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旱泉沟流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林草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治理措施,筛选出了六种生态治理技术,并说明了各种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要点及适用范围。
关键词:流域;植被恢复技术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旱泉沟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点始建于2001年,示范点坚持生态优先、规模治理的原则,以生态效益为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保护生态,调整产业,重点解决流域生态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已成为祁连山区甚至其他地区生态治理与建设的示范样板。其中所采用的一些生态恢复技术值得研究。
一、旱泉沟流域基本情况
该流域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地域狭长,海高度在2420~3306m之间,区内沟谷交错,地形复杂,森林、农田、荒山、草原交错分布。
气候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类型,年均降水量为488.6mm,蒸发量为766mm。
二、主要技术标准及要点
(一)围栏保护技术
围栏保护技术是用围栏封禁来培育、恢复林草植被的一种方法。选用水泥桩和钢丝围栏将封育区封禁起来。该技术的原理是启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利用林草天然下种和萌蘖能力,恢复林草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此项技术适用于生态破坏性很大的荒山、荒地、处于临界值的灌木林地,疏林地,以及人畜干扰严重的退耕还林地和人工造林地。
(二)优质牧草栽培技术
1.紫花苜蓿栽培技术
整地,牧草深翻10~20cm交叉耙耱,达到土粒细碎,无杂草。
种子处理和播种,播种前晒3~5h,采用万分之一酸铵溶液浸种1h,并用根瘤菌接种后播种。播种方式以条播为主,条播行距20~30cm。播种量15~22.5kg/hm2,覆土厚度2~4cm左右。
抚育措施,紫花苜蓿苗期应锄草2~3次,以免受杂草的危害,越冬前应进行培土,以利于越冬。早春返青后应进行中耕、松土、清除杂草促进生长;为了苜蓿的正常生长发育,满足其对营养的需要,要由施肥来补充,一般施用氮肥112kg/hm2,磷肥20kg/hm2、钾肥113kg/hm2。
2.扁穗冰草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方式(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播种量15~22.5kg/hm2,覆土厚度3~4cm。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作好中耕锄草。
3.披碱草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方式(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播种前适当施入底肥,并作断芒处理,播种量15~22.5kg/hm2,覆土厚度2~4cm。苗期注意清除杂草。
(三)乔灌混交型水源涵养林技术
技术要点:鱼鳞坑整地、长80cm、宽60cm、深40cm;云杉、沙棘1:2株间混交,品字型配置,株行距2m×2m。种植后作好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和清除杂草的幼林抚育工作。该技术适用于退耕地阴坡,在荒山阴坡应用时整地方式为穴状,规格40cm×40cm×40cm。
(四)灌灌混交型水土保持林技术
技术要点:鱼鳞坑整地,规格:长80cm、宽60cm、深40cm,沙棘、柠条1:1株间混交,品字型配置,株行距2m×2m,该技术主要特点是发挥水土保持效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适用于退耕地和荒山阳坡、半阳坡。
(五)林草间作技术
技术要点:草与树种采取坡面等高带状混交布设,株距1m,行距4m,整地方式、规格、树种选择配置同乔灌、灌灌混交型技术,在行距带中间取2m种草,种草区反复人工耙耱,土粒细碎,无杂草,紫花苜蓿、披碱草播种量为7.5~11.25kg/hm2,覆土厚度3~4cm为宜。林草间作技术是根据生物群落的互利共生性,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组合搭配选择,既尊重经济规律,又不违背自然规律,其特点是乔、灌、草合理搭配,将林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有机地组合起来,从来形成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高产出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仅可以满足退耕农户养畜所需饲草的需求,而且能达到治理生态环境的目的。优点:能将多余的径流量拦截入渗,既减轻侵蚀强度,又能补充苗木所需水份,提高造林成活率。不足:操作费工,林木郁闭后影响草产量。该技术适用于退耕还林地。
(六)抗旱造林技术
技术要点:用800倍的水将750高吸水树脂保水剂溶解,植苗时每穴灌注11.5g保水剂溶液,与穴内虚土混合搅拌到粘稠状,然后将苗木放入穴内根系被保水剂包围,填土栽植。试验表明该技术与对照比较,成活率提高8.3%~18.3%,该技术适用于荒山和退耕地阳坡或干旱山区造林。
三、结论
通过以上六种符合该流域的林草植恢复技术应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祁连山流域管理中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王先礼.流域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石元春.走出治沙与退耕误区[J].草業科学,2002:70-72.
[3]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版社,2001.
[4]何存花.紫花苜蓿在陇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草业科学,2002:17-18.
[5]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流域;植被恢复技术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旱泉沟小流域生态治理示范点始建于2001年,示范点坚持生态优先、规模治理的原则,以生态效益为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保护生态,调整产业,重点解决流域生态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已成为祁连山区甚至其他地区生态治理与建设的示范样板。其中所采用的一些生态恢复技术值得研究。
一、旱泉沟流域基本情况
该流域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地域狭长,海高度在2420~3306m之间,区内沟谷交错,地形复杂,森林、农田、荒山、草原交错分布。
气候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类型,年均降水量为488.6mm,蒸发量为766mm。
二、主要技术标准及要点
(一)围栏保护技术
围栏保护技术是用围栏封禁来培育、恢复林草植被的一种方法。选用水泥桩和钢丝围栏将封育区封禁起来。该技术的原理是启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利用林草天然下种和萌蘖能力,恢复林草植被,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此项技术适用于生态破坏性很大的荒山、荒地、处于临界值的灌木林地,疏林地,以及人畜干扰严重的退耕还林地和人工造林地。
(二)优质牧草栽培技术
1.紫花苜蓿栽培技术
整地,牧草深翻10~20cm交叉耙耱,达到土粒细碎,无杂草。
种子处理和播种,播种前晒3~5h,采用万分之一酸铵溶液浸种1h,并用根瘤菌接种后播种。播种方式以条播为主,条播行距20~30cm。播种量15~22.5kg/hm2,覆土厚度2~4cm左右。
抚育措施,紫花苜蓿苗期应锄草2~3次,以免受杂草的危害,越冬前应进行培土,以利于越冬。早春返青后应进行中耕、松土、清除杂草促进生长;为了苜蓿的正常生长发育,满足其对营养的需要,要由施肥来补充,一般施用氮肥112kg/hm2,磷肥20kg/hm2、钾肥113kg/hm2。
2.扁穗冰草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方式(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播种量15~22.5kg/hm2,覆土厚度3~4cm。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作好中耕锄草。
3.披碱草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方式(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播种前适当施入底肥,并作断芒处理,播种量15~22.5kg/hm2,覆土厚度2~4cm。苗期注意清除杂草。
(三)乔灌混交型水源涵养林技术
技术要点:鱼鳞坑整地、长80cm、宽60cm、深40cm;云杉、沙棘1:2株间混交,品字型配置,株行距2m×2m。种植后作好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和清除杂草的幼林抚育工作。该技术适用于退耕地阴坡,在荒山阴坡应用时整地方式为穴状,规格40cm×40cm×40cm。
(四)灌灌混交型水土保持林技术
技术要点:鱼鳞坑整地,规格:长80cm、宽60cm、深40cm,沙棘、柠条1:1株间混交,品字型配置,株行距2m×2m,该技术主要特点是发挥水土保持效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适用于退耕地和荒山阳坡、半阳坡。
(五)林草间作技术
技术要点:草与树种采取坡面等高带状混交布设,株距1m,行距4m,整地方式、规格、树种选择配置同乔灌、灌灌混交型技术,在行距带中间取2m种草,种草区反复人工耙耱,土粒细碎,无杂草,紫花苜蓿、披碱草播种量为7.5~11.25kg/hm2,覆土厚度3~4cm为宜。林草间作技术是根据生物群落的互利共生性,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组合搭配选择,既尊重经济规律,又不违背自然规律,其特点是乔、灌、草合理搭配,将林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有机地组合起来,从来形成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高产出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仅可以满足退耕农户养畜所需饲草的需求,而且能达到治理生态环境的目的。优点:能将多余的径流量拦截入渗,既减轻侵蚀强度,又能补充苗木所需水份,提高造林成活率。不足:操作费工,林木郁闭后影响草产量。该技术适用于退耕还林地。
(六)抗旱造林技术
技术要点:用800倍的水将750高吸水树脂保水剂溶解,植苗时每穴灌注11.5g保水剂溶液,与穴内虚土混合搅拌到粘稠状,然后将苗木放入穴内根系被保水剂包围,填土栽植。试验表明该技术与对照比较,成活率提高8.3%~18.3%,该技术适用于荒山和退耕地阳坡或干旱山区造林。
三、结论
通过以上六种符合该流域的林草植恢复技术应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祁连山流域管理中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王先礼.流域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石元春.走出治沙与退耕误区[J].草業科学,2002:70-72.
[3]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版社,2001.
[4]何存花.紫花苜蓿在陇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草业科学,2002:17-18.
[5]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