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内针深静脉穿刺置导丝插管法
【机 构】
:
苏州医学院附一院外科 215006,苏州医学院附一院外科 215006,苏州医学院附一院外科 215006,苏州医学院附一院麻醉科 215006,苏州医学院附一院麻醉科 215006
【出 处】
:
中华麻醉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92年12期
其他文献
在x线电视机下连续观察慢注(1ml/分)和快注(1ml/3秒)造影剂碘卡明在绵羊硬膜外腔扩散的局部动力学。两种速度给药后3、6、9、15和30分钟,碘卡明3ml在硬膜外腔的扩散距离无显著差别,但扩散方式不同。慢注射时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均匀一致地扩散,而快注射时造影剂首先迅速不均匀地扩散,出现二次分布现象。作者认为注药速度不影响药物在硬膜外腔的扩散范围。
30例剖胸术病人随机分三组,术后胸膜腔内注入0.375%布吡卡因止痛,Ⅰ组注入10ml,Ⅱ组注入15ml,Ⅲ组注入20ml,观察其止痛效果和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结果三种容积均有止痛作用,但Ⅲ组止痛效果更佳(Ⅰ、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维持时间更长。注药后,三组病人f减慢,VT增大,SpO2稍升高,循环无明显改变。
研究曲马多对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单纯静脉和硬膜外腔注射等量曲马多进行对照;30例病人(ASA I~Ⅱ级)随机分成三组,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后静注曲马多1mg/kg,病人的10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表现为一过性心血管兴奋(5~10分钟),随后则呈现硬膜外阻滞的循环效应;硬膜外腔用药则无此现象,直接表现为镇痛后的循环功能变化。
在临床工作中,作者在吸气性呼吸困难引起三凹征的启迪下,复习了肌间沟间隙及其毗邻与胸膜腔的解剖生理关系,通过71例麻醉实践,在指令患者深吸气的情况下,斜角肌间沟间隙及其内部组织结构之间隙内确实存在明显的物理学变化——负压现象。作者采用衔接7~9号针头的玻璃接管(内有液气泡)穿刺,当玻璃接管内的液气泡向斜角肌间隙内移动时停止进针,这种液气泡内移现象称为负压现象阳性。本组负压现象阳性占83.2%,而负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