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对重度胸椎畸形全椎体截骨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有效性,探讨影响术中监测数据变化的危险因素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后路全椎体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PVCR)术治疗的82例重度胸椎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5例,女37例;年龄8~66岁,平均22.6±9.6岁。术后至少随访1年,平均40.7±18.2个月。病因分类:特发性36例、先天性20例、结核性4例、神经纤维瘤型9例、神经肌肉型13例。术中均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下传神经性源诱发电位(descending neurogenic evoked potentials,DNEP)多模式监测,采用触发肌电图(trigger EMG, tEMG)和自发肌电图(spontaneous EMG,sEMG)对椎弓根钉置入准确性及神经根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脊髓损伤危险因素及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处理对策。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进行SEP+MEP+DNEP+tEMG+sEMG联合监测。侧凸和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22.3°± 27.6°和123.4°±27.8°矫正至术后平均55.1°±21.5°和53.8°±19.7°,矫正率分别为55.4%和56.2%,平均截骨(1.33±0.6)个椎体。27例(32.9%)术中发生39例次阳性监测事件,其原因为椎弓根螺钉置入异常6例次、术中低血压2例次、截骨操作碰触5例次、骨刀截骨震荡4例次、骨性压迫7例次、截骨端半脱位4例次、止血纱布压迫脊髓3例次、脊髓皱褶4例次、矫形4例次。经术中及时处理后,术后有1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全瘫1例、一过性脊髓损伤8例和神经根损伤2例)。阳性监测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侧凸和后凸角度较大、术中截骨缩短距离较长、术前需行Halo重力牵引、术中置钉较多及截骨位置较高。
结论多模式IONM可及时有效预警脊髓损伤,重度胸椎畸形PVCR术中的神经损伤风险主要在截骨和截骨区靠拢阶段,其中手术操作是导致IONM阳性监测事件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