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群之才,成国之伟业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超群之才,成国之伟业”。
  诚如材料,鲍叔之让可谓贤,知人善举;桓公之容可谓德,终得良臣。此二人各有千秋,为世人称赞。但值得深思的是,倘若管仲无才,鲍叔与桓公之贤德足以支撑齐国霸业吗?
  可能历史会是另一番模样。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在管仲、桓公与鲍叔三人共成的伟业上,我们不难发现,管仲之才是核心之体,而鲍叔之让、桓公之容乃为辅助之用。鲍叔之力荐,一线生机;桓公之宽容,广阔天地。正是管仲之良才,才在如此一个“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春秋战国熠熠生辉,也成就了一段明君贤臣的佳话。
  如此看来,人才对国家兴盛的意义重大。倘使持戟郎韩信之才得以重用,楚汉之争鹿死谁手尚待商榷;倘使长孙无忌之智得以发挥,李家天下又如何能被女主武氏代之?且不说助汉武大帝大一统的能臣董仲舒,也不说唐太宗的左膀右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只说一心为民,果敢改革的王安石,如何不能说是时代的选择?也正是这些时代英才,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新时代,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培育着更多的时代新人,这些人才构筑起中国的脊梁。老英雄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用朴实纯粹唤醒了当代青年矢志奋斗的初心;“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的热爱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感知使命,奋力前行。更不必说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的存在,是时代的幸运,是人民的福祉。
  追慕先贤,可以感知未来。在这样一个“未来已来”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千金马骨”“求贤若渴”的时代,如若桓公之容是国之气度,鲍叔之让是社会之机,我辈青年何不扪心自问,自己可有管仲之才?可有一技之长能造福于民,用之于国?诚然,如管仲般的贤才百年难遇,但我辈青年岂是蓬蒿之人?我们当有摘月之心,而不必等待月向我奔來;我们当有千里之姿,而不必空等相马伯乐。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当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都有着追求提升以报国、野心勃勃以惊天的豪气与实力,何愁不与国万里恒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目标向来不仅仅是诗与远方,而是星辰与大海。让我们追慕着管仲之才,心怀报国之志;奋进在新时代,以己超群之才,成就国家伟业!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优点赏析
  创新思维。历史需要铭记与借鉴,但如何做到借鉴就是一个问题。本文呈现出的学习历史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的假设性反思将人物的个体价值呈现得非常清晰。作者不仅使用了反弹琵琶,而且还很会运用追问,一旦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就迅速转换成自己观点阐发的推动力,在步步紧逼的情势下,很快就占据了话语的主动权。
  文章谈古论今,紧密联系当代青年的使命,首尾相扣,一气呵成。论据具体而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人物素材无论是韩信、长孙无忌、王安石等古代为国建功立业的人才,还是当今的张富清、樊锦诗等,信手拈来,运用娴熟,足见其深厚的阅读功底。文中多处巧妙使用设问句、反问句,铿锵有力,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力度。
  文笔清新灵动,语言干练精辟。句式灵活,多用短句,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我们当有摘月之心,而不必等待月向我奔来;我们当有千里之姿,而不必空等相马伯乐”等句子,用词新颖贴切,极富表现力。
  文章语言气势磅礴,贯通古今,让读者在思考别人的同时,自然会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做一次较为深入的测量。就升格而言,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那么这个跨越一定是难点,需要在从古到今的过渡上做得更清晰更精致一点,让读者在接纳观点时更明朗一些。
  (点评老师:贾铖虎)
其他文献
我认识张岱年先生,已有将近七十年的歷史了。三十年代初,我在清华念书,他在那里教书。但是,由于行当不同,因而没有相识的机会。只是不时读到他用“张季同”这个名字发表的文章,在我脑海留下了一个青年有为的学者的印象,一留就是二十年。  时移世变,沧海桑田,再见面时已是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了。当时全国大学的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来,张先生也因而来到了北大。我们当年是清华校友,而今又是北大同事了。仍然由于行当不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一种名叫“隐形资助”的方法,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学校研究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情况——如果学生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但是平均每次消费不到4 元,他们就一次性打 160 元生活补助到学生卡内。  近日洛阳理工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过冬棉衣,有300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拿到过冬棉衣。而考虑到困难学生的自尊
期刊
作文是有品质的。阅读那些刊载的优秀作文,或语言生动,或形象饱满,或立意深刻……读者无不感慨:这些考生是怎么写出这么生动的故事的呢?就这么聪明机灵吗?写作才情就这么丰富吗?诚然,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但也不全是天赋使然。写作也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提升对作文材料审读的思维能力。  一、“精准审题”就能抓住矛盾的实质所在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并不简单,“管鲍之交”的故事、24小时书店的故
期刊
月是一个意象吗?  是的。  月是一个名词吗?  是的。  月是一个新词吗?  啊?这是什么问题?  ……  十多岁的时候,我独自在青春里跋涉,陷入漫长的与世界的对峙。那些不被理解又渴望获得理解的复杂情绪,无处宣泄。于是养成一个习惯,每每晚自习回家,就抬头望月——月是我的同伴,消解我的孤独与满身的刺。那个时候,学习并疯狂喜欢上的一个成语是——披星戴月。  我把自己的痛苦等同于不停劳作、星夜赶路的人
期刊
一场大雪,掩埋了足迹。  你在哪里啊,在哪里?  我的妹妹,或弟弟!  我写一则寻人启事,  贴在风中,贴在雪里,贴在大地:  去找你从未呼吸过的风,  去找你从未看过的雪,  去找你从未踏足  却永远沉睡其中的大地。  你本该沐浴阳光清风,  理应拥有人间酸甜。  一片黑暗,却将你,  将成千上万的你们,  永远裹在干涸的血色中。  这一片片白的雪,  是你的襁褓,也成为你的寿衣。  今天,下了
期刊
我们选择了一种生活,  就会放弃无数种生活。  他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注定无法涉足,  他人的酸甜苦辣你自然也无法体验。  而电影可以弥补这些遗憾。  因为光影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你能體察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人生,  你能感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世态人情。  用心观看经典电影,  让我们的心灵更丰盈,  让我们的情感更细腻。  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要求:  下附
期刊
进入一所优秀的学校就意味着自己曾经的优秀可能变得不值一提。  这句话说起来轻松,但在实际操作中,就算做过再充分的思想准备,真的面对“失宠”的现实还是一件让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其实我中考是以不低的分数考进了我就读的高中,本来想着应该也不会有太大落差。开学进了班才发现:这都是什么“神仙”?他们进了这个班是因为发挥不好,而我是只能进这个班。  经历了几次考试后,发现自己永远在山腰的位置,稍一失误就会靠
期刊
史铁生,本以为了解你……在翻开这本书前,你是我心中文采斐然的作家,是《秋天的怀念》中因失去双腿而深陷绝望,因母亲去世而深深自责的悲剧诗人。可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了另一个你——面对绝望,却依然微笑着歌唱生命的你,似一抹秋日的寒风里挺立得最绚烂的红叶,久久震撼我心……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这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
期刊
教师荐语:  登高临远,感慨之情会油然而生。学习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同学们被作者深沉的情感和辛词美妙的韵律深深感染,有了一种模仿的冲动。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同写《水龙吟》,共抒登高情。下面十首《水龙吟》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吉学斌)  水龙吟·登晋阳无名亭  @高一(1902)班 王 璇  桑榆残照登亭,向晚云霞染天际。春风依旧,须臾回眸,落花满地。伫望亭前,云卷云舒,万物清寂。
期刊
高考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考生基础教育学习阶段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综合检测。要在这一综合检测中顺利过关甚或出类拔萃,不妨试试用心寻找最适合你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试试作文这样写。  为便于考生在训练中实践运用,下面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对写作语言的个性化运用来做个例说。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