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用“糖高宗”这个谐音词感慨食糖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是近两年糖料主产区异常激烈的原料争抢和糖企之间频繁的并购。如今,国内产糖省区数量从18个减少到15个,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黑龙江6个主产省区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98%;制糖行业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年产食糖超过40万吨的企业已达到10家,产量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67%,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且,这只是一个开端,真正的行业大洗牌正在到来。
正在走向寡头垄断
2月28日,中粮屯河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议案,拟募集不超过48.85亿元(含发行费用),其中约76%的资金用于投资食糖业,以快速冲击“年产150万吨”的战略目标。作为国内最大甜菜糖生产商的中粮屯河,目前食糖平均年产量为38万吨。
站在百万吨级平台上等待中粮屯河的是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在上世纪90年代食糖业发展低迷期,通过购买产权或注入资金等方式,十年内在海南和广西大举收购了20家国有糖厂。如今,南华糖业正在接受上市环保审核,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更充裕的资本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
除了中粮屯河,想进入百万吨级别的企业还有很多,如光明食品集团,在2009年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制糖企业(也是全国十大制糖企业之一)——英茂糖业,一步迈入食糖生产龙头企业行列。
制糖企业规模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受糖料作物生长特性限制,我国适宜种植糖料的土地有限,加上其他高效益经济作物冲击,糖料种植面积实际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在股东大会上,中粮屯河相关负责人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印证了上述事实。该负责人坦言,目前各个原料产区内均有糖厂入驻,或者当地政府本身就建有糖厂,因此,中粮屯河通过新建糖厂扩大生产规模的路行不通,剩下的选择只能是并购。
而并购也已经比以前更加激烈。经过上一个五年的整合,目前行业内剩下的可被并购的企业资源急剧减少,同时,这些企业的实力和经验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业内人士判断,只有少数企业可以真正进入年产百万吨行列,更多的企业将在竞争中由并购实施者变成被并购对象,行业格局最终会被改写。
寡头角力深耕细作
十年前的一纸公文注定了食糖行业寡头时代的并购并不纯粹是商业行为。
时间退回到2002年,国家四部委出台《糖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由产区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由其授权的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种植区划和制糖企业生产能力、糖料的合理运距、制糖企业的扶持情况和历史情况,在充分尊重糖料生产者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各制糖企业的糖料区,制糖企业与糖料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企业只能在划定的区域进行糖料收购。
从此,当地政府、制糖企业和糖料种植农户真正成了利益共同体,而政府是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制定规则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主导方,大至蔗区布局规划、政策保障,小至科技带动、良种推广,糖料种植产业链各个环节无一不见政府的影子。
一名糖料主产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糖业局或糖办是各地食糖业的管理部门,其领导人一般由当地重要领导兼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糖企业想并购当地某个糖厂或收购该地区的糖料,背后的谈判对象其实是当地政府。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在原料抢购战异常激烈的今天,政府对当地糖料业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控制,企业对接企业的并购已经几乎不存在。
企业家们已深谙此道,无论到哪里投建产能都是“政府牌”先行。以中粮屯河广西崇左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为例,为了进入广西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区——崇左,公司与崇左市城市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崇左甘蔗资源,投资建设精制糖及其他高端糖和配套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掌握当地糖业资源的政府自身也倾向于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借以调整制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当地食糖产业这块蛋糕,增加GDP和税收。
同时,寡头时代的竞争还必须在精耕细作中培育比较优势。对已经进入原料产区的竞争对手来说,当地政府对糖料种植业的“规划”和“引导”只是保障原料供应的“标”,提高种植户收益才是保障原料供应的“本”。
根据农业部和中国糖协的统计数据,在其他经济作物竞争和劳动力、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双重冲击下,全国甜菜种植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0千公顷降至2010年的219千公顷;食糖产量也自2007年达到峰值后出现大幅回落,相比2007年的1305万吨,2010年国内食糖产量下降了约30%。
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制糖企业各施其法。记者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的资料找到的方法有:大举普及科学技术,努力推广良种良苗,机械深耕;或者通过改善蔗田生产的基本条件,广泛推广蔗田间套种玉米、西瓜、马铃薯以及其他果菜的技术,不断提高蔗田的综合收益;还有的企业致力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走出国门或是出路
但是,努力搞好与糖料产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户种植糖料的积极性,以及提高糖料作物的单产,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国内食糖业面临的原料“喂不饱”问题;在食糖生产增长空间有限和消费稳步上升的现实面前,未来国内食糖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并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于是,糖料大战的范围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2010年,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糖业企业西尔斯公司旗下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遭遇新加坡丰益国际中途狙击,惨败出局。但光明集团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事件不会影响光明集团在澳洲的战略布局。
在光明集团海外糖业收购折戟一年后,中粮集团打败世界两大粮食巨头路易达孚和邦吉,成功收购澳洲最大制糖单厂——具有260万吨甘蔗处理能力的Tully糖业。2012年,中粮集团拟将新收购的Tully糖业转给中粮屯河,使中粮屯河进入海外优质的食糖产区,迈出全球化布局的第一步。同时,中粮屯河还将全面接手中粮集团旗下的食糖进出口业务及相关资产。
根据中粮屯河对外公布的数据,中粮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食糖进口贸易企业,2008年至2010年,其食糖进口量分别达到国内食糖进口总量的47%、56%和59%。一旦中粮屯河全面接手中粮集团旗下的食糖进出口业务及相关资产,届时中粮屯河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糖贸易商,其进出口渠道优势将更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布局海外市场。
在原料大战愈演愈烈的同时,未来的糖业巨头们也在积极打造全产业链,以避开原料和生产环节的激烈竞争。据了解,光明糖业已明确确立了“资源+网络+物流+期现货+电子商务”的 “五位一体”全国产业战略;而从到广西新建精制甘蔗糖厂、收购云南甘蔗糖厂,再到跨出国门收购澳洲甘蔗糖企业,再到收购大股东下属原糖进口业务并新建精加工糖厂,中粮屯河横跨国内、国际食糖生产,进口原糖深加工的大食糖业务版图正在初步建立。当然,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方式扩张,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业内人士判断,南华糖业拟登陆A股市场预示着更多糖业巨头将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届时获得资本支持的国内食糖业竞争会更加激烈。
正在走向寡头垄断
2月28日,中粮屯河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议案,拟募集不超过48.85亿元(含发行费用),其中约76%的资金用于投资食糖业,以快速冲击“年产150万吨”的战略目标。作为国内最大甜菜糖生产商的中粮屯河,目前食糖平均年产量为38万吨。
站在百万吨级平台上等待中粮屯河的是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它在上世纪90年代食糖业发展低迷期,通过购买产权或注入资金等方式,十年内在海南和广西大举收购了20家国有糖厂。如今,南华糖业正在接受上市环保审核,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更充裕的资本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
除了中粮屯河,想进入百万吨级别的企业还有很多,如光明食品集团,在2009年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制糖企业(也是全国十大制糖企业之一)——英茂糖业,一步迈入食糖生产龙头企业行列。
制糖企业规模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受糖料作物生长特性限制,我国适宜种植糖料的土地有限,加上其他高效益经济作物冲击,糖料种植面积实际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在股东大会上,中粮屯河相关负责人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印证了上述事实。该负责人坦言,目前各个原料产区内均有糖厂入驻,或者当地政府本身就建有糖厂,因此,中粮屯河通过新建糖厂扩大生产规模的路行不通,剩下的选择只能是并购。
而并购也已经比以前更加激烈。经过上一个五年的整合,目前行业内剩下的可被并购的企业资源急剧减少,同时,这些企业的实力和经验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业内人士判断,只有少数企业可以真正进入年产百万吨行列,更多的企业将在竞争中由并购实施者变成被并购对象,行业格局最终会被改写。
寡头角力深耕细作
十年前的一纸公文注定了食糖行业寡头时代的并购并不纯粹是商业行为。
时间退回到2002年,国家四部委出台《糖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由产区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由其授权的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种植区划和制糖企业生产能力、糖料的合理运距、制糖企业的扶持情况和历史情况,在充分尊重糖料生产者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各制糖企业的糖料区,制糖企业与糖料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企业只能在划定的区域进行糖料收购。
从此,当地政府、制糖企业和糖料种植农户真正成了利益共同体,而政府是这个利益共同体中制定规则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主导方,大至蔗区布局规划、政策保障,小至科技带动、良种推广,糖料种植产业链各个环节无一不见政府的影子。
一名糖料主产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糖业局或糖办是各地食糖业的管理部门,其领导人一般由当地重要领导兼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糖企业想并购当地某个糖厂或收购该地区的糖料,背后的谈判对象其实是当地政府。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在原料抢购战异常激烈的今天,政府对当地糖料业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控制,企业对接企业的并购已经几乎不存在。
企业家们已深谙此道,无论到哪里投建产能都是“政府牌”先行。以中粮屯河广西崇左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为例,为了进入广西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区——崇左,公司与崇左市城市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崇左甘蔗资源,投资建设精制糖及其他高端糖和配套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掌握当地糖业资源的政府自身也倾向于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借以调整制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当地食糖产业这块蛋糕,增加GDP和税收。
同时,寡头时代的竞争还必须在精耕细作中培育比较优势。对已经进入原料产区的竞争对手来说,当地政府对糖料种植业的“规划”和“引导”只是保障原料供应的“标”,提高种植户收益才是保障原料供应的“本”。
根据农业部和中国糖协的统计数据,在其他经济作物竞争和劳动力、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双重冲击下,全国甜菜种植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0千公顷降至2010年的219千公顷;食糖产量也自2007年达到峰值后出现大幅回落,相比2007年的1305万吨,2010年国内食糖产量下降了约30%。
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制糖企业各施其法。记者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的资料找到的方法有:大举普及科学技术,努力推广良种良苗,机械深耕;或者通过改善蔗田生产的基本条件,广泛推广蔗田间套种玉米、西瓜、马铃薯以及其他果菜的技术,不断提高蔗田的综合收益;还有的企业致力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走出国门或是出路
但是,努力搞好与糖料产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户种植糖料的积极性,以及提高糖料作物的单产,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国内食糖业面临的原料“喂不饱”问题;在食糖生产增长空间有限和消费稳步上升的现实面前,未来国内食糖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并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于是,糖料大战的范围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2010年,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糖业企业西尔斯公司旗下糖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务,遭遇新加坡丰益国际中途狙击,惨败出局。但光明集团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事件不会影响光明集团在澳洲的战略布局。
在光明集团海外糖业收购折戟一年后,中粮集团打败世界两大粮食巨头路易达孚和邦吉,成功收购澳洲最大制糖单厂——具有260万吨甘蔗处理能力的Tully糖业。2012年,中粮集团拟将新收购的Tully糖业转给中粮屯河,使中粮屯河进入海外优质的食糖产区,迈出全球化布局的第一步。同时,中粮屯河还将全面接手中粮集团旗下的食糖进出口业务及相关资产。
根据中粮屯河对外公布的数据,中粮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食糖进口贸易企业,2008年至2010年,其食糖进口量分别达到国内食糖进口总量的47%、56%和59%。一旦中粮屯河全面接手中粮集团旗下的食糖进出口业务及相关资产,届时中粮屯河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糖贸易商,其进出口渠道优势将更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布局海外市场。
在原料大战愈演愈烈的同时,未来的糖业巨头们也在积极打造全产业链,以避开原料和生产环节的激烈竞争。据了解,光明糖业已明确确立了“资源+网络+物流+期现货+电子商务”的 “五位一体”全国产业战略;而从到广西新建精制甘蔗糖厂、收购云南甘蔗糖厂,再到跨出国门收购澳洲甘蔗糖企业,再到收购大股东下属原糖进口业务并新建精加工糖厂,中粮屯河横跨国内、国际食糖生产,进口原糖深加工的大食糖业务版图正在初步建立。当然,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方式扩张,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业内人士判断,南华糖业拟登陆A股市场预示着更多糖业巨头将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届时获得资本支持的国内食糖业竞争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