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议論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
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如讲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先播放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简单谈感受:震撼,激动人心,振奋……知道这场面壮阔,鼓声雄浑,震撼人心的舞蹈表演是黄土高原特有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这种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通过巧妙导入让师生互动,感受生命力量之美,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解题式导入语
教师针对隽永、含蓄的课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讲解与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翻,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悬念式导入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如我在教读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五、多媒体式导入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多媒体出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时,课前先让学生用心欣赏一段印度舞蹈视频和几张印度舞蹈者的图片,欣赏完后让学生从印度舞者的动作、服饰和神情等方面谈谈对印度舞蹈的初步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六、故事性导入语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年龄尚不太大,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听教师讲故事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上运用故事性导入语,还是非常合适的。
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还有过渡式导入语,就是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课文与知识,由旧课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知;联系实际导入语,指的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的导入语,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这种导入语,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谜语式导入语、导游解说式导入语等。
总之,好的导入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精彩生动,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新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议論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
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如讲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先播放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简单谈感受:震撼,激动人心,振奋……知道这场面壮阔,鼓声雄浑,震撼人心的舞蹈表演是黄土高原特有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这种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通过巧妙导入让师生互动,感受生命力量之美,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解题式导入语
教师针对隽永、含蓄的课文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讲解与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翻,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悬念式导入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如我在教读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五、多媒体式导入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七年级上册《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多媒体出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时,课前先让学生用心欣赏一段印度舞蹈视频和几张印度舞蹈者的图片,欣赏完后让学生从印度舞者的动作、服饰和神情等方面谈谈对印度舞蹈的初步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六、故事性导入语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语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年龄尚不太大,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听教师讲故事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上运用故事性导入语,还是非常合适的。
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还有过渡式导入语,就是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课文与知识,由旧课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知;联系实际导入语,指的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的导入语,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这种导入语,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谜语式导入语、导游解说式导入语等。
总之,好的导入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精彩生动,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新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