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更好探寻实施方法,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应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进行渗透,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渗透,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咨询教育,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84-02
一、课堂灌输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正面灌输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直接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但也存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教师自我欣赏型“填鸭式”讲课,教师更多强制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缺课、说话、睡觉等,有时还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期末考试考笔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都是有意识的人,他们经过小学、中学的教育,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都有理想有追求,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大学教育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品格,每个学生都强调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老师不要把他们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进一步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边听边思考,更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要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制作要突破简单的文字,最好有声有影,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都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有利于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选择一些有争议令人容易困惑的问题,给学生几天准备时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讨论争论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中受到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要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是平等的个体,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接受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的话很真诚很实在,有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生。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应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
我国高校相对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一些高校缺少社会活动的经费,实践基地少又缺少多样性,学生好多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的学生实习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对学生考评监督也不到位,最终导致好多学生什么都没做,自己通过关系找一家单位开个证明写个评语,实习也就算合格了。学生在课堂更多学的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需要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择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副书记、各院系领导、学生处和就业处领导等都要关心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尽量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尽量安排有事业心和组织能力强的老师带队指导。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社会实践成绩直接与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等方面相联系,更好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效性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政策,从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广阔空间,这有利于社会实践基地和高校师生的沟通和了解,学生能更好关心实践单位,给实践单位带来利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可以采取一般的参观、调研等形式,使学生对实践单位有简单概要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从中受到教育。再有就是融入企事业单位之中,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直接进行工作或服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高校为节省社会实践经费支出,要充分利用本地社会实践资源,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可以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搞一些调研,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培养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地处革命老区的一些高校,可以到一些战争遗址考察,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牺牲奉献教育。地处落后地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三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严格考评,调研活动学生要写调研报告,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或服务,实践单位要对学生工作或服务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形成多方位的渗透性教育模式
(一)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正面灌输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大学普遍开设四门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明确规定每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学分等内容,这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但显性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让学生感觉被“洗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有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渗透性教育方式属于隐性教育,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交流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某些主流正能量的思想,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效果更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讲一些正能量的典型事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同样也承担育人的责任,应该利用本专业课中的教学内容,挖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素。从事旅游地理方面教学的老师可以结合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专业老师在讲孔子儒家思想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教育学生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同时期不同条件都应以不同方式孝顺,学生阶段平时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多关心点父母,別平时一个电话都没有,一打电话就是管父母要钱,学生阶段要好好学习多掌握谋生本领,将来从物质上情感上更好地孝顺父母。 (二)通过校园文化进行渗透
大学校园各种基础设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各高校也比较注重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校园文化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应增加物质投入,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道路名称、楼房外观设计上最好都有一定寓意,修一些名人伟人塑像或悬挂照片,使学生在名人伟人身上受到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启迪学生积极进取,做社会栋梁之才。教室墙上可以布置一些名言警句或校訓、院训,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努力的方向。强调依法治校,加强制度性隐性教育方式,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得到执行,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使外在的强制逐步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在各方面起到表率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启迪学生,以自己的行为魅力去塑造学生。”[2]有些教师知识渊博,课讲得生动效果好,学生非常尊敬崇拜,讲课风格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其语言表达方式,模仿其手势表情,对学生未来爱岗敬业影响非常大。有的老师科研能力非常强,科研成果非常多,治学严谨,这样的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有的老师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非常负责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士论文要求进行写作,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对培养学生踏实做人做事非常有好处。
四、高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疏导性
(一)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咨询教育
现在的高校学生独生子女比重比较大,独生子女在父母眼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普遍显得溺爱,这也就造成有些子女唯我独尊,有好事自己什么都想独得,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更缺少服从意识,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大学学习生活非常强调集体性,每个学生个体都需要和其他学生进行交往联系,都需要和老师进行沟通,由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不同,同学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大学生从年龄来说生理已经发育成熟,谈恋爱属正常现象,有的同学恋爱失败对其精神打击非常大,有的同学家里出现特殊困难学生难以承受,有的学生学习方面出现困难,等等,这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办公场所等方面的支持。
(二)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
高校对学生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心理专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共性存在的困惑,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给予讲解疏导。对于个性问题,可以通过座谈会方式由专家作出解答。对于个别学生特殊困惑可以一对一个别谈心解决。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疏导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亦师亦友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对学生的个人隐私给予保密,态度要和蔼可亲,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有委屈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最终老师加以正确引导。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所有教师都有义务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引导,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讲一些学生遇到困难时如何自我调节,怎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课下应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个别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师生课下互动交流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能只采取训斥的教育方法,应把学生看作和自己是平等的主体,应多尊重理解学生,多向学生讲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福记,李纪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19.
[2]余双好.要树立大德育课程观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5(4):29.
责任编辑:孙 瑶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84-02
一、课堂灌输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正面灌输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直接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但也存在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听,教师自我欣赏型“填鸭式”讲课,教师更多强制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缺课、说话、睡觉等,有时还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期末考试考笔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都是有意识的人,他们经过小学、中学的教育,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都有理想有追求,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大学教育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品格,每个学生都强调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老师不要把他们看作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进一步建立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边听边思考,更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要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制作要突破简单的文字,最好有声有影,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都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有利于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选择一些有争议令人容易困惑的问题,给学生几天准备时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讨论争论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中受到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要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是平等的个体,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接受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的话很真诚很实在,有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生。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应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
我国高校相对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一些高校缺少社会活动的经费,实践基地少又缺少多样性,学生好多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的学生实习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对学生考评监督也不到位,最终导致好多学生什么都没做,自己通过关系找一家单位开个证明写个评语,实习也就算合格了。学生在课堂更多学的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需要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择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副书记、各院系领导、学生处和就业处领导等都要关心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尽量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尽量安排有事业心和组织能力强的老师带队指导。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社会实践成绩直接与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等方面相联系,更好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效性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政策,从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广阔空间,这有利于社会实践基地和高校师生的沟通和了解,学生能更好关心实践单位,给实践单位带来利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可以采取一般的参观、调研等形式,使学生对实践单位有简单概要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从中受到教育。再有就是融入企事业单位之中,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直接进行工作或服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高校为节省社会实践经费支出,要充分利用本地社会实践资源,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可以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搞一些调研,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培养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地处革命老区的一些高校,可以到一些战争遗址考察,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牺牲奉献教育。地处落后地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三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严格考评,调研活动学生要写调研报告,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或服务,实践单位要对学生工作或服务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形成多方位的渗透性教育模式
(一)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正面灌输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大学普遍开设四门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明确规定每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学分等内容,这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但显性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让学生感觉被“洗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有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渗透性教育方式属于隐性教育,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交流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接受了教育,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某些主流正能量的思想,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效果更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讲一些正能量的典型事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同样也承担育人的责任,应该利用本专业课中的教学内容,挖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素。从事旅游地理方面教学的老师可以结合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专业老师在讲孔子儒家思想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教育学生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同时期不同条件都应以不同方式孝顺,学生阶段平时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多关心点父母,別平时一个电话都没有,一打电话就是管父母要钱,学生阶段要好好学习多掌握谋生本领,将来从物质上情感上更好地孝顺父母。 (二)通过校园文化进行渗透
大学校园各种基础设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各高校也比较注重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校园文化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应增加物质投入,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道路名称、楼房外观设计上最好都有一定寓意,修一些名人伟人塑像或悬挂照片,使学生在名人伟人身上受到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启迪学生积极进取,做社会栋梁之才。教室墙上可以布置一些名言警句或校訓、院训,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努力的方向。强调依法治校,加强制度性隐性教育方式,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得到执行,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使外在的强制逐步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在各方面起到表率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启迪学生,以自己的行为魅力去塑造学生。”[2]有些教师知识渊博,课讲得生动效果好,学生非常尊敬崇拜,讲课风格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其语言表达方式,模仿其手势表情,对学生未来爱岗敬业影响非常大。有的老师科研能力非常强,科研成果非常多,治学严谨,这样的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有的老师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非常负责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士论文要求进行写作,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修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对培养学生踏实做人做事非常有好处。
四、高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疏导性
(一)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咨询教育
现在的高校学生独生子女比重比较大,独生子女在父母眼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我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普遍显得溺爱,这也就造成有些子女唯我独尊,有好事自己什么都想独得,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更缺少服从意识,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大学学习生活非常强调集体性,每个学生个体都需要和其他学生进行交往联系,都需要和老师进行沟通,由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不同,同学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大学生从年龄来说生理已经发育成熟,谈恋爱属正常现象,有的同学恋爱失败对其精神打击非常大,有的同学家里出现特殊困难学生难以承受,有的学生学习方面出现困难,等等,这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办公场所等方面的支持。
(二)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
高校对学生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心理专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共性存在的困惑,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给予讲解疏导。对于个性问题,可以通过座谈会方式由专家作出解答。对于个别学生特殊困惑可以一对一个别谈心解决。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疏导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亦师亦友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对学生的个人隐私给予保密,态度要和蔼可亲,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有委屈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最终老师加以正确引导。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所有教师都有义务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引导,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责任,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讲一些学生遇到困难时如何自我调节,怎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在课下应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个别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师生课下互动交流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能只采取训斥的教育方法,应把学生看作和自己是平等的主体,应多尊重理解学生,多向学生讲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福记,李纪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19.
[2]余双好.要树立大德育课程观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5(4):29.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