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则是目前高校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阵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我国主要的思想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它的大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让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如何让人民群众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1年7月份的最新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我国人口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生中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主阵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式与政策》。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理论课程,它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以下现状:
1、课程安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四个学期上课,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学期学习《形式与政策》,第三四学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三门课每个学期只有28个课时,加在一起是112个学时,而且这几门课都是考查课,这对于一个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课程,课时显得有些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尹海燕【1】对大学生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约有37.4%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适合中国国情,能够引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但是也有31.6%人不信仰,31%的人不知道信仰什么,这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在逐步的衰弱,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而空,脱离了社会,已经过时。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初中到大学基本上都学习这门课,所以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欢程度在下降,认为是没有用途的课程。
3、教师对课程的态度
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接受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一些思政课教师是老教师,对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只是把这门课当作完成工作量的事情去做,一些年轻教师在开始讲课时候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年轻教师不知道这门课如何应用的到实际中,久而久之发现即使自己在努力的备课,学生还是不能够理解,他们也就开始应付了事。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不爱听,教师没有兴趣讲,进而学生更不爱听。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课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这个课有兴趣,能够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课堂教学有了新要求。
1、课程要通俗易懂
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是理论课,是一些非常难懂和难以理解的理论。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才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理论要联系实践
理论需要指导实践才能够有它的生命力,而现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比如为什么社会主义在苏联以及东欧灭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其他方面?为什么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好,而大部分国家要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大学生以及大部分群众。这需要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解答。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才能够对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信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3、课堂教学手段、方法要多样化
当今的大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一代,他们运用更新的工具获得了较多的信息,他们希望分享获得的信息,也希望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所以我们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适合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有思政课的现状。因此提出以下几种创新模式:
(一)理论教学故事化
能够让这些枯燥的理论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学习,应该让理论的知识故事化,也就是要联系当时的特定条件,联系实际情况。比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讲台湾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到有关台湾问题的各式各样的历史故事讲解,比如炮轰金门岛。讲外交政策时可以讲参加万隆会议时期周恩来的故事等等。
(二)考核方法多样化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属于考查课,也就是以平时成绩加最后的论文成绩给定分数。这样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影响,学生只要有了到课率基本上都能够及格,所以要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首先,应该把这么重要的课程改为考试课,而且必须闭卷考试。其次,对于课堂表现也要有所体现,比如在分组讨论时,增加同学的互评成绩。最后,总评成绩中各种表现的百分比也要有所调整,比如可以调整成为平时成绩(出勤率)20%+课堂表现(学生互评+教师给分)20%+考试成绩60%。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海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社科纵横,2009.11:114-116
[2]王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诉求——以《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42-145
[3]卢永凤.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01:88-90
[4]李碧玉. 在高职院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与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0.11:10-1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则是目前高校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阵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我国主要的思想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它的大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让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如何让人民群众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1年7月份的最新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我国人口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生中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主阵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式与政策》。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理论课程,它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以下现状:
1、课程安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四个学期上课,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学期学习《形式与政策》,第三四学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三门课每个学期只有28个课时,加在一起是112个学时,而且这几门课都是考查课,这对于一个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课程,课时显得有些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尹海燕【1】对大学生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约有37.4%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适合中国国情,能够引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但是也有31.6%人不信仰,31%的人不知道信仰什么,这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在逐步的衰弱,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而空,脱离了社会,已经过时。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初中到大学基本上都学习这门课,所以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欢程度在下降,认为是没有用途的课程。
3、教师对课程的态度
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接受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一些思政课教师是老教师,对教学失去了新鲜感,只是把这门课当作完成工作量的事情去做,一些年轻教师在开始讲课时候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年轻教师不知道这门课如何应用的到实际中,久而久之发现即使自己在努力的备课,学生还是不能够理解,他们也就开始应付了事。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不爱听,教师没有兴趣讲,进而学生更不爱听。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课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这个课有兴趣,能够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课堂教学有了新要求。
1、课程要通俗易懂
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是理论课,是一些非常难懂和难以理解的理论。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才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理论要联系实践
理论需要指导实践才能够有它的生命力,而现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比如为什么社会主义在苏联以及东欧灭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其他方面?为什么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好,而大部分国家要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大学生以及大部分群众。这需要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解答。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才能够对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信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3、课堂教学手段、方法要多样化
当今的大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一代,他们运用更新的工具获得了较多的信息,他们希望分享获得的信息,也希望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所以我们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适合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有思政课的现状。因此提出以下几种创新模式:
(一)理论教学故事化
能够让这些枯燥的理论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学习,应该让理论的知识故事化,也就是要联系当时的特定条件,联系实际情况。比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讲台湾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到有关台湾问题的各式各样的历史故事讲解,比如炮轰金门岛。讲外交政策时可以讲参加万隆会议时期周恩来的故事等等。
(二)考核方法多样化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属于考查课,也就是以平时成绩加最后的论文成绩给定分数。这样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影响,学生只要有了到课率基本上都能够及格,所以要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首先,应该把这么重要的课程改为考试课,而且必须闭卷考试。其次,对于课堂表现也要有所体现,比如在分组讨论时,增加同学的互评成绩。最后,总评成绩中各种表现的百分比也要有所调整,比如可以调整成为平时成绩(出勤率)20%+课堂表现(学生互评+教师给分)20%+考试成绩60%。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海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社科纵横,2009.11:114-116
[2]王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诉求——以《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42-145
[3]卢永凤.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01:88-90
[4]李碧玉. 在高职院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与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