北京印刷学院于1999年设立信管专业。目前已将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分析,能在新媒体行业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点上已经比其他院校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方面结合了本校的在出版行业领域的优势与特色,使得信管专业培养目标更符合学校宏观发展;另一方面,培养目标更贴近市场需求,结合出版行业数字化发展得新方向,构成数字化环境下出版信息化高级人才知识体系。
  四、面向出版产业需求的信管专业本科生培养途径
  1.构建行业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软件技能和管理思想双重特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6](1)以信息技术设计与开发为导向,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核心,该层面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和建立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的技能;(2)以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变革为导向,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体系上,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ERP等课程为核心,思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各种问题。
  目前高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遵循以上两个原则,当然不同学校也会根据自己学校发展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方向不同则专业课不同,由此形成信管专业的不同特色。信息管理工作通常也具有较为鲜明的行业特色,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的对象也有所差异。
  李培根院士曾指出,实践的理念应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而并非只是在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的典型实践环节。[2]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立具有出版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培养学生的行业兴趣。从本科入学开始,即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出版行业的一些社会调查,走进知名出版社和印刷企业生产线参观,一方面激发入学新生对行业背景下社会实践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信管人才在出版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感性的认识,增加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和憧憬。
  (2)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设计。在实践性比较强的重要课程中,聘请出版企业的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对课程设计进行实践宣导,并指定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作为一对一的课程设计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让学生真正体验并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思考并尝试自己解决公司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通过企业导师和课程设计的总结,发现并分析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毕业设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信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都为教师制定,近年来各种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内容重复率相当高,学生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依据往届毕业生的成果,将数据和代码稍加改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过程。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需要结合出版企业的实际信息化需求,在了解企业及组织的经营业务流程、生产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情况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不但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也可以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面开放的实践平台
  目前大多数高校信管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虽然逐渐得到了重视,很多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环节都被学校安排到不同企业进行短期的学习实践。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出版行业有着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我院每年都就将实习学生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出版企业进行实习,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北发图书等,这些实习企业已经逐步与学院之间形成了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拓展了学生实习交流的渠道。
  当前相当规模的出版社一般很少专门的招收相关信管专业毕业生,但从未来的人才需求来看,企业实际上对此又是有相关需求的。目前出版企业设置自己专门的信息处理加工中心类似的部门已成为发展趋势。在企业岗位层次上则需要精通企业业务,熟悉档案管理,信息内容与情报管理的专职人员。其次,在今后的几年里,由于数字媒体出版物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各个出版社为顺应潮流,一般也会各自或者联合发展属于自己的电子出版与电子商务事业,特别是处于整个出版业尖端的在京出版社。目前我院一些实习基地多集中设在出版社、杂志社、书店等新闻出版发行单位,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编辑加工、校对等文字能力或发行能力的训练,较难体现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
  因此,在实践平台搭建方面,应从讲究全面开放的原则,不要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出版社。实际操作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分成不同的实践小组分别开展。例如对于系统设计和管理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到相关公司的软件开发部门进行相关学习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对于数字出版比较感兴趣的,则可以安排到数字出版企业,如网站、传媒公司、音像电子出版等单位。
  3.多样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院师资队伍具有信息管理、出版、数字技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极为缺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出版产业实践一线的工作经验缺乏,并不能运用自如的将目前产业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生动的给学生讲授。因此,除了应该重点引进考虑具有复合背景的师资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和完善一支懂行业,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首先,积极通过校企联合,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教师接触了解出版企业实际业务的渠道。教师通过在出版企业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其次还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目前出版产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特点,如对本科毕业生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的详细要求,从而对教学体系进行一些调整改进。比如目前大部分企业是否采用JAVA语言进行网站开发?出版企业具体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维护客户关系的?这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能更加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其次,可以吸引一些行业内的实战精英通过兼职教师来丰富师资队伍,最终形成层次感分明,理论和实践都有优势的多样化师资队伍。在教学环节中,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员给学生以课堂内案例分析或者课外讲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实践经验。
  最后,充分利用学院的行业优势,积极吸引出版界知名专家不定期的进行前沿理论和发展讲座。这类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为师生了解出版业最新前沿领域的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且也更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出版行业的知名度,让出版企业更加了解本校的学生和专业。
  五、面向出版产业需求的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出版产业需求的信管专业培养,在构建行业特色教学课程体系、全面开放的实践平台、多样化的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从以下三方面积极评价新的教学模式。
  1.优化行业特色课程,重视学生评价
  行业特色课程要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基本理论从行业实践中来,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数字出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探索性地开拓这方面的课程,在了解出版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评价,全方位地对行业课程进行调整和评价。
  2.重视对实践环节的考核
  面向产业的教学体系,除了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外,还应该从多方面对实践环节进行评价。除了指导教师对学生安排具体实践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外,还应注意从教师评价、定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到多角度,定量规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结合实习日记、考勤记载和实习单位考核问卷等进行量化考评。[7]
  3.重视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
  目前的教学评价往往局限在教学阶段,而往往忽略了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的考核,对于是否能适合实际出版行业的工作要求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应努力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考评的长效机制,采用定期的问卷和访谈形式,找出信管本科生各项能力的缺点和实际工作中得障碍因素,这样就有利于不断地、更有针对性地去改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孝章,张志林,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吴波,江征凤,丁毓峰.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及综合评价研究[A].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
  [3]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7-29.
  [4]陈延寿.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8):140-142.
  [5]唐文晶,谢海英,王彩荣.以就业为导向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100-104.
  [6]赵志运.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专业使命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8):106-109.
  [7]秦必瑜,田杰.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35-13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的特点,依托所设置的课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据此,我们对专业理论课程相关内容、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同时采取了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有效地形成了开展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理论基础;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徐英俊(
期刊
摘要:分析了信管专业的优势,提出了针对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策略,为其他专业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信管专业   作者简介:胡静芳(1980-),女,江西南昌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步升(1978-),男,江西赣州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西景德镇333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景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人文情操,事关百年教育成败得失。本文着眼于应用型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及审美人格的塑造,从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构建科学而富于现代性的文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从理念到方法提供一种切实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理工科文学教育;跨文化视域;教学模式;课程实施  作者简介:徐向阳(1978-),男,陕西城固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期刊
摘要:电工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重要作用,我院动力、机械等24个专业都开设有电工学课程。结合我院电工教研室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就如何在该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电工学;工程意识;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郭瑞(1977-),女,山西祁县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姜竹楠(1978-),
期刊
摘要: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协会组织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美国高等教育协会能有效参与高等教育治理,除了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外,也与这些组织自身的特性直接相关。组织成员的专业化和敬业精神、组织目标的高远、工作机制的独特和成熟、监督机制的完善、注重协会间力量的整合、对协会工作的研究和人员培训,为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有效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组织特性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从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视角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状况进行了透视和分析,说明了工程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是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培养工程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方面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力争改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湛永松(1979-),男,广西南宁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对于母体的依赖过多,自身特色不够鲜明,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当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着手,强调校企紧密合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借鉴母体的优秀资源,即可为独立学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要:在学校文化这一视角下,去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的夹击中,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中表现更多的是不适应。文化既有冲突,也可尝试去克服其城乡差异,以抵消文化冲突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文化;文化冲突;隐性课程  作者简介:刘洋(1982-),女,湖北宜昌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地方高校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本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努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徐秀芳(1973-),女,江苏建湖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唐拥政(1973-),男,江苏
期刊
摘要:以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平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精选习题,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设置松散式创新实践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赛,充分挖掘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不仅能促进教学改革,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践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