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目前中国有各类各级工程师3000万。无论这一数据是否准确,几十年来,随着经济體制改革和职称的评级考核,中国的工程师绝对数量一定相当可观,但问题是,这么多年来,媒体上除了富豪排行榜和明星八卦,甚至能看到无数中国制造业的“打工仔”,然而,中国的工程师们在哪里?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片刻也离不开工程师,从太空飞船到手机汽车到衣食住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工程师。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科学的春天来了”,知识分子,特别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曾几何时,医生是人类身体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表明,“工程师”这三个字的份量有多重。
那时候,工程师还都统一被称为“技术员”吧,是社会上人人尊敬的对象,姑娘们都以嫁给技术员为傲,技术人才空前受尊重,他们也以此为荣,为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全力以赴,做出了无数不可或缺的贡献。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制造的荣耀被互联网甚至金融和房地产所替代,实体经济逐渐隐没在媒体的视线以外,工程师也早已备受冷落。前些年甚至提起过“高级蓝领”的话题,说要提高他们的待遇云去,但就是没提工程师——曾经的荣耀不见了。
笔者曾在南方一些制造企业参观。在“来料加工”和大量“代工”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生产流水线多数也是引进的,此时的工程师就像铁路上的巡道工,他们的任务就是照看流水线,处理简单的故障,真要碰上疑难杂症,可能还要请外国工程师来指导,因为有技术“机密”。每到此时,中方工程师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中国工程师群体的失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丧失,用现在的话说,其原因之一是舆论导向有关。过去中小学生立志当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挺高的,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很多都是娱乐明星和有钱的商人,工程师已不在他们的视野中。多种调查都显示,高比例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工厂现在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基本是“农二代”。很多大学生报志愿时出现“逃离工科”、“挣脱工程师”现象。有的是混文凭,毕业宁可荒废专业也不去工厂。
更有甚者,有同学朋友在研发岗位工作十几二十年了,由于工作压力或“无聊感”及收入不高没希望,很多开始经商。笔者一位学电力自动化的朋友,放弃了多年的高工待遇,开始做起了淘宝电商。还有很多是转而从事所谓被称为白领的体面、收入高的“商务领域”,其实多数也是做经商做销售。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只是从宏观上看,这种人才趋势流向,必然削弱技术上本已有些“空心化”的中国制造。另外,对他们个人一生的事业成就也感到惋惜,但在住房、教育、医疗待生活压力下,也十分理解他们的选择。何况,从上述“代工厂”的例子看,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工程师,只需要工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好的工程师,的确不如一个熟练的高级蓝领工人。
中国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策正在发挥作用。特别中去年以来,由中美贸易争端开始,国人强烈意识到了中国制造的极其重要性: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各项基础,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是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中面和地方政府的许多人才政策正在相继出台,例如在税收、住房等方面予以优惠;还有一些吸引留学人员甚至外国工程师加盟的优厚条例、法规;建立新的“科技特区”比如粤港澳大弯区等等,求贤若渴,招商“引智”。这种示范作用正在向全国蔓延,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选择去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力图体现自身价值,其中不乏许多潜在优秀工程师人才。许多成功有实力的商人,也开始投入智能机器人、手机和汽车,有的立场制造“中国芯”,这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是中国制造业的希望,是中国工程师们的希望。
当一个民族有危机感的时候,也正是新机遇到来的时刻。中国工程师们需要一个动员令,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科学的春天和曾经的荣耀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片刻也离不开工程师,从太空飞船到手机汽车到衣食住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工程师。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科学的春天来了”,知识分子,特别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曾几何时,医生是人类身体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表明,“工程师”这三个字的份量有多重。
那时候,工程师还都统一被称为“技术员”吧,是社会上人人尊敬的对象,姑娘们都以嫁给技术员为傲,技术人才空前受尊重,他们也以此为荣,为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全力以赴,做出了无数不可或缺的贡献。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制造的荣耀被互联网甚至金融和房地产所替代,实体经济逐渐隐没在媒体的视线以外,工程师也早已备受冷落。前些年甚至提起过“高级蓝领”的话题,说要提高他们的待遇云去,但就是没提工程师——曾经的荣耀不见了。
笔者曾在南方一些制造企业参观。在“来料加工”和大量“代工”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生产流水线多数也是引进的,此时的工程师就像铁路上的巡道工,他们的任务就是照看流水线,处理简单的故障,真要碰上疑难杂症,可能还要请外国工程师来指导,因为有技术“机密”。每到此时,中方工程师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心理失衡纷纷挣脱角色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中国工程师群体的失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丧失,用现在的话说,其原因之一是舆论导向有关。过去中小学生立志当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挺高的,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很多都是娱乐明星和有钱的商人,工程师已不在他们的视野中。多种调查都显示,高比例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工厂现在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基本是“农二代”。很多大学生报志愿时出现“逃离工科”、“挣脱工程师”现象。有的是混文凭,毕业宁可荒废专业也不去工厂。
更有甚者,有同学朋友在研发岗位工作十几二十年了,由于工作压力或“无聊感”及收入不高没希望,很多开始经商。笔者一位学电力自动化的朋友,放弃了多年的高工待遇,开始做起了淘宝电商。还有很多是转而从事所谓被称为白领的体面、收入高的“商务领域”,其实多数也是做经商做销售。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只是从宏观上看,这种人才趋势流向,必然削弱技术上本已有些“空心化”的中国制造。另外,对他们个人一生的事业成就也感到惋惜,但在住房、教育、医疗待生活压力下,也十分理解他们的选择。何况,从上述“代工厂”的例子看,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工程师,只需要工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好的工程师,的确不如一个熟练的高级蓝领工人。
工程师仍将大有用武之地
中国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策正在发挥作用。特别中去年以来,由中美贸易争端开始,国人强烈意识到了中国制造的极其重要性: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各项基础,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是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中面和地方政府的许多人才政策正在相继出台,例如在税收、住房等方面予以优惠;还有一些吸引留学人员甚至外国工程师加盟的优厚条例、法规;建立新的“科技特区”比如粤港澳大弯区等等,求贤若渴,招商“引智”。这种示范作用正在向全国蔓延,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选择去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力图体现自身价值,其中不乏许多潜在优秀工程师人才。许多成功有实力的商人,也开始投入智能机器人、手机和汽车,有的立场制造“中国芯”,这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是中国制造业的希望,是中国工程师们的希望。
当一个民族有危机感的时候,也正是新机遇到来的时刻。中国工程师们需要一个动员令,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