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内某卫视频道播出了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历时十年总计十二季,每季十几至二十集不等(每集四十分钟),并于2015年10月播出了最后一期节目,自此该节目在电视媒体上告一段落。
2017年,该节目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该卫视频道旗下互联网视频平台以网络剧的方式,重启了该节目的拍摄与播出。截至目前,该真人秀节目十三季已于2017年7月播完最后一集,十四季正在更新中,其热度在综艺热播榜上占据着靠前的位置。
良好的出发点
该节目作为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其互换的主题在于城市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节目选取现实生活中愿意参与拍摄的孩子为主人公,并与双方家庭达成一致签约后,交换两位孩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各自只身一人远赴异乡进行为期一个星期(后期节目改为一个月)的交换生活,期间双方父母交换照顾对方的小孩。
观察节目内容,节目的桥段一般为:双方家庭对于孩子即将远行的担忧与期待、两位孩子在原先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两位孩子在陌生环境下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两位孩子与寄宿家庭家长之间的相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换生活后两位孩子有了喜人的改变、两位孩子回到原先的家庭并过上了更和谐的生活。
整个节目其实展现的是先进的城市文明与落后的乡村文明之间冲突与和解的过程,两位孩子便是这两种文明的典型代表。由于孩子处于成长期,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定型,让他们来展现这两种文明的冲突势必更为夸张与强烈。
该真人秀节目详情页面介绍道:禀承 “换位思考”这一理念,而且更推至极致,在节目中,你不仅要站在对方立场去设想和理解对方,你还要去过对方的生活,真正体验对方世界的大小风云,品察对方思想最微妙的情绪触动。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
该节目的一位制作组成员曾经写道:各种追名逐利的思潮让社会亟须重建道德良知,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五谷不分、好逸恶劳、精神萎靡让家长们头痛不已,该节目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争议不断
通过观察网络,该真人秀节目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争议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点:一为该节目是否真实;二为参与该节目对农村孩子是否有利,甚至是否存在伤害。
第一点有关真实的争论,有一部分声音称该节目内的人物皆为演员,所有矛盾冲突皆为节目制造。关于这个怀疑,该节目组多次明确节目选取的主人公、家庭等皆为真实,且都是真人参与节目录制。我们有理由相信节目组的发声,因为该剧播出后往往能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参与讨论的不乏两位主人公身边的亲戚朋友。
但是有关其真实性,也许仅仅只能限于人物、家庭等背景真实了,节目内容却存在着许多艺术化演绎。曾经就有媒体报道过,节目组为了达到拍摄效果,经常威逼利诱来到农村的城市孩子进行一些孩子本人并不愿意从事的活动,比如打扫暂住的农村屋子、外出打零工等等。为了体现城市孩子的骄纵与反叛,节目组甚至会设下圈套激怒孩子。曾经参加过该节目拍摄的主人公之一施同學曾说过:“节目组要你坏的时候,他就会刺激你,激怒你;要你好的时候,你就看到导演们焕然一新了,‘我觉得你今天非常棒’,‘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动’,‘你要做一个好人’,这样不停灌输。”一位参与拍摄的孩子家长也表示,就我所知,在我所录制节目里,栏目组对这期节目有太多的不清不楚,虚假的演绎。节目已经播出,人家有审查拍摄素材和样片的权利,而我所签的合同,栏目组至今没有给我,该节目已然变质,失去当初设置这档节目的本真。
然而抛开节目内容真实性不谈,真正引人深思的是节目中的农村孩子能在其中得到什么?按照节目组对外声称的说法,他们希望农村的孩子通过该节目提前看到城市炫目斑斓的生活,知道要勤奋读书努力走出农村过上城市生活。这样的希望当然值得认可,正如每位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更上一层楼一般。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现一个农村孩子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又在一段时间之后把孩子从这个迷人的世界里抽离,重新过上艰苦朴素的生活,是否有些残忍呢?
节目组把农村定位为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存在,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贫穷和艰苦能够孕育坚强不屈的精神,城市少年来到农村经过一段时间的互换之后,灵魂会得到拯救。节目的高潮往往也是以城市孩子痛定思痛改过自新,与家人更好相处的桥段来呈现,但是对于农村孩子的后续发展,展现得少之又少。
古人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里的难也许并不难在融入简朴的生活,而在于战胜已经存在的心理落差。
孩子在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情况之下,突然接受了城市的种种发达与便利,加之交换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极易对这种生活状态产生依赖。当节目录制完成,孩子必须面对原本的农村生活时,其心理落差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试想一下,给一个孩子展现他所不知道且不曾拥有的美好,再把这些美好从他们身边完全抽离,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
这其实和多年来国内对于农村支教是否必要的讨论类似,不少报道指出农村的孩子对于前来支教的年轻老师并无好感,甚至带有几分抵触。究其原因乃是这些老师享受着太多他们未曾见过的物质条件,比如时尚的穿着、高级的智能手机等等,而农村的孩子离这些又太过遥远。
老家位于云南农村的Alex告诉记者,“该节目里面有不少参与拍摄的孩子是我们那里泸沽湖附近的穷山区里的,其实我们那边的村民对这个节目深恶痛绝。因为许多参加完节目的孩子会对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再满意,他们会和父母争吵,有的甚至变得非常叛逆,成为了问题少年。”
此前就有报道,参与拍摄过该节目的某位农村孩子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前往交换城市试图寻找节目拍摄期间的城市父母,以试图重新过上城市生活。
媒体的社会责任
从节目介绍以及节目中的旁白可以发现,该节目总是打着为下一代指路、改良下一代的旗号,但事实往往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观察整个娱乐类节目业态,无论节目题材、形式如何,其最直接的追求其实乃是收视率与点击量,进一步讲即是经济利益。 该节目主要有几大问题。首先,该节目未能对参与节目的孩子展现出足够的尊重。该节目给参与节目的孩子设置了诸多陌生场景,其中不乏难堪的场面,这些场面通过摄影机镜头展现给众多观众观看成为他们的笑料亦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会因其造成怎样的影响。极具代表性的便是某一期节目中,节目组为了体现城市孩子原本浮夸高贵的生活,安排一位人员帮助前来交换生活的农村孩子洗脚,节目一经播出,农村孩子老家的村民便开始议论起这位农村孩子,说她在城市变得娇气了,不再朴实。然而这一切完全是节目组的安排,农村孩子从头至尾只是按照节目组的意思配合拍摄而已。参与拍摄的孩子在节目组手中,只不过是体现飞扬跋扈、奢侈骄纵或者是艰苦落后、淳朴善良的工具而已,而非真正要去保护的对象。
其次该节目转移问题焦点,误导大众。节目聚焦了城市孩子独生子女存在的种种问题,试图以改变生活环境忆苦思甜的方式来让他们走上正轨。这其实是对大众的一种误导,孩子产生种种问题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家境殷实,而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可否认,家境较好的孩子更便于接触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但是杀人的是人不是刀,真正的问题仍然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该节目简单地把问题进行二元对立的论述,城市中享受着良好物质条件的孩子总是展現出种种问题,农村的孩子永远象征着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这非但转移了问题的焦点,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极易造成农村与城市之间阶级对立的问题。农村阶级可以指着电视说:有钱人就是这德行,毛病多还脾气大。
最后该节目避重就轻,麻痹社会。其实不难发现,该节目最原初的噱头乃是贫富差距、阶级对立。节目从贫富两种家庭中的孩子身上取材,用城市孩子的种种问题与农村孩子的种种善良美好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吸引眼球。这样的对比之下,人们很容易形成一个观念: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勤劳善良。
这个观念无论古今中外都存在,古文便有“肉食者鄙”。但是真的是这样么?人们太善于为自己找理由了,当遇到比自己富有的人时,否定他人的品行来为自己的不努力开脱成为了既简单又毫不费力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的差距,我们不妨想一下,宏观角度是否存在问题呢?
苦难、贫穷是没有价值的,展现苦难、展现贫穷更是没有价值的,艰苦朴素、多难兴邦之类的词语,有一些苦涩与刺耳。
2017年,该节目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该卫视频道旗下互联网视频平台以网络剧的方式,重启了该节目的拍摄与播出。截至目前,该真人秀节目十三季已于2017年7月播完最后一集,十四季正在更新中,其热度在综艺热播榜上占据着靠前的位置。
良好的出发点
该节目作为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其互换的主题在于城市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节目选取现实生活中愿意参与拍摄的孩子为主人公,并与双方家庭达成一致签约后,交换两位孩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各自只身一人远赴异乡进行为期一个星期(后期节目改为一个月)的交换生活,期间双方父母交换照顾对方的小孩。
观察节目内容,节目的桥段一般为:双方家庭对于孩子即将远行的担忧与期待、两位孩子在原先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两位孩子在陌生环境下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两位孩子与寄宿家庭家长之间的相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换生活后两位孩子有了喜人的改变、两位孩子回到原先的家庭并过上了更和谐的生活。
整个节目其实展现的是先进的城市文明与落后的乡村文明之间冲突与和解的过程,两位孩子便是这两种文明的典型代表。由于孩子处于成长期,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定型,让他们来展现这两种文明的冲突势必更为夸张与强烈。
该真人秀节目详情页面介绍道:禀承 “换位思考”这一理念,而且更推至极致,在节目中,你不仅要站在对方立场去设想和理解对方,你还要去过对方的生活,真正体验对方世界的大小风云,品察对方思想最微妙的情绪触动。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
该节目的一位制作组成员曾经写道:各种追名逐利的思潮让社会亟须重建道德良知,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五谷不分、好逸恶劳、精神萎靡让家长们头痛不已,该节目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争议不断
通过观察网络,该真人秀节目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争议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点:一为该节目是否真实;二为参与该节目对农村孩子是否有利,甚至是否存在伤害。
第一点有关真实的争论,有一部分声音称该节目内的人物皆为演员,所有矛盾冲突皆为节目制造。关于这个怀疑,该节目组多次明确节目选取的主人公、家庭等皆为真实,且都是真人参与节目录制。我们有理由相信节目组的发声,因为该剧播出后往往能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参与讨论的不乏两位主人公身边的亲戚朋友。
但是有关其真实性,也许仅仅只能限于人物、家庭等背景真实了,节目内容却存在着许多艺术化演绎。曾经就有媒体报道过,节目组为了达到拍摄效果,经常威逼利诱来到农村的城市孩子进行一些孩子本人并不愿意从事的活动,比如打扫暂住的农村屋子、外出打零工等等。为了体现城市孩子的骄纵与反叛,节目组甚至会设下圈套激怒孩子。曾经参加过该节目拍摄的主人公之一施同學曾说过:“节目组要你坏的时候,他就会刺激你,激怒你;要你好的时候,你就看到导演们焕然一新了,‘我觉得你今天非常棒’,‘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动’,‘你要做一个好人’,这样不停灌输。”一位参与拍摄的孩子家长也表示,就我所知,在我所录制节目里,栏目组对这期节目有太多的不清不楚,虚假的演绎。节目已经播出,人家有审查拍摄素材和样片的权利,而我所签的合同,栏目组至今没有给我,该节目已然变质,失去当初设置这档节目的本真。
然而抛开节目内容真实性不谈,真正引人深思的是节目中的农村孩子能在其中得到什么?按照节目组对外声称的说法,他们希望农村的孩子通过该节目提前看到城市炫目斑斓的生活,知道要勤奋读书努力走出农村过上城市生活。这样的希望当然值得认可,正如每位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更上一层楼一般。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现一个农村孩子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又在一段时间之后把孩子从这个迷人的世界里抽离,重新过上艰苦朴素的生活,是否有些残忍呢?
节目组把农村定位为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存在,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贫穷和艰苦能够孕育坚强不屈的精神,城市少年来到农村经过一段时间的互换之后,灵魂会得到拯救。节目的高潮往往也是以城市孩子痛定思痛改过自新,与家人更好相处的桥段来呈现,但是对于农村孩子的后续发展,展现得少之又少。
古人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里的难也许并不难在融入简朴的生活,而在于战胜已经存在的心理落差。
孩子在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情况之下,突然接受了城市的种种发达与便利,加之交换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极易对这种生活状态产生依赖。当节目录制完成,孩子必须面对原本的农村生活时,其心理落差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试想一下,给一个孩子展现他所不知道且不曾拥有的美好,再把这些美好从他们身边完全抽离,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
这其实和多年来国内对于农村支教是否必要的讨论类似,不少报道指出农村的孩子对于前来支教的年轻老师并无好感,甚至带有几分抵触。究其原因乃是这些老师享受着太多他们未曾见过的物质条件,比如时尚的穿着、高级的智能手机等等,而农村的孩子离这些又太过遥远。
老家位于云南农村的Alex告诉记者,“该节目里面有不少参与拍摄的孩子是我们那里泸沽湖附近的穷山区里的,其实我们那边的村民对这个节目深恶痛绝。因为许多参加完节目的孩子会对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再满意,他们会和父母争吵,有的甚至变得非常叛逆,成为了问题少年。”
此前就有报道,参与拍摄过该节目的某位农村孩子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前往交换城市试图寻找节目拍摄期间的城市父母,以试图重新过上城市生活。
媒体的社会责任
从节目介绍以及节目中的旁白可以发现,该节目总是打着为下一代指路、改良下一代的旗号,但事实往往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观察整个娱乐类节目业态,无论节目题材、形式如何,其最直接的追求其实乃是收视率与点击量,进一步讲即是经济利益。 该节目主要有几大问题。首先,该节目未能对参与节目的孩子展现出足够的尊重。该节目给参与节目的孩子设置了诸多陌生场景,其中不乏难堪的场面,这些场面通过摄影机镜头展现给众多观众观看成为他们的笑料亦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会因其造成怎样的影响。极具代表性的便是某一期节目中,节目组为了体现城市孩子原本浮夸高贵的生活,安排一位人员帮助前来交换生活的农村孩子洗脚,节目一经播出,农村孩子老家的村民便开始议论起这位农村孩子,说她在城市变得娇气了,不再朴实。然而这一切完全是节目组的安排,农村孩子从头至尾只是按照节目组的意思配合拍摄而已。参与拍摄的孩子在节目组手中,只不过是体现飞扬跋扈、奢侈骄纵或者是艰苦落后、淳朴善良的工具而已,而非真正要去保护的对象。
其次该节目转移问题焦点,误导大众。节目聚焦了城市孩子独生子女存在的种种问题,试图以改变生活环境忆苦思甜的方式来让他们走上正轨。这其实是对大众的一种误导,孩子产生种种问题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家境殷实,而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可否认,家境较好的孩子更便于接触社会上种种不良诱惑,但是杀人的是人不是刀,真正的问题仍然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该节目简单地把问题进行二元对立的论述,城市中享受着良好物质条件的孩子总是展現出种种问题,农村的孩子永远象征着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这非但转移了问题的焦点,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极易造成农村与城市之间阶级对立的问题。农村阶级可以指着电视说:有钱人就是这德行,毛病多还脾气大。
最后该节目避重就轻,麻痹社会。其实不难发现,该节目最原初的噱头乃是贫富差距、阶级对立。节目从贫富两种家庭中的孩子身上取材,用城市孩子的种种问题与农村孩子的种种善良美好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吸引眼球。这样的对比之下,人们很容易形成一个观念: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勤劳善良。
这个观念无论古今中外都存在,古文便有“肉食者鄙”。但是真的是这样么?人们太善于为自己找理由了,当遇到比自己富有的人时,否定他人的品行来为自己的不努力开脱成为了既简单又毫不费力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的差距,我们不妨想一下,宏观角度是否存在问题呢?
苦难、贫穷是没有价值的,展现苦难、展现贫穷更是没有价值的,艰苦朴素、多难兴邦之类的词语,有一些苦涩与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