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201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背景下贵州省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贵州贫困地区在传统家庭养老方面面临挑战,老年人生活照料欠缺、精神生活匮乏、经济来源单一、劳动较为繁重、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基金不足等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家庭养老为主,充分发挥互助养老模式;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力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
关键词:贫困;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家庭养老
贵州省从200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至今仍呈现出较高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贵州地区的养老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起点,与全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相比,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10年“六普”时为8.87%,与1990年的5.57%仅相距20年。而贵州省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00年“五普”时为5.79%,2010年“六普”时为8.57%,可见贵州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且其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贵州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的302.62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372.32万人,老龄化程度依旧持续不断加剧;贵州省作为国家级扶持贫困省,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欠发达省份,“未富先老”这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在贵州地区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多重压力之下,贵州省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201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的调查数据,并结合当前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贵州地区人口老龄化特征
(一)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地区之间存在较小差异
根据2015年抽样调查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健康状况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67535位老年人口当中,其中有27377人是健康,占40.54% ,29467人是基本健康,占43.6% ,有9373人是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占13.88% ,仅有1318人是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1.95%。可以看出,在抽样调查的老年人口中,有84.17%的老年人口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状况,认为不健康且不能自理的仅占1.95%,表明了贵州地区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在全省的各地区(州、市)中,其中健康状况最佳的是贵阳市,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齡人口比达到91.25%,不健康且不能自理的仅为1.3%;总体最差的为铜仁市,认为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仅占76.06%;六盘水市认为生活不健康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达到了3.08%,为全省最高;由此可见,各地区之间健康状况的差异并不是很大。
(二) 老年人口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女性文化程度尤其偏低
通过对201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知,在抽样调查的老年人口(60岁以上)中,有43.62%的老年人口从未上过学,有39.5%的老年人口为小学文化水平,有11.32%的老年人口初中毕业,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有5.36% ,研究生学历只有7人,可以看出,抽样地区老年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总体偏低。老年人口中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为5.36%,而在受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仅占总数的34.20%,由此得知,老年女性的文化程度尤其偏低。
(三)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比较单一,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
贵州各地区老年人口(60岁以上)中有23.12%的老年人通过自身劳动来获取经济收入,16.62%的老年人口通过离退休养老金来获得自己的生活来源,有8.49%老年人口通过最低生活保障金来获取生活来源,只有仅仅0.57% 的老年人口通过财产性收入来获取生活来源[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 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 如房子、车子、收藏品等) 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而老年人口靠家庭其它成员供养来获取生活来源则占了近半数,达到44.5%;从各地(州、市)的情况来看,贵阳市有离退休养老金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2.02%,其它地区按照排名依次为安顺(21.88%)、六盘水(17.07%)、遵义(14.19%)、黔南(12.28%)、黔东南(9.92%)、黔西南(7.61%)、铜仁(6.66%)、毕节(6.10%);而黔东南靠家庭其它成员供养的老人最多,为50.78%,其它依次为毕节(50.45%)、遵义(48.95%)、黔南(48.38%)、黔西南(46.44%)、铜仁(44.45%)、安顺(39.94%)、六盘水(39.67%)、贵阳(25.99%)。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还有不少有劳动收入的,其中铜仁最高,达到32.56%,贵阳的最低,仅为11.53%。通过调查数据可知,由于贵阳市地区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当地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以离退养老金为主。但在总体上,贵州各地区(州、市)老年人口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其次为劳动收入,其他的生活来源途径所占比重很小,生活的经济来源传统且较单一。
(四)老年人有配偶占多数,丧偶以女性居多
在贵州各地区(州、市),71.13%的老年人拥有配偶,26.80%的老年人口丧偶,以老年女性居多;仅仅有2.06%的老年人口是未婚或者离婚状况;各地(州、市)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相差不大:有配偶的占比例最高的毕节为73.24%,最低的黔南为66.61%;丧偶比例最高的黔南为31.35%,最低的贵阳为23.71%。从总体上来说,贵州地区的老年人口婚姻状况以有配偶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了他们精神上的孤寂和空虚,有利于他们晚年的精神健康。
二、当前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作为全国欠发达省区,同时也是国家级扶持贫困省,贵州省近年来,大量中青年劳动力不断涌入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未富先老”、人口抚养比重加剧、人口红利递减、社会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贵州省贫困地区对养老的迫切要求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养老问题方面依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愈加严峻的养老问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松懈。 (一)“耕地养老”受到威胁,传统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中青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工作,而贵州是一个高原多平原少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土地愈加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缺乏经济作物,土地带来的农业收入更是微不足道,这使得传统的“耕地养老”已经难以维持老年人的生活;此外,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威胁和挑战。大多数人认为只要给老人“吃饱穿暖”就是尽了自己养老的义务了。同时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一些农村老年人无法随子女迁移到城市或者受观念上的影响不愿意随子女迁移到城市地区,这使得老年人长期无人照顾和缺乏子女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一些大龄且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照顾成为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难题。
(二)生活照料欠缺,精神生活匮乏
贵州地区作为全国跨省务工人口输出大省,据2016年贵州人社厅在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贵州省的跨省外出务工人员为609.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对比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加上留守在家的老人们由于没有子女留在自己身边,没有机会和子女说心理话、唠家常,没有子女的陪伴,导致生活无人照顾,精神生活空虚、孤寂、不安全,精神压抑;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一些老年人可以通过手机提供的视频聊天等功能实现与子女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贵州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经济能力不足,使得智能手机在老年人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在现实中的精神需求依然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
(三)经济来源单一,劳动较为繁重
在贵州省的贫困地区,大部分的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来自子女的供给,虽然子女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但是子女自身生活消费以外,更多的用于孙儿、女生活和教育支出,能够提供给老人的支出很少。因为子女外出打工,贫困地区的老人除了帮忙照顾孙儿女以外,还需要耕种家中的田地来填补生活的开销,在一些遇到干旱的年份,可能严重减产或者颗粒无收,这对于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农业收入存在较大的风险性。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是一种山多地少的地貌状况,一些地区的田地往往在路程很远的高山上,山上道路崎岖,这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来说无疑负担太过繁重,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子女还存在“啃老”的现象。
(四)就医条件差,交通不便利
在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一些老年人生病,都选择去当地一些医疗条件较为简陋的村委卫生室进行医治,如果当地治疗不了或者实在撑不下去才会选择去镇上或县级医院进行治疗。一方面是农村医疗单位条件简陋、技术较为薄弱、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对农村老人来说依然面临着就医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通的不便利,一些农村地区到达县城的公路还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泥土路,道路狭窄且蜿蜒崎岖,一些贫困且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一旦老年人突发急病,往往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失去生命。就算进了医院,虽然可以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很大一部分费用,但是各种挂号费、检査费、治疗费的累积依然是贫困地区老人难以承受的,往往一些小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更高。
(五)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基金不足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实施多年,但是立法层次低、体系不健全,且缺乏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在一些地區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基金,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用养老保险金来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酬劳,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本身对这一制度不够了解的老人对其失去信任,大部分老人存在“不可靠,交不起”的想法。其次,覆盖面不广,保障额度不高。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自愿原则,而能够交得起保险的往往是家庭条件较好和富裕的农村家庭,而真正的贫困户往往因为交不起保险没能够参保而排斥在外,另外由于农村养老金的标准过低,农民进行参保的意愿也不够强。最后,农村养老保险过于单一,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还没有形成。当前,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束缚,在贵州省的大部分贫困地区,民间资本面临的用地难、用人难、合资难、运营难等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家庭养老为主,充分发挥互助养老模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地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农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虽然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但绝不可能短时期完全被其他养老方式取代。所以,在老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子女仍然要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子女要定期提供人力和物力,负担起老人的养老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完全依靠社会和政府来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养老仍然主要由家庭作为主导。对于在外出打工人员比较多且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有必要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和发展农村社区等措施来辅助家庭养老。例如,可由村委会负责,子女部分出资,尝试将老人集中赡养,建立老人的疾病照料、生活统一管理和相互照顾制度等。同时,农村社区内的老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到加强,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精神慰藉和日常交流。由家庭提供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功能很大一部分就转移到社区之中,从而对家庭养老进行一定的补充。
(二)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力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贵州省作为国家级扶持贫困省,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当务之急是国家和政府应加大一定的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尤其是针对贫困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问题。另外,加快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支撑体系。目前国家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是针对全国所有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考虑到贵州省这一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其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考虑到养老问题的其他影响因素,易受到贫困户排斥,很多贫困地区老人都拒绝参保。那么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国家应该积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倾斜。如,针对贫困农民,采取国家代缴的方式,使得贫困地区老人不至于被排除在外。 (三)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
养老不仅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也是个人的必经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老年人生负责。长时间以来,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总是强调“养儿防老”,将自身的养老生活完全寄托于子女,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好坏,都取決于子女的劳动收入和照料程度。因此,老年人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积极地适应晚年生活,转变养老观念,由经济依附转变为经济独立,由向社会索取转为继续向社会奉献,由封闭的家庭生活向开放的社会生活转变。一方面老年人要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生活需求,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排解孤单和空虚,使自我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生活,实现自立。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的目标,这不仅要求外界为老人实现这些目标创造条件,更要求老年人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个人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老年,社会也无法协助老年人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由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较多,家里比较安静而常感到孤独寂寞,因此,老年人应坚持学习,寻找精神的寄托,主动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老年生活。
四、结语
解决目前贫困地区的养老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应该立足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同时,借助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依照政府财政资金与社会民间资本相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辅助养老相结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结合、生活养老与精神养老相结合等融合的方式,构建传统与现代养老方式相互嵌入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荣莉.贵州省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
[2]马菲菲,程杰建,石泽文,张小军,杨庭军.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以泸溪县94个贫困村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4).
[3]赵桃敏.南通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养老服务分析[J].对外经贸,2017(10).
[4]孔倩文.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贫困;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家庭养老
贵州省从200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至今仍呈现出较高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贵州地区的养老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起点,与全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相比,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10年“六普”时为8.87%,与1990年的5.57%仅相距20年。而贵州省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00年“五普”时为5.79%,2010年“六普”时为8.57%,可见贵州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且其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贵州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的302.62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372.32万人,老龄化程度依旧持续不断加剧;贵州省作为国家级扶持贫困省,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欠发达省份,“未富先老”这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在贵州地区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多重压力之下,贵州省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201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的调查数据,并结合当前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贵州地区人口老龄化特征
(一)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地区之间存在较小差异
根据2015年抽样调查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健康状况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67535位老年人口当中,其中有27377人是健康,占40.54% ,29467人是基本健康,占43.6% ,有9373人是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占13.88% ,仅有1318人是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1.95%。可以看出,在抽样调查的老年人口中,有84.17%的老年人口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状况,认为不健康且不能自理的仅占1.95%,表明了贵州地区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在全省的各地区(州、市)中,其中健康状况最佳的是贵阳市,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齡人口比达到91.25%,不健康且不能自理的仅为1.3%;总体最差的为铜仁市,认为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仅占76.06%;六盘水市认为生活不健康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达到了3.08%,为全省最高;由此可见,各地区之间健康状况的差异并不是很大。
(二) 老年人口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女性文化程度尤其偏低
通过对201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知,在抽样调查的老年人口(60岁以上)中,有43.62%的老年人口从未上过学,有39.5%的老年人口为小学文化水平,有11.32%的老年人口初中毕业,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有5.36% ,研究生学历只有7人,可以看出,抽样地区老年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总体偏低。老年人口中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为5.36%,而在受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仅占总数的34.20%,由此得知,老年女性的文化程度尤其偏低。
(三)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比较单一,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
贵州各地区老年人口(60岁以上)中有23.12%的老年人通过自身劳动来获取经济收入,16.62%的老年人口通过离退休养老金来获得自己的生活来源,有8.49%老年人口通过最低生活保障金来获取生活来源,只有仅仅0.57% 的老年人口通过财产性收入来获取生活来源[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 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 如房子、车子、收藏品等) 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而老年人口靠家庭其它成员供养来获取生活来源则占了近半数,达到44.5%;从各地(州、市)的情况来看,贵阳市有离退休养老金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2.02%,其它地区按照排名依次为安顺(21.88%)、六盘水(17.07%)、遵义(14.19%)、黔南(12.28%)、黔东南(9.92%)、黔西南(7.61%)、铜仁(6.66%)、毕节(6.10%);而黔东南靠家庭其它成员供养的老人最多,为50.78%,其它依次为毕节(50.45%)、遵义(48.95%)、黔南(48.38%)、黔西南(46.44%)、铜仁(44.45%)、安顺(39.94%)、六盘水(39.67%)、贵阳(25.99%)。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还有不少有劳动收入的,其中铜仁最高,达到32.56%,贵阳的最低,仅为11.53%。通过调查数据可知,由于贵阳市地区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当地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以离退养老金为主。但在总体上,贵州各地区(州、市)老年人口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其次为劳动收入,其他的生活来源途径所占比重很小,生活的经济来源传统且较单一。
(四)老年人有配偶占多数,丧偶以女性居多
在贵州各地区(州、市),71.13%的老年人拥有配偶,26.80%的老年人口丧偶,以老年女性居多;仅仅有2.06%的老年人口是未婚或者离婚状况;各地(州、市)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相差不大:有配偶的占比例最高的毕节为73.24%,最低的黔南为66.61%;丧偶比例最高的黔南为31.35%,最低的贵阳为23.71%。从总体上来说,贵州地区的老年人口婚姻状况以有配偶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了他们精神上的孤寂和空虚,有利于他们晚年的精神健康。
二、当前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作为全国欠发达省区,同时也是国家级扶持贫困省,贵州省近年来,大量中青年劳动力不断涌入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未富先老”、人口抚养比重加剧、人口红利递减、社会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贵州省贫困地区对养老的迫切要求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养老问题方面依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愈加严峻的养老问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松懈。 (一)“耕地养老”受到威胁,传统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中青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工作,而贵州是一个高原多平原少的省份,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土地愈加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缺乏经济作物,土地带来的农业收入更是微不足道,这使得传统的“耕地养老”已经难以维持老年人的生活;此外,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威胁和挑战。大多数人认为只要给老人“吃饱穿暖”就是尽了自己养老的义务了。同时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一些农村老年人无法随子女迁移到城市或者受观念上的影响不愿意随子女迁移到城市地区,这使得老年人长期无人照顾和缺乏子女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一些大龄且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照顾成为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难题。
(二)生活照料欠缺,精神生活匮乏
贵州地区作为全国跨省务工人口输出大省,据2016年贵州人社厅在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贵州省的跨省外出务工人员为609.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对比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加上留守在家的老人们由于没有子女留在自己身边,没有机会和子女说心理话、唠家常,没有子女的陪伴,导致生活无人照顾,精神生活空虚、孤寂、不安全,精神压抑;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一些老年人可以通过手机提供的视频聊天等功能实现与子女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贵州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经济能力不足,使得智能手机在老年人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在现实中的精神需求依然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
(三)经济来源单一,劳动较为繁重
在贵州省的贫困地区,大部分的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来自子女的供给,虽然子女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但是子女自身生活消费以外,更多的用于孙儿、女生活和教育支出,能够提供给老人的支出很少。因为子女外出打工,贫困地区的老人除了帮忙照顾孙儿女以外,还需要耕种家中的田地来填补生活的开销,在一些遇到干旱的年份,可能严重减产或者颗粒无收,这对于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农业收入存在较大的风险性。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是一种山多地少的地貌状况,一些地区的田地往往在路程很远的高山上,山上道路崎岖,这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来说无疑负担太过繁重,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子女还存在“啃老”的现象。
(四)就医条件差,交通不便利
在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一些老年人生病,都选择去当地一些医疗条件较为简陋的村委卫生室进行医治,如果当地治疗不了或者实在撑不下去才会选择去镇上或县级医院进行治疗。一方面是农村医疗单位条件简陋、技术较为薄弱、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对农村老人来说依然面临着就医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通的不便利,一些农村地区到达县城的公路还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泥土路,道路狭窄且蜿蜒崎岖,一些贫困且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一旦老年人突发急病,往往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失去生命。就算进了医院,虽然可以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很大一部分费用,但是各种挂号费、检査费、治疗费的累积依然是贫困地区老人难以承受的,往往一些小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更高。
(五)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基金不足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实施多年,但是立法层次低、体系不健全,且缺乏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在一些地區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基金,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用养老保险金来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酬劳,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本身对这一制度不够了解的老人对其失去信任,大部分老人存在“不可靠,交不起”的想法。其次,覆盖面不广,保障额度不高。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自愿原则,而能够交得起保险的往往是家庭条件较好和富裕的农村家庭,而真正的贫困户往往因为交不起保险没能够参保而排斥在外,另外由于农村养老金的标准过低,农民进行参保的意愿也不够强。最后,农村养老保险过于单一,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还没有形成。当前,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束缚,在贵州省的大部分贫困地区,民间资本面临的用地难、用人难、合资难、运营难等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家庭养老为主,充分发挥互助养老模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地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农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虽然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但绝不可能短时期完全被其他养老方式取代。所以,在老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子女仍然要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子女要定期提供人力和物力,负担起老人的养老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完全依靠社会和政府来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养老仍然主要由家庭作为主导。对于在外出打工人员比较多且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有必要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和发展农村社区等措施来辅助家庭养老。例如,可由村委会负责,子女部分出资,尝试将老人集中赡养,建立老人的疾病照料、生活统一管理和相互照顾制度等。同时,农村社区内的老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得到加强,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精神慰藉和日常交流。由家庭提供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功能很大一部分就转移到社区之中,从而对家庭养老进行一定的补充。
(二)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力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贵州省作为国家级扶持贫困省,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当务之急是国家和政府应加大一定的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尤其是针对贫困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问题。另外,加快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支撑体系。目前国家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是针对全国所有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考虑到贵州省这一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其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考虑到养老问题的其他影响因素,易受到贫困户排斥,很多贫困地区老人都拒绝参保。那么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国家应该积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倾斜。如,针对贫困农民,采取国家代缴的方式,使得贫困地区老人不至于被排除在外。 (三)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
养老不仅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也是个人的必经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老年人生负责。长时间以来,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总是强调“养儿防老”,将自身的养老生活完全寄托于子女,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好坏,都取決于子女的劳动收入和照料程度。因此,老年人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积极地适应晚年生活,转变养老观念,由经济依附转变为经济独立,由向社会索取转为继续向社会奉献,由封闭的家庭生活向开放的社会生活转变。一方面老年人要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生活需求,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排解孤单和空虚,使自我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生活,实现自立。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的目标,这不仅要求外界为老人实现这些目标创造条件,更要求老年人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个人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老年,社会也无法协助老年人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由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较多,家里比较安静而常感到孤独寂寞,因此,老年人应坚持学习,寻找精神的寄托,主动增强与他人的交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老年生活。
四、结语
解决目前贫困地区的养老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应该立足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同时,借助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依照政府财政资金与社会民间资本相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辅助养老相结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结合、生活养老与精神养老相结合等融合的方式,构建传统与现代养老方式相互嵌入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荣莉.贵州省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
[2]马菲菲,程杰建,石泽文,张小军,杨庭军.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以泸溪县94个贫困村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4).
[3]赵桃敏.南通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养老服务分析[J].对外经贸,2017(10).
[4]孔倩文.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