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很多人在讨论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你可能有点好奇:台湾的高考满分作文是什么样的?
我们来看看今年台湾的学测国文作文部分,具体如下:
作文一
材料:一篇以玩具为主题的说明文,改写自张盈堃《物体系:玩具的文化分析》 。
问题(一):请依据上文,说明积木诞生的背景因素。文长限 80 字以内。
问题(二):玩具对你而言,较偏向“玩物丧志”或“玩物养志”?请就你的成长经验,说明你的看法。文长限 400 字以内。
作文如下:
一:
玩具于我,为“玩物养志”。午后暖阳在窗边围起一方闲适,我在光与影间屏息,专注于每片骨牌的置放。小心翼翼的取好间隔,再拉远视线评估流畅度。我自幼便对片片相同的骨牌爱不释手,塑胶制和木制的方片如我手中的五彩笔,在每个灵光乍现之时,骨牌的不同摆放在我的轻巧间变幻莫测,立与倒,又是截然不同的艺术。骨牌于我为养志。
我的感官变得十分敏锐,不仅要以精准无差的角度排列心中的形状,更要时时刻刻集中精神留意风吹草动,一时的大意便使未完成的架构功亏一篑。我常常在无法阻止的扼腕下叹息,悠游于自我的心灵之境,呼吸吐纳着养成的灵敏和慧黠。流连于创意氤氲的空间,我也享受骨牌倒下的悦耳声音。塑胶制的齐齐倒下,轻脆如银铃的笑声;木制骨牌沉厚如老人嗓音,骨牌轻敲着我玩玩具的美好闲暇时光。
玩物养志,是我缱绻于把玩骨牌的最佳写照。一方趣味,一列闲适,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
评价:从自幼对骨牌爱不释手的成长经验,进而说明“玩物”使自己感官变得十分敏锐的“养志”历程。能聚焦于单一玩具进行说明,描写细腻,结构严谨,文辞优美。
二:
积木诞生的时代背景可追溯到启蒙主义时代,当时有些德国人对严苛的儿童教育产生质疑,主张游戏对孩子不可或缺,并提倡快乐学习,更强调合宜玩具的重要性,因此造就了积木的出现。
玩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童年的回忆,市面上常可以看到许多类型的玩具,像是造型简单的古典玩具或蕴含意象的模仿玩具。虽然许多家长认为玩物丧志,但我认同“玩物养志”的立场。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接触过许多玩具,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国小玩过的魔术方块。在刚开始拿到魔术方块时,看不出任何的蛛丝马迹能让颜色混乱的一面转回完整的色块,经过不断的思考、专研以及和弟弟切磋方法,才能找到其中的技巧。更立志从三乘三的魔术方块拓展到四乘四和五乘五的,增加难度,我沉迷于解锁的乐趣。
那段时期,我从转魔术方块的方式中学到解决未知问题的方式以及逻辑思考,因此我认同必须让学龄时期的孩童接触玩具,不仅能让他们体会其中滋味,还能让他们从过程中培养思考力和创造力,这些经验能成为一个触发点,能让孩子的成长更加的不同,翻转思考方式。
许多教育的方式限制住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而益智玩具的出现能让他们发掘更多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使他们能运用玩具发想出更多创意的点子。
评价:透过玩“魔术方块”的经验,明确指出钻研玩具的过程,可以强化逻辑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进而导出“玩物养志”的观点。举例清楚,说明切当,结构完整,文辞畅达。
作文二
材料1: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材料2:一篇讲山居悠然心境的短文,选自陈列《地上岁月·山中书》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中,苏轼面对夜阑风静,意欲“小舟從此逝”,远离尘世;乙文中,陈列则从山居中的恬静,兴发“人间是我的根本用情处”的情思,二者显然不同。
请以“静夜情怀”为题,连结甲文或乙文的体悟,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静夜的体验及感受。
作文如下:
有时候,苍茫社会中的尘嚣总呛得我喘不过气,令我不禁想摆脱沙场中的飞灰扬长而去,似一只南行的孤雁不再回首。在烈日凉云中隐约闻得一曲梦逍遥。但逍遥终将是虚梦一场,所能得到的,仅是孤冷静夜中的一口喘息。
郊区的矮房中,在静夜的笼罩下点起一盏幽静的灯,外头的矮灌木丛随着一缕轻风摇曳,屋内的火苗却纹丝不动,犹如明窗前品味着小说的我,净几映照着玉盘冷寞的柔波,广世中的叫喊在我脑中缓缓沉默,直至不复存在,只有一行一列并排的的新细明体在书本上、在我瞳孔中摆动,虽然处于水泥钢筋冷冰的怀抱中,却有如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般的从容。直到万籁俱寂的静夜,我才明白这首曲子——四分三十三秒的用意,随时间流转,心中嵌着已久的巨石才得以放下、滚落,随时空的洋流悠远而去。
这时唯有自我的桃花源,藏在我心中难得一过的曲径通幽处,小国寡民。不幸的是,很快的,心中的神秘基地再也无法自给自足,燃烧的火苗尽了氧气,月光也步步下沉,书的尾页也终于阖上,随着结露和晨霜,一道响而亮的鸡鸣划破了我国纸般薄般的泥墙,结束我的闭关锁国,结束了我的清醒梦,结束了我的静夜思。人生还是过得下去,淈泥扬波、餔糟歠醨,我无法效仿屈原,我也无法效仿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决心和情怀。我要的是放下,像放下巨石的薛西弗斯,像放下贝缇丽彩的但丁,走过了九重天后,带着经过洗涤的心路过人间,毕竟,人间才是我的归属,我余生的用情处。
一次次的静夜神游,就是我精神的阿司匹林,我埋藏胸中的至宝,一幕幕的闪烁,一颗齿轮带动了时针,自夏转秋,自冬入春,雨破惊蛰之处,南行的孤雁也终将北返,等待下一个白露。
这篇得到的评价是:首先,以南行孤雁自喻,由只能在苍茫尘嚣的静夜喘息入题。其次,借写景抒情,以灯火、光影、轻风、书本构筑作者的桃花源,并确认人间才是余生归属与用情之处。最后指出南行孤雁终将北返,等待下一个白露,首尾呼应。情感真挚,层次清晰,文笔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