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眼中的乖孩子是什么样的?成熟懂事,听父母或者师长的话,对成人的命令深信不疑地服从,哪怕是违背自己的天性,哪怕是违背自己的主张,只要是来至长辈的命令或建议,都会压抑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你眼中的乖孩子吧!其实,很多成人都没有意识到,“乖”孩子并不是健康的,他们内心的伤很重。
“懂事”的乖孩子
“懂事”的乖孩子一定是这样的:首先很听话,然后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让父母十分的开心、放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地疯玩的小孩,过多表现出了上述“懂事”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或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同时也包括自信和自尊。
“成熟”的乖孩子
“五道杠少年”黄艺博——肩戴五道杠、官味十足、慰问题词等领导做派一样都不少。在“中国达人秀”中成名的“小周立波”张冯喜“虽是个天才,但是没有天真。”
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快乐纯真的,然而激烈的竞争、过高的期望、周遭的压力等,都使得如今的孩子被“催熟”,说话、做事非常地“成人化”。他们往往不会用天真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而是会说出一些让你感到不习惯甚至颇为惊异的成人化话语。
比如有的孩子会问长辈:“阿姨,您这件衣服肯定很贵吧?”原本处在对一件衣服的图案颜色感兴趣的年纪,却过早地对一件衣服的价格产生了兴趣,这不禁让人反思,孩子过分“懂事”,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孩子会被催熟?
一般来说,孩子言谈举止过分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孩子父母给孩子设定了太多不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的规矩,这些规矩强行让孩子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问题;
二、孩子所处的家庭氛围过于成人化,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面,往往父母跟孩子的交谈内容不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为中心,这就导致孩子过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
三、孩子很少跟同龄人在一起,这让他丧失了儿童化的语言风格与思考方式。
这三个原因都会导致孩子被“催熟”,这让他们看起来很懂事,实际上却失去了很多成长的乐趣与收获,就像水果还没到成熟的季节就被药剂催熟了一样。
父母要意识到,有时候孩子显得很“成人化”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生活中,孩子这样的行为却经常得到成年人不恰当的鼓励:你看这孩子怎么这么懂事?怎么会说出我们大人才会说的话?这些错误的鼓励,常常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真。其实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著老得更快,他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
创造性退化
我们的生命中常常遇见一些令自己感到惊奇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一种特别招人喜欢的童真的状态:他们对新事物总是怀有特别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学问,总会积极去探索;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开朗、直率,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些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就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获得了一个孩子应该拥有的爱、保护和成长。这让他可以自如、自由地生活在自己喜悦的状态里,而不需要过早、过多地去思考是否需要他人接纳与认同等问题。这份延续下来的纯真,可能会让他们长大后依然在某些爱好上存在幼稚化的倾向。但父母不必去担心这种幼稚化。这种幼稚化跟他心智上的成熟并行不悖。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创造性退化”,指的是那些最有创造力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等,在冥想、沉思、寻找灵感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幼稚化”的行为,而这种源自童年的幼稚化的倾向,本身有助于他们产生更好的创意或想法。即使对于普通人,这种幼稚化也不会妨碍他们处理工作与生活的事物,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在生活中保留更多纯粹的乐趣。
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什么“乖”孩子了,大家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尊自重的好孩子。如此,孩子才可以从成人的语言魔法中站起来,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编辑/夏冬)
“懂事”的乖孩子
“懂事”的乖孩子一定是这样的:首先很听话,然后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让父母十分的开心、放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地疯玩的小孩,过多表现出了上述“懂事”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或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同时也包括自信和自尊。
“成熟”的乖孩子
“五道杠少年”黄艺博——肩戴五道杠、官味十足、慰问题词等领导做派一样都不少。在“中国达人秀”中成名的“小周立波”张冯喜“虽是个天才,但是没有天真。”
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快乐纯真的,然而激烈的竞争、过高的期望、周遭的压力等,都使得如今的孩子被“催熟”,说话、做事非常地“成人化”。他们往往不会用天真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而是会说出一些让你感到不习惯甚至颇为惊异的成人化话语。
比如有的孩子会问长辈:“阿姨,您这件衣服肯定很贵吧?”原本处在对一件衣服的图案颜色感兴趣的年纪,却过早地对一件衣服的价格产生了兴趣,这不禁让人反思,孩子过分“懂事”,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孩子会被催熟?
一般来说,孩子言谈举止过分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孩子父母给孩子设定了太多不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的规矩,这些规矩强行让孩子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问题;
二、孩子所处的家庭氛围过于成人化,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面,往往父母跟孩子的交谈内容不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为中心,这就导致孩子过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
三、孩子很少跟同龄人在一起,这让他丧失了儿童化的语言风格与思考方式。
这三个原因都会导致孩子被“催熟”,这让他们看起来很懂事,实际上却失去了很多成长的乐趣与收获,就像水果还没到成熟的季节就被药剂催熟了一样。
父母要意识到,有时候孩子显得很“成人化”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生活中,孩子这样的行为却经常得到成年人不恰当的鼓励:你看这孩子怎么这么懂事?怎么会说出我们大人才会说的话?这些错误的鼓励,常常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真。其实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著老得更快,他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
创造性退化
我们的生命中常常遇见一些令自己感到惊奇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一种特别招人喜欢的童真的状态:他们对新事物总是怀有特别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学问,总会积极去探索;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开朗、直率,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些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就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获得了一个孩子应该拥有的爱、保护和成长。这让他可以自如、自由地生活在自己喜悦的状态里,而不需要过早、过多地去思考是否需要他人接纳与认同等问题。这份延续下来的纯真,可能会让他们长大后依然在某些爱好上存在幼稚化的倾向。但父母不必去担心这种幼稚化。这种幼稚化跟他心智上的成熟并行不悖。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创造性退化”,指的是那些最有创造力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等,在冥想、沉思、寻找灵感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幼稚化”的行为,而这种源自童年的幼稚化的倾向,本身有助于他们产生更好的创意或想法。即使对于普通人,这种幼稚化也不会妨碍他们处理工作与生活的事物,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在生活中保留更多纯粹的乐趣。
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什么“乖”孩子了,大家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尊自重的好孩子。如此,孩子才可以从成人的语言魔法中站起来,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编辑/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