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伦敦《金融时报》的女记者Sarah O’Connor,与一个叫Emma的自动写稿软件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写作比赛,内容是“英国的就业分析”,限400字。记者花了35分钟完稿,做完了新闻分析,引用了一些数据,但拼错了一个字。而Emma仅花了12分钟,略多于400字,文句的精致程度略逊,内容引用了许多数据。资深编辑最后评定记者获胜,因为Emma写的文稿数据虽然精确,但读起来索然乏味,《金融时报》不需要这类文章,同时玩笑地对女记者说:“你保住饭碗了。”
资深编辑认为,机器人虽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却缺少对数据深度分析的能力,记者写的则更有深度,也更有价值,这正是《金融时报》存在的意义。但这位参赛的记者还是对Emma称赞不已,她认为Emma写的文稿比想象的好,能正确地报道事实,只是缺少了新闻技术关键,就是区别有价值的新闻与平淡无奇的内容。
Emma是一家新兴公司Stealth设计的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现在红了半边天,很多人预测不久以后人工智能将取代白领工作,包括新闻记者与编辑。所以Sarah O’Connor想试试看,Sarah O’Connor知道Emma比她快,所以就不比速度,转为着重质量,击中机器人的弱点获胜。
即使如此,自动写稿的软件仍然对新闻制作有很大的帮助,像美联社等新闻机构运用Automated Insight软件,撰写简单格式的公司财报,非常有效率,完稿之后由编辑做简单的新闻性修饰,就可以对外发稿,解脱了记者们原本枯燥的工作,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做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工作。
“Turk”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8世纪一个匈牙利人制造了一台自动下棋的机器,来取悦奥地利国王,经过几次转手,这台机器在一次展示会被火烧坏,但也揭开了可以自动下棋的秘密,原来机器里面藏了一个人。那Emma后面是不是也隐藏一名写稿高手?制作公司说Emma的确接受了人工培训,但当场写出来的文稿,却100%出于Emma之手。
人工智能不但成了时髦的名词,人工智能的服务产品也相继出现,像管家类的Magic、M、GoButler,购物助理Operator、Mezi,个人助理X.ai、Clara,把原来需要人工处理的琐碎的事,转由人工智能替代,做得比以前更好。两年以前新兴公司X.ai推出了Amy智能软件,替客户安排会议日程,替客户响应电子邮件,试用的客户非常满意,说跟真人一样,而Amy也从未出糗。
但真的是这样吗?据一位X.ai离职的培训员说,他的工作就是训练Amy,Amy的能力没有想象的好,每响应一封邮件,都要经过他们的修饰才能正式发出,说起来与藏在下棋机器幕后的棋手没有太大区别。彭博社的一篇文章,道破了这个不算秘密的秘密,在人工智能不能完全自主运作之前,加一点人工,成为“人工”的“人工智能”,实在无可厚非。
看起来人工智能越发展越展现出了不足的地方,像上面说的简单的琐事,人的智能就超过了人工智能。
内容分享服务的Pinterest就是一个好例子,把人工智能制造的各种趋势分析报告,先送到Crowdflower群体工作服务网站,用大批人力来评估,得到结果后再对外发布。
人工智能“装扮”成人的智能,而藏在人工智能后面的人作出的贡献,又“装扮”成人工智能。但不论怎么假装,能解决问题、能创新,我们就都是赢家。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是否清楚的划分界限,并没有那么重要。
资深编辑认为,机器人虽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却缺少对数据深度分析的能力,记者写的则更有深度,也更有价值,这正是《金融时报》存在的意义。但这位参赛的记者还是对Emma称赞不已,她认为Emma写的文稿比想象的好,能正确地报道事实,只是缺少了新闻技术关键,就是区别有价值的新闻与平淡无奇的内容。
Emma是一家新兴公司Stealth设计的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现在红了半边天,很多人预测不久以后人工智能将取代白领工作,包括新闻记者与编辑。所以Sarah O’Connor想试试看,Sarah O’Connor知道Emma比她快,所以就不比速度,转为着重质量,击中机器人的弱点获胜。
即使如此,自动写稿的软件仍然对新闻制作有很大的帮助,像美联社等新闻机构运用Automated Insight软件,撰写简单格式的公司财报,非常有效率,完稿之后由编辑做简单的新闻性修饰,就可以对外发稿,解脱了记者们原本枯燥的工作,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做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工作。
“Turk”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8世纪一个匈牙利人制造了一台自动下棋的机器,来取悦奥地利国王,经过几次转手,这台机器在一次展示会被火烧坏,但也揭开了可以自动下棋的秘密,原来机器里面藏了一个人。那Emma后面是不是也隐藏一名写稿高手?制作公司说Emma的确接受了人工培训,但当场写出来的文稿,却100%出于Emma之手。
人工智能不但成了时髦的名词,人工智能的服务产品也相继出现,像管家类的Magic、M、GoButler,购物助理Operator、Mezi,个人助理X.ai、Clara,把原来需要人工处理的琐碎的事,转由人工智能替代,做得比以前更好。两年以前新兴公司X.ai推出了Amy智能软件,替客户安排会议日程,替客户响应电子邮件,试用的客户非常满意,说跟真人一样,而Amy也从未出糗。
但真的是这样吗?据一位X.ai离职的培训员说,他的工作就是训练Amy,Amy的能力没有想象的好,每响应一封邮件,都要经过他们的修饰才能正式发出,说起来与藏在下棋机器幕后的棋手没有太大区别。彭博社的一篇文章,道破了这个不算秘密的秘密,在人工智能不能完全自主运作之前,加一点人工,成为“人工”的“人工智能”,实在无可厚非。
看起来人工智能越发展越展现出了不足的地方,像上面说的简单的琐事,人的智能就超过了人工智能。
内容分享服务的Pinterest就是一个好例子,把人工智能制造的各种趋势分析报告,先送到Crowdflower群体工作服务网站,用大批人力来评估,得到结果后再对外发布。
人工智能“装扮”成人的智能,而藏在人工智能后面的人作出的贡献,又“装扮”成人工智能。但不论怎么假装,能解决问题、能创新,我们就都是赢家。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是否清楚的划分界限,并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