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文化融媒体传播转型路径研究

来源 :戏剧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跨媒介融合的复杂传播路径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单一传播路径,极大地冲击了依赖舞台和剧场传播的传统戏剧,导致了传统戏剧文化传播的“失活”现象.本文引入融媒体概念,从传播渠道融合、戏剧表演者跨界融合、观众身份与体验融合、剧本内容解构融合、戏剧文化品牌融合等几个方面,反思传统戏剧文化的融媒体传播转型路径,期待优秀的传统戏剧文化能借助融媒体传播平台,增强社会民众注意力,优化戏剧文化品牌效应,焕发传统戏剧的文化传播自信.
其他文献
很多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很丰富,思考内容很深刻,但是落到纸上、呈现台上的时候却眼高手低、所做与所想不是同一回事.而观看张曼君导演的戏曲创作常常让笔者感叹“太有招儿”,她善于用奇异想象力把诗意代入日常,“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足够“小”的空间和足够“简”的形象,腾挪营造出陌生化的诗意,打开观众的各路感官.她的戏曲美学风格,是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要使戏既有泥土芬芳,又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和时代风貌;既有历史的丰富内涵而给人以启迪,又有载歌载舞、清新优美的演出样式让人赏心悦目.
期刊
本文对梨园戏这一集体记忆载体中贤能形象的呈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语境下贤能塑造的“再创新”之策.从受众集体记忆的形成逻辑来看,传统的梨园流派在贤能主题表达上拥有各自的文本特性,而在舞台演绎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贤能形象得以产生.在其现代创新的语境下,笔者认为可以围绕叙事、表演以及价值呈现三条路径对梨园戏中的贤能形象进行重塑,以帮助受众形成新的时代认知,从而在弘扬优秀贤文化的同时,使梨园戏曲的传承行稳致远.
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排的《一个人的长征》于2021年4月在赣州首次公演,甫一问世,便引发剧界和观众的强烈反响.研究赣南采茶戏近十年的笔者对于该剧的诞生也十分欣喜.“红旗伴着诗歌飞”“一颗红星放光华”原是剧中的两句唱词,笔者对后者稍加改动,并将二者拼接在一起,认为用这一诗句来形容该剧也非常恰当.“红旗”指剧目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的性质,而“诗歌”指全剧从内容到形式所洋溢的诗性色彩,且是采茶戏的民间风格的诗谣和共产主义的革命诗歌这两种诗体、诗风的并行.以该剧为剧种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赣南采茶戏以其强劲发展态势
期刊
任访秋(1909-2000),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河南南召县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著名学者.rn据任光《任访秋先生生平著作系年》“1931年”条记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投降卖国政策激怒了全国人民.北京广大学生怀着满腔的义愤南下示威,先生和同学许安本参加了赴南京的示威团,抗议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政策.回北平后,先生在《草虫周刊》上发表了《南行日记》.”①另外,任访秋在庆祝《草虫周刊》《草虫旬刊》创刊一周年之际,发表了《一年来本刊之回顾》一文,其中指出:“《南行日记》,
期刊
易立明导演的《等待戈多》获得了普遍好评,被视为排演西方荒诞派经典的成功尝试.本文通过对该剧创作历程的分析,总结出如下观点:对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解是排演荒诞派戏剧的基础;演员参与戏剧文本的重译对荒诞派戏剧的二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导演只有在深刻理解文本结构、逻辑与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与剧作风格统一的舞台形象,呈现出荒诞的诗意.
当代话剧舞台上对传统空间的建构并非是为了呼唤人们回到久远的过去,而是为了通过对传统空间的舞台再发现,服务于现代性更为完整的建构.传统空间大致以地方景观、历史场所和老年空间三种面目登场于当代话剧舞台,地方景观的建构以身体感官冲击为手段,呼唤生命中活力和诗情的复归;历史场所的建构重新梳理评定着民族的根性,在批判劣根性的同时高扬起了中国人大义、温良的美德;老年空间的建构则显现出了叙事者对当下传统技艺、风格、精神等方面继承危机的担忧.
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达到演绎和抒情等目的 的艺术形式,戏剧艺术的表达手法有语言、音乐、舞蹈、面具等多种形式.韩国传统的假面剧是通过演员佩戴面具的方式进行戏剧表演,传递演绎者思想情感的创作.剧目多为民间艺人通过使用面具表演的形式讽刺和揭露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不仅源自对民众真实生活场景的挖掘,还有对当权者统治的深刻批判.其功能不仅体现在表演灵活生动,还在于娱乐、批判讽刺、承载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等社会功能.本文将围绕韩国传统戏剧假面剧的社会功能展开,分析其在韩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
大型原创历史话剧《汉武大帝》作为一部以古代帝王为题材的历史剧,不仅在内容上值得关注,其戏剧结构与意象隐喻的运用,同样值得探讨.本文认为,该剧通过采用主线与副线双线并行的戏剧结构,使两条线索承担了各自不同的戏剧主题与功能;同时,本文还尝试就该剧舞台意象所创造的多重隐喻做出分析,以期为这部优秀的当代话剧作品提供更多有效的解读路径.
斯特林堡的著名话剧《通往大马士革之路》,是欧洲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也是斯特林堡从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转变的首部戏剧作品.在我国,戏剧研究者与创作者更多的是把焦点汇聚在这部作品表现主义的艺术实践和其与众不同的戏剧舞台叙述的模式上.2020年吉林艺术学院排演的该剧目,着力从情感线索、戏剧表现与体验出发,呈现舞台多重维度的表达空间,努力探索更加适合观众的戏剧作品.
在一次一年一度由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召开的“戏曲导演艺术创作”研讨会上,一位导表演专家对戏曲导演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戏曲导演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中怎样把握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取舍关系”.这一课题在过去和现在的新编历史剧创作中一直是诸多戏曲导演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