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千年盛观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gsdf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成的人文山水走廊。
  有这样一条线,长几百公里,覆盖2万多平方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文化遗韵。
  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在这条诗歌路上,一座座耸立在云雾缭绕中的灵性山峰,一条条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古驿道,来自唐代的诗人们在此纵情自然,往来唱和。
  如今,这条唐诗之路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新昌等沿途县市已组建起“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希望时机成熟后,一起“捆绑”申遗。
  大唐才子踏歌来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唐诗,大家却是再熟悉不过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自从中国确立现代语文教育体系以来,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把这千古流传的名篇收入高中课本。
  而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天姥山,就在新昌境内,是“唐诗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所在。李白曾四入浙江,三上天姥山。天姥山,是当时文人心中的一座“圣山”。
  探访这条路的由来,我们找到了第一个提出“唐诗之路”的竺岳兵老人。
  新昌县城关镇的永安巷6号,是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的所在,竺岳兵就是这个研究社的社长。竺岳兵的书架上放着几十册已经翻烂了的《全唐诗》。
  198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竺岳兵在新昌参加道路工程时,利用自己的建筑学知识推测,新昌的沃江是一条古代航道,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前往新昌游历天姥山的时候,应该走的就是这条水路。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查阅历史典籍和相关资料,寻找证据,认真做起学问来。
  竺岳兵研究的第一个诗人是李白。沿着李白的诗歌创作轨迹,渐渐地,他发现,在全唐诗里,不仅仅是李白,还有更多诗人前往新昌。
  据竺岳兵考证,孟浩然40岁入长安,应考进士落榜,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写下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公元729年,孟浩然离开洛阳,往游吴越并留下诗篇《渡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台湾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杨承祖的话也印证了竺岳兵的研究:“在唐诗之路上李白的嗓门最大,孟浩然写的诗最多。”
  几乎与孟浩然同时来到新昌的,是“诗圣”杜甫。公元731年,他前往吴越游历,这一年,杜甫20岁,他这样描述了游历新昌的感想:“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杜甫在越中游历时间达三四年之久,24岁前往洛阳应试。
  还有白居易,曾经三次长时间漫游浙东山水,在这里写下了著名散文《沃州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
  到了1991年,竺岳兵已经研读了全部的《全唐诗》和《全唐文》。他发现,《全唐诗》中有400位唐代诗人曾经来过新昌,占《全唐诗》中2000多位诗人的五分之一。
  这400位唐代诗人中有—“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等。
  这些唐代诗人,无不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足迹和诗章,从而在这条路上形成了任何地方都不可替代的文化积淀。
  风雅浙东唐诗韵
  读着读着,竺岳兵在唐诗的字里行间发现了不少他所熟悉的地名,“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州、兰沿、新昌城关镇到今嵊州接曹娥出杭州湾,会不会是古代著名的水上旅游线?”
  带着这个疑问,竺岳兵进行了七次实地考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详细地形图,计算了集雨面积、河床坡度等,终于勾勒出了一条当时吟游诗人的行经路线—唐诗之路。
  1991年,竺岳兵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迅速形成共识。专家、学者认为,“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为具有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线路。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特地为此撰诗:“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州。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
  于是,一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走廊顿时华光四射——唐代诗人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进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一路踏歌而来,一路击节高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会正式成立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唐诗之路的申遗,也开始被提及。6年前,唐诗之路申遗就开过一个小口子。“当时新昌率先提出唐诗之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由于非遗项目需要认定传承人,所以这一想法不了了之。”新昌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秋萍觉得,唐诗之路更符合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与西班牙和法国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巡礼道路一样,都是世界遗产之“路”。
  “唐诗之路严格说来是线形文化。唐朝文学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在唐诗之路上走过那么多诗人,留下那么多的诗篇,确实不容易。”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说,“唐诗之路的申遗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应该把它收集整理起来、保护起来加以研究。因此,我们还有很多的考察工作要做,要深入发掘这条路上的唐风唐韵。”
  谢安隐居的东山在哪里?天姥山真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吗?王羲之终老何处?……走在“唐诗之路”上,这些疑团会一一解开。李白登船的码头、王羲之隐迹的大山、谢灵运途中打水解渴的井……这些古人文遗迹都散落在唐诗之路上。
  在新昌县城的一个小巷子里,我们看到了一口已被填实的“谢公井”,只剩一圈圆圆的印迹,那座“谢公祠”也已摇摇欲坠。
  而在上虞东山,当年通往谢安墓的神道石像只剩了两三座。
  “在新昌境内,就可以列出与唐诗之路有关的200个遗存点。”竺岳兵焦虑地说,如果这些人文景点不被保护起来,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无迹可寻的。   意在六朝山水间
  采访中,一直有个疑问萦绕心头:那些唐代的诗人究竟是因为什么要来新昌呢?这条古道何以赢得唐代诗人的青睐?
  “唐诗之路”上青山迤逦绵延,溪水清流环绕。当然,唐代诗人首先是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景色所吸引了。但,仅仅是风景的美丽,就能吸引众多的唐代诗人前来游历吗?
  “吸引唐代诗人留恋于这条唐诗之路的不仅是秀丽的山水,浙东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中渐成人文荟萃之地,中国的山水诗在此诞生,佛教、道教在此交汇,成为当时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认为,魏晋名士寄情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对唐代诗人乃至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所以,自会稽山阴出发,唐代诗人经历的其实是一场人文山水朝圣。
  天姥山脚下的“斑竹村”似乎可以说明些什么。
  这是一个灰瓦泥墙的古村落,风景清幽,溪水潺潺,小桥横陈,古道悠长。据说,这条穿过斑竹村的古驿道是连接天台和古剡县的要道,由谢灵运修建。
  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去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去掉后掌的齿钉,这样,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斑竹村就是当年谢灵运投宿的地方。当地老人说,斑竹村繁华时,勾栏瓦肆齐全,也是由陆路进入新昌的最主要通道。
  400年后,这条古道受到了唐代诗人的强烈关注。李白等唐代诗人追随着前辈的足迹,踏上了这条沧桑斑驳的驿道,寻找自己心中的胜境,他们倾心追寻的是魏晋遗风与更加久远的史前传说。
  但真正吸引唐代诗人的远不止此。另一把解读唐诗之路的钥匙是一个流传很久,发生在斑竹村旁惆怅溪边的故事—刘晨、阮肇遇仙记。
  南北朝时期的《幽明录》是最原始的神仙故事,也是文学史上六朝志怪小说的名篇,以此为题材的戏曲、诗歌、小说数不胜数。只要仙人的故事还在这山水间传诵,那些充满仙风道骨的记忆,就一定会时时唤起人们内心渴望已久的梦想。刘晨、阮肇其实是一个清晰的符号,他们所指的是隐居在这里的道教高人。
  道教称仙人、真人所居住的名山为洞天福地。而新昌拥有“会稽山洞”和“金庭山洞”等道教洞天福地。
  在中国历史上的两晋时期,中原纷乱,杀戮无度。而新昌境内,因群山起伏、密林覆盖,交通相对闭塞,是修身养性、谈经论道的天然胜境。于是,成群的士族过江南迁,离乱中不少士人相继来到新昌一带,寻求平静的生活。无形之中,形成了一条迁徙之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诗人、文学家都慕名前来。
  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曾经辞官归隐这里,在王罕岭一代创建了金庭道院。那个时代,道教已深入上层社会和民间,
  于是,就踏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其他文献
今年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舟山群岛定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这是定海乃至舟山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舟山定海旅游格局将发生新的重大变革。它对于舟山新区规划提出的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南部花园城市带、国际生态休闲带,对于确立“五区一基地”定海旅游发展基本框架,打造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海洋旅游服务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5年来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观点,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凝聚成文化共识。本文撷取的是大会期间部分外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所发表的见解与看法。它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5月14日至17日,一场高级别的国际会议——“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会在杭州举行。  来自美国、法国、英国
期刊
郁文,1926年10月出生于浙江慈溪。1944年11月,她在浙东抗日根据地鲁迅学院参加新四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之江大学参与组织学生运动,担任地下党主办的上海《联合晚报》记者和《青年知识》杂志特约编辑、撰稿人。1947年秋,任国统区全国学联党组成员。  郁文是乔石同志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郁文曾任杭州市委青委宣传部部长。1986年12月起,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总干事、副
期刊
他是浙江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代表了浙江戏剧在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  今年是当代著名戏剧家顾锡东先生逝世10周年。西塘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化名人,自200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越剧票友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届。作为这项赛事的倡议者和承办者,笔者深感名人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顾锡东被誉为当代剧坛泰斗,这位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深远
期刊
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举办。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开始都发表在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作者拥有大量粉丝。当今文坛平民化写作、类型化写作的趋势日益明显。浙江类型文学创作目前居于全国前列,涌现了如南派三叔、流潋紫、沧月、桐华等一批类型文学一线名家。这种崭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3月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颁奖仪式在杭州落幕。这次颁奖仪式上,刘慈欣的
期刊
我案头上放着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邵燕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邵燕祥诗选》。这本诗选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销售火爆。  当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八旬老诗人邵燕祥,新诗和旧体诗综合,字字珠玑的、如此多的好诗、好作品汇集一起,确实十分珍贵!  这部诗选集,收入了他从1988年到2010年这二十余年间的诗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长诗和组诗;下编为杂诗。该诗集是按写作年月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
期刊
“美摄欣赏”专栏征稿启事  1.来稿题材、风格不限,特别欢迎近年来拍摄的新作。来稿请标明“美摄欣赏投稿”字样;2.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地点、时间、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3.来稿请作者自行负责有关权益事宜,本刊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4.来稿一经选用,即付稿酬;5.来稿请使用电子文档(JPEG格式,每幅作品大小在5M—10M之间),可通过E-mail:qyt66@163.com,QQ:654689407
期刊
“四月樱桃百果先”,眼下正临采摘樱桃时节。  春风荡漾的上虞岭南乡覆卮山,俨然成了樱桃花的舞台。车子还在山路上盘旋的时候,窗外的远山上泛出亮色的一簇簇就已经分外夺人眼球。再往上走,连成一片的樱桃花慢慢地映入人们的视野。那时还是早春。  山上的村落埋在樱桃花海中,深深的。春风拂过,花海漾漾。偶尔浮出的黑瓦一角,犹如海浪中缓缓移动的舟楫。看着看着,一幕幕的呈现就愈发像一幅幅鲜活的中国画了。眼前的“风景
期刊
前不久,我参加省里一个翻译工作会议。会上,浙江工业大学英语老师张建青博士发言中有一趣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在纽约孔子学院工作。有天,他问美国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中国大诗人寒山……”学生们摇摇头说。  寒山,立即勾起了我对六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在《风景名胜》杂志社工作。有天,我去天台山那茂林掩映下的国清寺采访。当我步入那寂静的大佛殿时,忽见殿壁上贴
期刊
“何香凝艺术精品展”2013杭州巡展持续到4月9日在浙江美术馆谢幕。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集政治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在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之余,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组成“寒之友社”,活跃于当时的中国画界。  此次杭州巡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示何香凝跨越五十余年创作的36件精品;第二部分展出、播映何香凝的历史文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何香凝与沪杭一带的文人、画家交往甚密。193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