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剧编剧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缩影与写照。影视剧编剧以历史与现实为题材,在新时代下,它必然有着新的内容与新鲜的表现方式。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出现雅俗化、视像化的特征,因此影视剧编剧课程要以受众全新的审美认知与审美感知为基础,努力从技术与艺术方面去进行全新的尝试。一方面要拓宽艺术演绎的平台与渠道,另一方面要成就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代内容。只有以时代为契机,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人民,也才能更好地彰显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辦校目标与办校宗旨。
【关键词】新媒体 雅俗化 视像化 技术 艺术
影视剧的出现,饱含一定的时代特征,对技术和艺术均有着一定层次的要求。影视剧编剧进入大学课堂,探求古今中外经典之故事,叙说当下时代信仰之精神,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能动性与灵活性,激发学生灵魂深处的探求欲与表现欲,从而更好地追寻何为“人”,何为“人生”,何为“生命”,以及何为“生活”等哲学命题。
1. 新媒体时代艺术审美的特征
媒介革命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生,从报纸期刊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产生,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审美趣味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艺术审美的雅俗化趋向。借助于互联网的东风,传统文艺,以文学、绘画、影视等艺术为例,除去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审美观照手段,诸般艺术悄悄乘借互联网的翅膀,从高高的神坛步入凡尘,走入千家万户,呈现出来也即是当下十分火热的“互联网+”。“互联网+”即是互联网加各个传统行业,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媒介改革,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的革新运动,是一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结合。基于互联网文化平民化、大众化、低门槛、泛传播等特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艺术门类逐渐由以一种低姿态、平民化的新貌呈现出来,越发地流露出一种雅俗化的特征。所谓雅俗,也即是有着高雅的内涵与内蕴,但展露出通俗、好玩、平民化等外在的气质风貌,于是,原先独属于文人雅客附庸风雅的小范围活动,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新平台,成为亿万群众的掌中读物。传统文艺的传播集中于小范围的目标受众,传播范围有限,目标受众狭窄,大众与平民受限于自身的较低的艺术水准与审美趣味,故而较少地参与或者未能参与到传统文艺的创作与欣赏中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受众可以轻易地获取艺术作品,并可以逐渐影响并参与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去,这所有的一切均得益于新媒介的诞生。另外,市场经济的越发成熟,使得艺术与商业逐渐走向媾和,这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艺术的商业化。艺术的商业化是一极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商业化意味着对经济利润的追求,在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受众的审美越发地影响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而受众审美是参差不齐的,大众审美是通俗的,由是,造就艺术审美越发地呈现出一种雅俗化的特质,这是当下这一时代展露出的艺术方面的新特征。
其次,艺术审美的视像化特征。互联网文化的普及,影视文化的风靡,这无疑都加速了大众审美的视像化走向。印刷时代下媒介,借助于文字这一传播手段,造就了大众审美的富有逻辑性与严谨性。人们通过阅读报纸、期刊、杂志等各种读物,在想象的世界中完成了艺术的审美关照。每个人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把握虽存有共性,但头脑中的想象都不尽相同。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影视艺术越发地成熟,影视剧中林黛玉的形象却因为固定了演员而固定了长相,受众的想象力受到遏制,这与起初在阅读时对林黛玉形象的感知产生一定程度的背离。当下这个越发成熟的新媒介社会,各种微视频、微剧、网剧盛行,使得在印刷时代大众独有的那种逻辑性及思维的严谨性被无限削弱,而受众审美层次中的视觉化、图像化特征越发突出,于是,这使得当下的广告形式也出现变化。当下的广告已从起初的喊口号、朗朗上口的记忆性传达,转变为将广告内容寄予在讲故事的过程之中,强调以情感人。这一方面也证明了当下受众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弱化,形象思维、情感思维的增强。印刷时代下的人们可以安心坐听聒噪无趣的演讲达四五个小时之久而不离席,而当下的受众只近娱乐,其兴趣,枯燥、无趣的事物完全无法吸引到受众,相反,那些刺激性的,能够激起强烈快感的,戏剧冲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强的事物最得其心。当下的文字表达早已从纯文字的表述中跳脱出来,以微信公众号上各种或诙谐或严肃的文章为例,其努力与图片、动图、声音等元素结合起来,意在增强文字阅读的趣味性与可看点,这无疑是契合当下受众审美喜好的举动。故而,当下这个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又被新媒体运营分子定义为“滑屏时代”。
2. 新媒体时代影视剧编剧课程的改革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滑屏时代,大众审美感知、审美接受的方式与范畴出现极大的变化。基于新媒体时代受众审美的的雅俗化与视像化特征,影视剧编剧课程的改革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利用新技术,拓宽艺术演绎的平台与渠道。相较于《玩偶之家》在易卜生时代的风靡,又或者是《雷雨》在曹禺时代的爆火,新时代的影视剧在呈现方式上越发地灵活与多元化,当然,这必然基于新时代的新技术。技术是一种工具,同时,技术也是一种隐喻。尼尔·波兹曼早在《娱乐至死》中便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新时代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这个时代因各种技术条件所带给人们的无限便利,另一方面也遭受着这个时代因其过于“他者”而对人的思想,又或者是文化层面的惨害。但是,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它带来了一些机遇,同时也会带有不间断的挑战。对于像尼尔·波兹曼这样的社会学家而言,他提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当心“娱乐至死”。娱乐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趣味感的同时,它又会削弱人们思想的深度以及人类文化的深度,尤其是过度化的娱乐。基于此,尼尔·波兹曼希望人们对于娱乐化的东西保持清醒的认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新的时代确确实实在技术层面使得人类社会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地依赖于技术,历史上的人们也从来不敢想象人类有一天能够依托一部手机来解决他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所以,当代人十分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新技术。让我们带着尼尔·波兹曼以及赫胥黎的警告清醒地利用技术吧,它可以为艺术所用,它可以让殿堂上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它可以让高雅的内容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可以给艺术以更多的发展空间,它可以让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姿态!当代人的生活基于互联网而展开,依赖于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频繁出入于各大视频网站,各种长、短视频app为社会上不同文化层次需求的人提供贴合的需要。所以,影视剧编剧课程要认清这一时代形势,最大程度地利用时代造就的机遇,拓宽艺术演绎的平台与渠道,从而更好地契合当下时代受众的审美习惯,更多元化地进行艺术传达。 其次,结合新审美,重新诠释经典的内蕴与光芒。相较于印刷时代的人们,当下受众的思维呈现出一种偏形象化、视像化、雅俗化的特征。印刷时代的大众依赖于报纸、期刊、杂志、书籍等读物来获取信息与文化,所以因文字表述的特征,印刷时代大众的思维更加偏重于逻辑性与理性,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人们处于各种视像文化之下,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各种图文短信,造就人们思维层面的视像化特征,同时由于直观体验的盛行,直观感知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思想层面的肤浅化,尤其是在大量影视剧的充斥下,大众深度阅读的减少使得大众的思维认知出现浅显化、直白化等特征。基于此,影视剧编剧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考虑到受众的审美接受能力及审美感知能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时代特征明显的经典剧目,不能一层不变地进行下放,必须结合当下受众的审美特点进行重新的编撰及演绎,保留其精神内蕴,并结合时代风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经典从来不是悬在半空中的艺术品,不应该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更不应该束之高阁。以他日喻今朝,感悟当下,这是经典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前提。
第三,立于新风貌,成就当下时代的人文与精神。新的时代总会涌现新的事迹、新的人物。影视剧编剧课程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脱离新的时代,于是,新时代的新精神、新时代的新风貌是影视剧编剧课程必须囊括的时代内涵,也是时代精神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恩格斯倡导的艺术精神,更应是影视剧编剧课堂上自始至终的精神内蕴,也应当是每一个编剧艺术家寄予心中的一个恒定标准。编剧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过程其实是其选择生活、编排生活、创造生活,也即是能动性地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过程。因此,影视剧编剧的对象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物,它应该是某一类人物,甚至是某几类人物,是社会百态,是人生万种,倘若,影视剧不能给社会大众的生活以启迪、思考,那么,这类影视剧目是失败的,它难被冠以艺术之名。因此,新时代的影視剧编剧课程要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宗旨,去记录时代,去弘扬精神,进而不断地彰显时代特色与人民需求,从而去成就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与历史,让经典代代相传,并生生不息。
3. 结论
透过层出不穷的社会新现象,感悟新时代受众审美的新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向社会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在新时代、新事物的面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影视剧编剧课程要基于新时代受众的审美变化,努力彰显新时代的新人物与新精神,要在技术与艺术层面全面革新,顺应时代,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影视剧本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李兰青.西部广播电视.2014(22)
[2]从话剧教学到影视剧教学的理论探讨[J].王超.齐鲁艺苑.1999(02)
[3]《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谢燕南,何爽,江山.现代交际.2012(06)
作者简介:王俊霞,河南开封人,商丘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关键词】新媒体 雅俗化 视像化 技术 艺术
影视剧的出现,饱含一定的时代特征,对技术和艺术均有着一定层次的要求。影视剧编剧进入大学课堂,探求古今中外经典之故事,叙说当下时代信仰之精神,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能动性与灵活性,激发学生灵魂深处的探求欲与表现欲,从而更好地追寻何为“人”,何为“人生”,何为“生命”,以及何为“生活”等哲学命题。
1. 新媒体时代艺术审美的特征
媒介革命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生,从报纸期刊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产生,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审美趣味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艺术审美的雅俗化趋向。借助于互联网的东风,传统文艺,以文学、绘画、影视等艺术为例,除去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审美观照手段,诸般艺术悄悄乘借互联网的翅膀,从高高的神坛步入凡尘,走入千家万户,呈现出来也即是当下十分火热的“互联网+”。“互联网+”即是互联网加各个传统行业,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媒介改革,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的革新运动,是一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结合。基于互联网文化平民化、大众化、低门槛、泛传播等特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艺术门类逐渐由以一种低姿态、平民化的新貌呈现出来,越发地流露出一种雅俗化的特征。所谓雅俗,也即是有着高雅的内涵与内蕴,但展露出通俗、好玩、平民化等外在的气质风貌,于是,原先独属于文人雅客附庸风雅的小范围活动,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新平台,成为亿万群众的掌中读物。传统文艺的传播集中于小范围的目标受众,传播范围有限,目标受众狭窄,大众与平民受限于自身的较低的艺术水准与审美趣味,故而较少地参与或者未能参与到传统文艺的创作与欣赏中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受众可以轻易地获取艺术作品,并可以逐渐影响并参与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去,这所有的一切均得益于新媒介的诞生。另外,市场经济的越发成熟,使得艺术与商业逐渐走向媾和,这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艺术的商业化。艺术的商业化是一极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商业化意味着对经济利润的追求,在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受众的审美越发地影响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而受众审美是参差不齐的,大众审美是通俗的,由是,造就艺术审美越发地呈现出一种雅俗化的特质,这是当下这一时代展露出的艺术方面的新特征。
其次,艺术审美的视像化特征。互联网文化的普及,影视文化的风靡,这无疑都加速了大众审美的视像化走向。印刷时代下媒介,借助于文字这一传播手段,造就了大众审美的富有逻辑性与严谨性。人们通过阅读报纸、期刊、杂志等各种读物,在想象的世界中完成了艺术的审美关照。每个人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把握虽存有共性,但头脑中的想象都不尽相同。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影视艺术越发地成熟,影视剧中林黛玉的形象却因为固定了演员而固定了长相,受众的想象力受到遏制,这与起初在阅读时对林黛玉形象的感知产生一定程度的背离。当下这个越发成熟的新媒介社会,各种微视频、微剧、网剧盛行,使得在印刷时代大众独有的那种逻辑性及思维的严谨性被无限削弱,而受众审美层次中的视觉化、图像化特征越发突出,于是,这使得当下的广告形式也出现变化。当下的广告已从起初的喊口号、朗朗上口的记忆性传达,转变为将广告内容寄予在讲故事的过程之中,强调以情感人。这一方面也证明了当下受众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弱化,形象思维、情感思维的增强。印刷时代下的人们可以安心坐听聒噪无趣的演讲达四五个小时之久而不离席,而当下的受众只近娱乐,其兴趣,枯燥、无趣的事物完全无法吸引到受众,相反,那些刺激性的,能够激起强烈快感的,戏剧冲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强的事物最得其心。当下的文字表达早已从纯文字的表述中跳脱出来,以微信公众号上各种或诙谐或严肃的文章为例,其努力与图片、动图、声音等元素结合起来,意在增强文字阅读的趣味性与可看点,这无疑是契合当下受众审美喜好的举动。故而,当下这个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又被新媒体运营分子定义为“滑屏时代”。
2. 新媒体时代影视剧编剧课程的改革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滑屏时代,大众审美感知、审美接受的方式与范畴出现极大的变化。基于新媒体时代受众审美的的雅俗化与视像化特征,影视剧编剧课程的改革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利用新技术,拓宽艺术演绎的平台与渠道。相较于《玩偶之家》在易卜生时代的风靡,又或者是《雷雨》在曹禺时代的爆火,新时代的影视剧在呈现方式上越发地灵活与多元化,当然,这必然基于新时代的新技术。技术是一种工具,同时,技术也是一种隐喻。尼尔·波兹曼早在《娱乐至死》中便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新时代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这个时代因各种技术条件所带给人们的无限便利,另一方面也遭受着这个时代因其过于“他者”而对人的思想,又或者是文化层面的惨害。但是,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它带来了一些机遇,同时也会带有不间断的挑战。对于像尼尔·波兹曼这样的社会学家而言,他提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当心“娱乐至死”。娱乐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趣味感的同时,它又会削弱人们思想的深度以及人类文化的深度,尤其是过度化的娱乐。基于此,尼尔·波兹曼希望人们对于娱乐化的东西保持清醒的认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新的时代确确实实在技术层面使得人类社会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地依赖于技术,历史上的人们也从来不敢想象人类有一天能够依托一部手机来解决他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所以,当代人十分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新技术。让我们带着尼尔·波兹曼以及赫胥黎的警告清醒地利用技术吧,它可以为艺术所用,它可以让殿堂上的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它可以让高雅的内容飞入寻常百姓家,它可以给艺术以更多的发展空间,它可以让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姿态!当代人的生活基于互联网而展开,依赖于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频繁出入于各大视频网站,各种长、短视频app为社会上不同文化层次需求的人提供贴合的需要。所以,影视剧编剧课程要认清这一时代形势,最大程度地利用时代造就的机遇,拓宽艺术演绎的平台与渠道,从而更好地契合当下时代受众的审美习惯,更多元化地进行艺术传达。 其次,结合新审美,重新诠释经典的内蕴与光芒。相较于印刷时代的人们,当下受众的思维呈现出一种偏形象化、视像化、雅俗化的特征。印刷时代的大众依赖于报纸、期刊、杂志、书籍等读物来获取信息与文化,所以因文字表述的特征,印刷时代大众的思维更加偏重于逻辑性与理性,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人们处于各种视像文化之下,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各种图文短信,造就人们思维层面的视像化特征,同时由于直观体验的盛行,直观感知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思想层面的肤浅化,尤其是在大量影视剧的充斥下,大众深度阅读的减少使得大众的思维认知出现浅显化、直白化等特征。基于此,影视剧编剧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考虑到受众的审美接受能力及审美感知能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时代特征明显的经典剧目,不能一层不变地进行下放,必须结合当下受众的审美特点进行重新的编撰及演绎,保留其精神内蕴,并结合时代风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经典从来不是悬在半空中的艺术品,不应该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更不应该束之高阁。以他日喻今朝,感悟当下,这是经典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前提。
第三,立于新风貌,成就当下时代的人文与精神。新的时代总会涌现新的事迹、新的人物。影视剧编剧课程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脱离新的时代,于是,新时代的新精神、新时代的新风貌是影视剧编剧课程必须囊括的时代内涵,也是时代精神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恩格斯倡导的艺术精神,更应是影视剧编剧课堂上自始至终的精神内蕴,也应当是每一个编剧艺术家寄予心中的一个恒定标准。编剧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过程其实是其选择生活、编排生活、创造生活,也即是能动性地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过程。因此,影视剧编剧的对象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物,它应该是某一类人物,甚至是某几类人物,是社会百态,是人生万种,倘若,影视剧不能给社会大众的生活以启迪、思考,那么,这类影视剧目是失败的,它难被冠以艺术之名。因此,新时代的影視剧编剧课程要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宗旨,去记录时代,去弘扬精神,进而不断地彰显时代特色与人民需求,从而去成就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与历史,让经典代代相传,并生生不息。
3. 结论
透过层出不穷的社会新现象,感悟新时代受众审美的新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向社会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在新时代、新事物的面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影视剧编剧课程要基于新时代受众的审美变化,努力彰显新时代的新人物与新精神,要在技术与艺术层面全面革新,顺应时代,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影视剧本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李兰青.西部广播电视.2014(22)
[2]从话剧教学到影视剧教学的理论探讨[J].王超.齐鲁艺苑.1999(02)
[3]《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谢燕南,何爽,江山.现代交际.2012(06)
作者简介:王俊霞,河南开封人,商丘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