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实现由教师被动地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我们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传授学生自学方法来对这一课题展开论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学习,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解读》中也多处提到学法问题,对学法指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有义务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教学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个性获得解放,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呢?这是所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个人的体验。
一、转变传统单纯的教和学的思想观念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应的考试手段是利用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數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附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今,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東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高高在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隔绝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以气氛死板、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①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②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幽默的课堂气氛,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教师一问到底,学生机械回答,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根本谈不到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就如“演员”一样背着台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不能用各种条条纲纲的规则去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自己的伙伴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应是一个“导演”,设计好每一节课,做到:课前认真准备,明确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地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充分表演的余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自我“表演”中逐步形成。
四、注重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自学,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制订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自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方法为指导,以训练为手段,如:教学生如何去学,然后逐步放开,达到提高的目的。如在训练低年级学生时,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功能,课堂上适当让学生借助拼音。先自己阅读,为培养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中年级教给学生学会查字典,解决语言障碍,朗读和初步认识段落结构等方法;高年级的重点是教会学生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抓住主要内容,领会文章中心等方法。对语文学习的各种方法,不能空洞地教给学生,应结合具体课文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练习,使学生在训练中明白和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实践,就会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锐.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研究,2011(2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学习,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解读》中也多处提到学法问题,对学法指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有义务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教学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个性获得解放,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呢?这是所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个人的体验。
一、转变传统单纯的教和学的思想观念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之相应的考试手段是利用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程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數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附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今,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東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高高在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隔绝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以气氛死板、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①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②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幽默的课堂气氛,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教师一问到底,学生机械回答,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根本谈不到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就如“演员”一样背着台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不能用各种条条纲纲的规则去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自己的伙伴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应是一个“导演”,设计好每一节课,做到:课前认真准备,明确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地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充分表演的余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自我“表演”中逐步形成。
四、注重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自学,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制订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自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方法为指导,以训练为手段,如:教学生如何去学,然后逐步放开,达到提高的目的。如在训练低年级学生时,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功能,课堂上适当让学生借助拼音。先自己阅读,为培养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打下基础;中年级教给学生学会查字典,解决语言障碍,朗读和初步认识段落结构等方法;高年级的重点是教会学生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抓住主要内容,领会文章中心等方法。对语文学习的各种方法,不能空洞地教给学生,应结合具体课文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练习,使学生在训练中明白和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实践,就会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锐.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研究,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