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遥远的大兴安岭,还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驯鹿鄂温克人。他们以肉食为生,以星星和月亮来计时,以驯鹿为交通工具……种种细节无不透出这个民族的神秘,让人心生向往。然而,这些古老的文化也无法阻挡现代文化的侵蚀,正在慢慢地消逝。摄影人肖殿昌在3年内5次进入大兴安岭深山,追随拍摄,较完整地记录了驯鹿鄂温克猎民和他们的生活。
『猎民与驯鹿的故事』
在大兴安岭阿龙山的深山里,常年生活着被称为“使鹿部落”的驯鹿鄂温克人,驯鹿鄂温克有3000年的文化历史,在18世纪从贝加尔湖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
驯鹿鄂温克人世代生活在追寻驯鹿的原始森林里,保存着原生态的古老生活方式,因为狩猎驯鹿的游走习性,决定了他们艰难的经历。他们自古以打猎为生,驯鹿只是他们役使的交通工具。现在驯鹿鄂温克人已经不打猎了,以饲养驯鹿为主。阿龙山的驯鹿鄂温克人越来越少,纯上山放养驯鹿的只有二十几人,驯鹿只有800余只。而现在饲养的驯鹿娇惯,不再役使驮载人和物,只剩下了药用价值。驯鹿是半驯养半野生的动物,因喜食森林苔藓,胆小爱动,成群生活在深山密林里,只有吃豆饼和喂食咸盐的时候才回点上的驻地。
驯鹿鄂温克人现在住在内蒙古根河市市郊的新敖鲁古雅乡,距离放养驯鹿的阿龙山森林还有300多公里。在往新敖乡搬迁的时候,所有猎民和驯鹿都被大汽车拉走集中在现代化的乡里,80多岁的玛利亚.索坚持不走,这个自小在山里长大的人不愿意进城住房子,保留了最后一个驯鹿鄂温克人的原始部。迁移到新敖乡后,驯鹿在挪威式的木刻楞楼房边的水泥路上不会走路,它们习惯了山野里的松软苔藓松茸植被,新的住所缺少新鲜的苔藓,鹿群逐渐减少,一些猎民不得不重返大山。
现在这种只剩下点点星火的美丽文化将渐隐消失,或许将来只能在影像资料和书籍的记录中看到驯鹿鄂温克的故事了。
『拍摄者说』
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计划拍摄驯鹿鄂温克人的生活,2009年正式开始拍摄。驯鹿鄂温克猎民生活在深山老林、远离人烟的地方,最近的猎民点距离镇子有30多公里,最远的70多公里,且都是山路。有时不知道人和鹿群在哪里,只好追寻驯鹿的足迹而拍摄。
一开始我雄心勃勃,带了3台相机,以及许多其他器材,上山了才发现拍摄鹿群大都要走路奔跑,设备太沉十分不利于拍摄,因为驯鹿都放养在深山里,很长时间不回家。猎民上山健步如飞,我要跟踪拍摄就十分费力,每次都气喘吁吁,冬季要在没膝深的雪地里翻山越岭,夏季则要忍受密林蚊蝇和深水沼泽。再次去我只带一部相机,加上16-35mm和70-200mm两个镜头,拍摄喂鹿和割鹿茸等近距离场景用广角,上山拍摄就只带一个70-200mm长焦镜头。摄影设备主要在于多备用电池,因为上山后没有充电的地方。
几年的连续拍摄,我的体会很深,要拍摄好这样的专题,要能咽下粗菜淡饭,能适应风餐露宿。此外,要和猎民交朋友,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取得了理解和支持,拍摄才能够顺利进行。
『猎民与驯鹿的故事』
在大兴安岭阿龙山的深山里,常年生活着被称为“使鹿部落”的驯鹿鄂温克人,驯鹿鄂温克有3000年的文化历史,在18世纪从贝加尔湖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
驯鹿鄂温克人世代生活在追寻驯鹿的原始森林里,保存着原生态的古老生活方式,因为狩猎驯鹿的游走习性,决定了他们艰难的经历。他们自古以打猎为生,驯鹿只是他们役使的交通工具。现在驯鹿鄂温克人已经不打猎了,以饲养驯鹿为主。阿龙山的驯鹿鄂温克人越来越少,纯上山放养驯鹿的只有二十几人,驯鹿只有800余只。而现在饲养的驯鹿娇惯,不再役使驮载人和物,只剩下了药用价值。驯鹿是半驯养半野生的动物,因喜食森林苔藓,胆小爱动,成群生活在深山密林里,只有吃豆饼和喂食咸盐的时候才回点上的驻地。
驯鹿鄂温克人现在住在内蒙古根河市市郊的新敖鲁古雅乡,距离放养驯鹿的阿龙山森林还有300多公里。在往新敖乡搬迁的时候,所有猎民和驯鹿都被大汽车拉走集中在现代化的乡里,80多岁的玛利亚.索坚持不走,这个自小在山里长大的人不愿意进城住房子,保留了最后一个驯鹿鄂温克人的原始部。迁移到新敖乡后,驯鹿在挪威式的木刻楞楼房边的水泥路上不会走路,它们习惯了山野里的松软苔藓松茸植被,新的住所缺少新鲜的苔藓,鹿群逐渐减少,一些猎民不得不重返大山。
现在这种只剩下点点星火的美丽文化将渐隐消失,或许将来只能在影像资料和书籍的记录中看到驯鹿鄂温克的故事了。
『拍摄者说』
我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计划拍摄驯鹿鄂温克人的生活,2009年正式开始拍摄。驯鹿鄂温克猎民生活在深山老林、远离人烟的地方,最近的猎民点距离镇子有30多公里,最远的70多公里,且都是山路。有时不知道人和鹿群在哪里,只好追寻驯鹿的足迹而拍摄。
一开始我雄心勃勃,带了3台相机,以及许多其他器材,上山了才发现拍摄鹿群大都要走路奔跑,设备太沉十分不利于拍摄,因为驯鹿都放养在深山里,很长时间不回家。猎民上山健步如飞,我要跟踪拍摄就十分费力,每次都气喘吁吁,冬季要在没膝深的雪地里翻山越岭,夏季则要忍受密林蚊蝇和深水沼泽。再次去我只带一部相机,加上16-35mm和70-200mm两个镜头,拍摄喂鹿和割鹿茸等近距离场景用广角,上山拍摄就只带一个70-200mm长焦镜头。摄影设备主要在于多备用电池,因为上山后没有充电的地方。
几年的连续拍摄,我的体会很深,要拍摄好这样的专题,要能咽下粗菜淡饭,能适应风餐露宿。此外,要和猎民交朋友,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取得了理解和支持,拍摄才能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