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之一。营商环境是伴随市场主体从开办、运营到注销全生命周期中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国际经贸环境等,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
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谈到。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提升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优化营商环境力度不断加大。根据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排名由2014年的第96名,提升到2018年的78名,5年提升了18位。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创造和积累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改革投资审批等制度,促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山西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福建厦门和海南以“多规合一”为抓手,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体系改革,浙江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区域评估改革、“标准地”改革以及限时联合验收改革,广东深入推进强市放权改革,云南制定政府部门内部审批事项清单。这些改革减少了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一般投资项目的许可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审批效率。
二是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对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同时大幅减税降费,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如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一照多址”和“一证多址”改革,北京推行涉税业务“全市通办”,陕西以“线上税银互动”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过去五年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其中企业3200多万户。新设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成为创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
三是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许多改革举措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比如天津实施口岸服务“一站式阳光价格”清单;浙江义乌设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办理涉外贸易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服务“一站式”;重庆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实施“四自一简”监管模式。这些举措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7年我国全年外资流入约144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升至全球第二;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
四是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提高了监管效能,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其成长留下充分空间。福建创新实施依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上海积极探索对新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北京依托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开展大数据监管;上海市长宁区和杭州市余杭区探索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创新监管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 ”紧密结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五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改革始终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多头跑、反复跑、闹心跑”等问题,一些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如浙江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湖北武汉和广东佛山推行审批服务标准化;贵州开展“集成套餐服务”;广东推出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指尖”办理;上海、浙江、江西建立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优化政务流程,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一批堵点难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深入推进“互联网 公共服务”,服务创新典型不断涌现,如宁夏银川建设“互联网 医疗健康”和“互联网 教育”平台,吉林白城运用“互联网 医保”,北京公用服务企业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以及北京、上海的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改革的整体协同联动不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力量整合。营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提升整体效能。目前看来,在改革推进中,既存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中间层次的“中梗阻”问题,还存在国务院部门“最先一公里”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对改革力量进行整合,明确牵头部门的统筹作用。
第二,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是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突出瓶颈,建议加快打造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将“互联网 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纷纷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和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数据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或者是数据“共享不共用”,数据难互通、不共享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堵点和制约,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群众不满意。建议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互联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大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跨系统的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和协同管理服务,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
第三,法律法规的制约问题突出,建议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碰到法律法规“天花板”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地方推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由于法规不健全,造成认定使用难、跨地区办理难。再如,企业投资项目的并联审批,也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建议按照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加快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通过系统梳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制度化。从根源上解决审批事项多、环节繁等问题,同时推动将行政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转向重监管和提供优质服务,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从源头上破解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促进依法行政。
第四,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强,建议持续优化,久久为功。以企业负担为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改革措施,然而我国企业的综合税费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优化营商环境要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以企业和群众的感受为标准,倒逼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需要坚持长短结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优”无止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全球经贸投资竞争激烈,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国内各大城市间的竞争,如今也正轉向优化营商环境的竞争。新时代新征程,当“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时,营商环境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这呼唤我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谈到。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提升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优化营商环境力度不断加大。根据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排名由2014年的第96名,提升到2018年的78名,5年提升了18位。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创造和积累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改革投资审批等制度,促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山西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福建厦门和海南以“多规合一”为抓手,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体系改革,浙江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区域评估改革、“标准地”改革以及限时联合验收改革,广东深入推进强市放权改革,云南制定政府部门内部审批事项清单。这些改革减少了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一般投资项目的许可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审批效率。
二是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对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同时大幅减税降费,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如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一照多址”和“一证多址”改革,北京推行涉税业务“全市通办”,陕西以“线上税银互动”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过去五年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其中企业3200多万户。新设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成为创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
三是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许多改革举措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比如天津实施口岸服务“一站式阳光价格”清单;浙江义乌设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办理涉外贸易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服务“一站式”;重庆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实施“四自一简”监管模式。这些举措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7年我国全年外资流入约144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升至全球第二;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
四是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提高了监管效能,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其成长留下充分空间。福建创新实施依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上海积极探索对新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定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北京依托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开展大数据监管;上海市长宁区和杭州市余杭区探索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创新监管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 ”紧密结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五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改革始终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突出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多头跑、反复跑、闹心跑”等问题,一些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如浙江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湖北武汉和广东佛山推行审批服务标准化;贵州开展“集成套餐服务”;广东推出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指尖”办理;上海、浙江、江西建立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优化政务流程,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一批堵点难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深入推进“互联网 公共服务”,服务创新典型不断涌现,如宁夏银川建设“互联网 医疗健康”和“互联网 教育”平台,吉林白城运用“互联网 医保”,北京公用服务企业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以及北京、上海的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改革的整体协同联动不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力量整合。营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提升整体效能。目前看来,在改革推进中,既存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中间层次的“中梗阻”问题,还存在国务院部门“最先一公里”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对改革力量进行整合,明确牵头部门的统筹作用。
第二,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是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突出瓶颈,建议加快打造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将“互联网 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纷纷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和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数据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或者是数据“共享不共用”,数据难互通、不共享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堵点和制约,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群众不满意。建议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互联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大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跨系统的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和协同管理服务,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
第三,法律法规的制约问题突出,建议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碰到法律法规“天花板”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地方推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由于法规不健全,造成认定使用难、跨地区办理难。再如,企业投资项目的并联审批,也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建议按照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要求,加快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通过系统梳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把改革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制度化。从根源上解决审批事项多、环节繁等问题,同时推动将行政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转向重监管和提供优质服务,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从源头上破解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促进依法行政。
第四,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强,建议持续优化,久久为功。以企业负担为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改革措施,然而我国企业的综合税费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优化营商环境要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以企业和群众的感受为标准,倒逼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需要坚持长短结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优”无止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全球经贸投资竞争激烈,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国内各大城市间的竞争,如今也正轉向优化营商环境的竞争。新时代新征程,当“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时,营商环境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这呼唤我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