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挫折能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当代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经受不住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打击和考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抗挫折能力 自信心 榜样
挫折,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在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令人失望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抗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折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中学生显得那么脆弱?
一、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使得家长对孩子过分重视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使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和奋斗精神,缺乏独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的准备,这是儿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比如心理方面的,如果一个孩子做事缺乏坚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也是造成抗挫折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2.家庭因素:随着独生子女的日趋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是在温室里、蜜罐里长大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家长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没有了任何实践的机会,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另外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孩子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3.学校:目前的学校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智育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形成了“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的情况,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学生遇到挫折时不知如何处理,向谁诉说,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二、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1.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學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能力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可效仿的榜样,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事迹为价值尺度更为有效。平时我们教师应注意找寻本学校、班级学生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当学生能自觉用这类“先进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挫折就会成为其努力的起点、新的台阶。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网络。学校应与家长取得联系,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教师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家长、学校把抗挫折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组织家长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杂志、图书;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得等,探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都认为,人们对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讲的这个道理。中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的过程与挫折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场所,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河北沧县风化店中学;061023)
【关键词】挫折 抗挫折能力 自信心 榜样
挫折,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在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令人失望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抗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折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中学生显得那么脆弱?
一、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使得家长对孩子过分重视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使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和奋斗精神,缺乏独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的准备,这是儿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比如心理方面的,如果一个孩子做事缺乏坚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也是造成抗挫折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2.家庭因素:随着独生子女的日趋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是在温室里、蜜罐里长大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家长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没有了任何实践的机会,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另外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孩子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3.学校:目前的学校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智育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形成了“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的情况,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学生遇到挫折时不知如何处理,向谁诉说,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二、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1.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學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能力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可效仿的榜样,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事迹为价值尺度更为有效。平时我们教师应注意找寻本学校、班级学生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当学生能自觉用这类“先进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挫折就会成为其努力的起点、新的台阶。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网络。学校应与家长取得联系,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教师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家长、学校把抗挫折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组织家长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杂志、图书;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得等,探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都认为,人们对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讲的这个道理。中学生的健全心理,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的过程与挫折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场所,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河北沧县风化店中学;0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