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数值模拟在两级串塔脱硫系统中的应用

来源 :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8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准确获取两级串塔脱硫系统的气液两相反应特点,采用分步法和自主开发的托盘模型对某电厂双塔串联湿法脱硫塔喷淋段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CFD数值模拟,采用全新的系统评价指标对脱硫系统进行评估,对脱硫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重新进行数值模拟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无论预洗塔和吸收塔,通过合理增加托盘和增效环的设计,可以在减少1层喷淋层的基础上获得更佳的性能,有利于达到更高的脱硫标准;减少循环浆液量的同时能够降低脱硫塔整个系统压降,降低电耗.
其他文献
人工湿地(CW)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耦合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物电化学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生物产电的同时进行废水处理.结合近年来对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CW-MFC)的系统产电和污染物降解性能的研究,综述了 CW-MFC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从系统结构(湿地植物、微生物、电极材料、基质材料)和影响系统运行因素(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有机负荷及废水成分、氧化还原电位)2个方面概述.最后总结了 CW-MFC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该系统的研究潜力.
应用CANON-MBBR系统处理实际污泥厌氧消化脱水液,考察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结果表明:稳定期间,系统出水ρ(NH4+-N)稳定低于25mg/L,去除率>96%;出水ρ(TIN)<70mg/L,去除率>87%.系统维持纯生物膜运行,无须进行污泥回流与菌种的补投,实现了稳定的 自养脱氮过程.运行期间,考察了水量、DO及温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80 m3/d(为平稳期1.33倍)、ρ(DO)高达2~4 mg/L和24℃低温条件下系统依然保持较高的脱氮性能.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系统
植物是人工湿地发挥水处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耐盐植物净化含盐水体机理及协同填料的作用,以美人蕉(Canna indica L.)、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研究对象,协同复合填料,分别研究不同碳氮比、盐度条件和在不同装置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实验装置植物体内酶活性、植物根际与填料表面附着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旨在提高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人工湿地可有效处理滨海含盐水体,当
从河水沉积物中提取腐植酸和黑炭,通过元素分析仪、总有机碳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Zeta电位仪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质菲和芘分别在腐植酸和黑炭上的分配行为并测定其分配系数,以及Ca2+浓度对菲、芘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水沉积物中提取的腐植酸和黑炭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和氧,两者含有较多的芳香烃组分;水生植物是腐植酸和黑炭来源的主要贡献者;腐植酸呈发泡絮状结构,黑炭具有微孔结构;黑炭颗粒表面带有的负电荷明显少于腐植酸,其分子间的斥力作用较小.基于以上结果,认为黑炭的吸附能力高于腐植酸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nitrification-anammox,PN/A)工艺低耗高效,被视为最有可能替代传统硝化-反硝化并成为实现污水处理厂(WWTP)能源自给的主流脱氮技术.基于PN/A主流脱氮工艺现存部分亚硝化不稳定、功能菌种富集难的瓶颈与挑战,总结了 PN/A反应器的应用现状,重点综述了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持留、富集方法,分析了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有效抑制策略,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为主流PN/A工艺实现工程化、规模化提供科学参考.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作为水中常见的环境激素对人类以及水中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被各国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基于此,设计合成出系列多金属氧酸盐(POMs)材料AgxH5-xPMo10V2O40,x=1~5,并采用湿法过氧化氢氧化法实现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高效氧化降解.该体系中,反应20 min DEP降解率可达到91.0%,TOC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70.2%和81.1%,降解产物为低毒的乳酸、CO2和H2O等.实验过程中,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稳定性及循环使用性,且表现出较高的底物适应性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去除技术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传统污水处理厂不能有效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导致其随污水处理厂出水、污泥等进入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因此,为有效去除该类污染物,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总结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对目前新型处理技术,包括活化过硫酸盐、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臭氧微气泡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和漆酶降解等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目前对这些新型工艺降解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大多处于实
为研究傍河开采驱动下潜流带中“三氮”迁移转化规律和氧化还原分带,通过不同时期在傍河开采条件下采集潜流带土样和水样分析三氮的转化过程及特性,并结合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及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含量和优势菌来判断其迁移转化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河水在入渗的过程中,首先进入处于离岸-6~1.5 m处的氧化带,02与有机物发生反应释放出C02,随后到离岸1.5~17 m处的弱氧化环境的氧化还原过渡带,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发生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最后到离岸17~350 m处缺氧环境的还原带中,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反
选择北部湾中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钦州湾作为研究区域,对表层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和Hg含量较其他相似区域偏高,Pb和Cd含量相当,Cr、Cu和Zn含量低.含量近年来有所提升,高值点均靠近一些工业排污、人类活动区域.随机地累积模型评价结果表明Cd为“无-中污染”,34%的可能性恶化为“中污染”;其他重金属为“无污染”,As和Hg分别有48%、24%的概率恶化.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Cd>Hg>As>>Pb>Cu>Zn≈Cr;形态分析发现Hg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存在,暗示在沉积物与海
传统厌氧发酵处理养猪废水存在效率低、周期长以及环境要求严苛等局限,无法实现高效运行.基于自主设计的种养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利用技术,利用玉米秸秆过滤养猪废水中的悬浮性固体,对比研究废水过滤前后性质,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厌氧发酵过程中过滤养猪废水的细菌与古菌群落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厌氧发酵过程由多种微生物菌群协同作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过滤养猪废水中的主要细菌类群是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除接种物外,其他3个样本中均检测到螺旋菌门的存在.此外,废水中主要古菌类群为广古菌门,主要作用菌为产甲烷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