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必然要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相结合。高校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着力点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87-02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变革时期往往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结合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1.稳定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引下,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对宗教人士的一种尊重和认可,使得信教群众避免了与政府对立的尴尬局面,可以在思想认识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不妨碍政治上的团结合作。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来破坏社会,稳定企图实现“和平演变”的种种情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际关系发展,保证社会秩序稳定。
2.和谐价值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种宗教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社会局面,必须要有一个自由度高、包容性强的宗教观念加以合理引导才能保持多种宗教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盖着一种社会的和谐精神,倡导宗教和谐思想,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不同宗教之间共同谋求携手共进,保证宗教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互相促进互相合作互相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科学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有神论”思想斗争的产物,是以辨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旨在弘扬一种科学的理性精神,追崇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打破了宗教神学的“颠覆的世界观”,理顺了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看法,强化了大学生对宗教的科学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培育科学的宗教信仰。
4.导向价值
宗教具有一种满足人类特殊需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解释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发展、消亡和功能,旨在引导大学生群体意识到宗教的主观性、虚幻性和最终消亡性,认识到宗教并非是掌控所有事物的“神秘力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努力才能解决,从而渐渐淡化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宗教的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表面体现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和信仰寄托,实质是建立在相应社会存在基础上的思想认知,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宗教观,能够科学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宗教事件。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新课改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形成了一个从客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教育”要先“教”再“育”,要先传授科学道理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育正确的行为素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然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不能人为地强制取缔,只能在具备一定社会条件的情况下推动其逐渐消亡,也就是说对于宗教问题只能“疏”不能“堵”,而这个“疏”的过程就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认知提升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并不断巩固教育效果。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着力点
1.提升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思维意识和认知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是要坚定自身的宗教立场,要不遗余力地弘扬无神论思想和唯物精神,始终不渝地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确保自身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其次是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对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要深入领会、扎实掌握,对国家一系列的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也要能够认真学习,熟练讲解;最后是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要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宗教人数逐年增多的现象,意识到宗教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真正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大责任。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只有首先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才能被受教育者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由此达到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但这种理论上的说服力并不真是依靠“说”来使人“服”的,要靠“求实”、“思辨”才能内化为教育受体的自觉认知和行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即使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不能将所有知识全部“说”出来,而要靠学生“求”出来、“思”出来,必须要经过这一看似麻烦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比如:对于宗教的消亡,教师就可以在讲完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思考、分析,得出宗教最后的发展归宿,对于学生而言这会比由教师说出宗教最终会走向消亡要更容易接受,认识也更为深刻。 3.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设定,只有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完整地呈现教育效果。就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看,在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结合方面可作如下改进完善: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加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等知识点。第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结合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历史规律的论证,从侧面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的本质。第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结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内容进一步展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则可着重讲解我国宪法和法律关于宗教信仰的具体规定,帮助大学生树立宗教法制观。第五,在《形势与政策》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观点来分析我国的宗教形势和宗教政策,提高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宗教事件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4.构建教育教学一体模式
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教育与教学影视互相联系、互促发展的一体关系。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完善配合之外,还应结合课堂外的一些活动和路径来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营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环境氛围,特别是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阵地建设;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开设一些宗教观方面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结合国家历年组织的一些宗教知识竞赛,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辅导,促使大学生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系统认识,等等。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阐释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针对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产生的各种疑惑和纠结,对他们进行思想和理论上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营造浓厚的理论和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GH—334)
参考文献:
[1]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2]张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5(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87-02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变革时期往往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结合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1.稳定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引下,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对宗教人士的一种尊重和认可,使得信教群众避免了与政府对立的尴尬局面,可以在思想认识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不妨碍政治上的团结合作。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来破坏社会,稳定企图实现“和平演变”的种种情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际关系发展,保证社会秩序稳定。
2.和谐价值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种宗教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社会局面,必须要有一个自由度高、包容性强的宗教观念加以合理引导才能保持多种宗教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盖着一种社会的和谐精神,倡导宗教和谐思想,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不同宗教之间共同谋求携手共进,保证宗教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互相促进互相合作互相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3.科学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有神论”思想斗争的产物,是以辨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旨在弘扬一种科学的理性精神,追崇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打破了宗教神学的“颠覆的世界观”,理顺了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看法,强化了大学生对宗教的科学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培育科学的宗教信仰。
4.导向价值
宗教具有一种满足人类特殊需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解释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发展、消亡和功能,旨在引导大学生群体意识到宗教的主观性、虚幻性和最终消亡性,认识到宗教并非是掌控所有事物的“神秘力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努力才能解决,从而渐渐淡化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宗教的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表面体现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和信仰寄托,实质是建立在相应社会存在基础上的思想认知,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宗教观,能够科学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宗教事件。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新课改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形成了一个从客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教育”要先“教”再“育”,要先传授科学道理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育正确的行为素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然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不能人为地强制取缔,只能在具备一定社会条件的情况下推动其逐渐消亡,也就是说对于宗教问题只能“疏”不能“堵”,而这个“疏”的过程就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认知提升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并不断巩固教育效果。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着力点
1.提升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思维意识和认知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是要坚定自身的宗教立场,要不遗余力地弘扬无神论思想和唯物精神,始终不渝地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确保自身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其次是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对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要深入领会、扎实掌握,对国家一系列的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也要能够认真学习,熟练讲解;最后是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要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宗教人数逐年增多的现象,意识到宗教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真正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大责任。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只有首先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才能被受教育者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由此达到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但这种理论上的说服力并不真是依靠“说”来使人“服”的,要靠“求实”、“思辨”才能内化为教育受体的自觉认知和行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即使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不能将所有知识全部“说”出来,而要靠学生“求”出来、“思”出来,必须要经过这一看似麻烦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比如:对于宗教的消亡,教师就可以在讲完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思考、分析,得出宗教最后的发展归宿,对于学生而言这会比由教师说出宗教最终会走向消亡要更容易接受,认识也更为深刻。 3.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设定,只有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完整地呈现教育效果。就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看,在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结合方面可作如下改进完善: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加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宗教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等知识点。第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结合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历史规律的论证,从侧面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的本质。第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结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内容进一步展开阐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则可着重讲解我国宪法和法律关于宗教信仰的具体规定,帮助大学生树立宗教法制观。第五,在《形势与政策》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观点来分析我国的宗教形势和宗教政策,提高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宗教事件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4.构建教育教学一体模式
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教育与教学影视互相联系、互促发展的一体关系。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完善配合之外,还应结合课堂外的一些活动和路径来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营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环境氛围,特别是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阵地建设;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开设一些宗教观方面的选修课程或讲座,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结合国家历年组织的一些宗教知识竞赛,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辅导,促使大学生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系统认识,等等。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阐释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针对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产生的各种疑惑和纠结,对他们进行思想和理论上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营造浓厚的理论和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GH—334)
参考文献:
[1]陆树程,方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2]张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