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8-0013-02
高中物理具有概念的抽象性、物理过程分析的严谨性、规律应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让很多高中学生伤透脑筋,甚至望而却步。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等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添加了强效的催化剂,甚至可能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在多年物理教学的积累下,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有趣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课成功的导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很快静下心来,调整好学习状态,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创设一个情境。能够迅速地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取一张纸揉成团和~体积与纸团相当的粉笔,问同学:现将纸团和这段粉笔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谁先落到地面上?为什么?学生回答到:粉笔先落地。因为粉笔重。教师做演示实验,结果学生看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教师再次用体积大致相同的铁块和粉笔段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仍是两物体几乎同时落地。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的认识相矛盾,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不能同化新问题。必然产生心理上的矛盾,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知识就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
2、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因此,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最好不要都由我们教师讲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有收获,有成就感,也就越学越有兴趣。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还是掌握知识,特别是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方面,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贯彻这一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而教学还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课外实验的指导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在教学中可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的特点,因此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属于最直接的兴趣。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加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物理包含的概念极具抽象性,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实验,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兴趣和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听课的积极性。例如讲高一物理摩擦力一节,先让同学们思考:汽车刹车时,怎样才能产生最大的制动力?很多同学会直接回答:刹车的轮子不转动时,制动力最大。教师再指出:一般的汽车都装有防抱死系统。目的就是防止车轮被刹得不转动,学生不解为什么要装这个装制,这时开始做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实验做完后,学生就恍然大悟,原来是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原故,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对摩擦力进行研究的兴趣。物理科学体系是由物理概念、规律组成的,这些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物理学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中学生比较好动,对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一方面因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多数学生有一种不良习惯,误认为要交的才是作业,否则就可不做。为此这些小实验我们须严格要求或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改革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多数情况下,我们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用讨论法、实验法等。在课堂上特别是讨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随意泯灭,打击其积极性。
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讨论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如何证明呢?”有一同学提出用照相的办法,另一同学马上就问照相机应装在哪里?因此,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象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五、将故事融入课堂,提高学生兴趣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讲一些物理学小故事,树立名人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介绍古代中国人发现 “小孔成像”现象的故事。又如讲重力时,教师可介绍“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再如讲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介绍“奥斯特”、“法拉第”、“楞次”等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六、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应注意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奋发向上。学生都有好胜心、上进心,对荣誉有较强烈的追求,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大力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之有成就感,从而努力向上。对参加物理竞赛获奖的同学和在学生制作评比中获奖的同学要大力表彰,树立榜样,以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确立奋斗目标,使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和合作竞争。
总之,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大大提高,学习状态才能渐人佳境,最终的学习效果也才能大有进步。让学生由“要我学物理”转变为“我爱学物理”,而且要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高中物理具有概念的抽象性、物理过程分析的严谨性、规律应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让很多高中学生伤透脑筋,甚至望而却步。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等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添加了强效的催化剂,甚至可能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在多年物理教学的积累下,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有趣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课成功的导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很快静下心来,调整好学习状态,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创设一个情境。能够迅速地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取一张纸揉成团和~体积与纸团相当的粉笔,问同学:现将纸团和这段粉笔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谁先落到地面上?为什么?学生回答到:粉笔先落地。因为粉笔重。教师做演示实验,结果学生看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教师再次用体积大致相同的铁块和粉笔段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仍是两物体几乎同时落地。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的认识相矛盾,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不能同化新问题。必然产生心理上的矛盾,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知识就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
2、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因此,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最好不要都由我们教师讲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有收获,有成就感,也就越学越有兴趣。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还是掌握知识,特别是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在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方面,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贯彻这一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而教学还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课外实验的指导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在教学中可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的特点,因此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属于最直接的兴趣。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加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物理包含的概念极具抽象性,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实验,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兴趣和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听课的积极性。例如讲高一物理摩擦力一节,先让同学们思考:汽车刹车时,怎样才能产生最大的制动力?很多同学会直接回答:刹车的轮子不转动时,制动力最大。教师再指出:一般的汽车都装有防抱死系统。目的就是防止车轮被刹得不转动,学生不解为什么要装这个装制,这时开始做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实验做完后,学生就恍然大悟,原来是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原故,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对摩擦力进行研究的兴趣。物理科学体系是由物理概念、规律组成的,这些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物理学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中学生比较好动,对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一方面因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多数学生有一种不良习惯,误认为要交的才是作业,否则就可不做。为此这些小实验我们须严格要求或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改革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多数情况下,我们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用讨论法、实验法等。在课堂上特别是讨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不能随意泯灭,打击其积极性。
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讨论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如何证明呢?”有一同学提出用照相的办法,另一同学马上就问照相机应装在哪里?因此,我认为有时“课堂不必太象课堂”,只要学生的兴趣能够被激发,思维得以训练,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该讲的内容未能讲完,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可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第二节课再补讲。这样做师生不就彼此轻松了吗?
五、将故事融入课堂,提高学生兴趣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讲一些物理学小故事,树立名人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介绍古代中国人发现 “小孔成像”现象的故事。又如讲重力时,教师可介绍“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再如讲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介绍“奥斯特”、“法拉第”、“楞次”等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六、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应注意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奋发向上。学生都有好胜心、上进心,对荣誉有较强烈的追求,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大力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之有成就感,从而努力向上。对参加物理竞赛获奖的同学和在学生制作评比中获奖的同学要大力表彰,树立榜样,以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确立奋斗目标,使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和合作竞争。
总之,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大大提高,学习状态才能渐人佳境,最终的学习效果也才能大有进步。让学生由“要我学物理”转变为“我爱学物理”,而且要学有所乐,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