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内容摘要: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维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探讨了运用自然生态保护与公共艺术这两种手段进行的园林化城市建设,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所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在一起,将成为缓和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论文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依存关系人性化公众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
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虽然在定义上并未给人直接说明其具体形式,但有关在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使用,会给社会、人们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时代的发展,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作为为公众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地向外延伸,单纯的自然环境在不断缩小,将自然环境的精华加以提炼,从而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现实空间,将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主流方式。及时、有效地把握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点。
园林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提取而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多种类学科,在园林的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科学与艺术两者兼顾的手法,同时还要掌握建筑构造学、生态学、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文学、艺术学、园林美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所以,园林不仅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与展现场所。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发挥在城市园林中,不但要满足游人欣赏、活动、游憩的需要,同时也能创造出美感。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应所存在的空间环境、适应历史发展和适应大众所需。如果把空间环境放在首位,就是让设计出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于空间环境的这个载体之中。有些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共艺术与空间的整体效果,忽略了空间构成因素,出现主次关系混乱、设计零碎等一系列明显问题。
公共艺术自身对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门类学科互相影响,更趋向于边缘性,从而使公共艺术的概念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当今公共艺术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公共艺术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公共艺术向多样化发展指明方向。公共艺术与综合环境都会对人产生各种影响,所以,公共艺术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接主次、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3000多年历史和高深造诣的中国园林,是世界东西方两大造园体系中东方造园体系的代表,其运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和自然风格的手段进行规划、设计,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规整式园林讲究轴线对称,着重讲究人工图案美,显示人的力量,显示人对大自然的征服。所以,东西方园林虽然从设计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显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园林的共性,促使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众所周知,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都要经历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物种的延续一直沿用着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改造环境。园林就是在这两种方式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从产生到发展从未间断过对优美环境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态度为园林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和生命运动有关的一种时空艺术,因而和人类自身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人的艺术,是人设计的,由人创造、为人而造。它为不同种族、民族、阶层、时代、个体的人服务。
有人认为园林环境中的树、花、座椅和活动设施等就是人性化设计,其实不然,这只是满足了人性化的一个小方面。真正的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应是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每个人,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艺术古已有之,不同时代的公共艺术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当时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发展而发展。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古代的公共艺术都是围绕官僚阶层的口味、情趣,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需要。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虽然人们周边的环境功能日趋复杂、技术愈加精巧,但对环境空间的形态要求日益增多,因此一批新的公共艺术类型相继出现。比如,有特征的人文景观、公共设施、广场的雕塑、室外的壁画、有趣的环境小品等都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公共艺术不仅便于人们行动,而且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参照系统,一种行动、信念和信息的组织者。它可以让人很容易说出与这一环境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和想象。
公共艺术设计的环境使用功能是一个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它直接与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为方式有关。其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环境的使用者与环境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
(1)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身体活动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场所空间大小等与公共艺术尺度的相互关系。
(2)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间中的通风、采光、照明及舒适性、愉悦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关注公共艺术对行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所以,综合起来看,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始终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发展延续。
三、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公众性审美
园林景观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正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经济基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缓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压力,园林艺术逐渐从贵族阶层转向市民阶层,公园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公园的形成使园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直接,开始把园林引向公众。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同时,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淡而不远的交往也总体现在城市公共景观绿地空间及在居住地附近的游乐过程之中。公众景观除了满足大众的生态及审美需求,也满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参与的生活需要。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
公共艺术要适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即为广大公众提供适当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就是一种公共化的艺术,公众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人群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性,它是城市与城市人群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整体之外,要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大众交流、联系参与的重要手段。让公众主动参与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创造,使空间环境顺利地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
当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大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都在提升,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先导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再艺术地再现自然,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园林景观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相促进与发展,它们都为城市中的人服务,而行为的主体是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则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既是对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协调,也是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同时也为城市的文明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佂.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依存关系人性化公众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
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虽然在定义上并未给人直接说明其具体形式,但有关在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使用,会给社会、人们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时代的发展,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作为为公众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地向外延伸,单纯的自然环境在不断缩小,将自然环境的精华加以提炼,从而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现实空间,将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主流方式。及时、有效地把握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点。
园林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提取而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多种类学科,在园林的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科学与艺术两者兼顾的手法,同时还要掌握建筑构造学、生态学、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文学、艺术学、园林美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所以,园林不仅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与展现场所。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发挥在城市园林中,不但要满足游人欣赏、活动、游憩的需要,同时也能创造出美感。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应所存在的空间环境、适应历史发展和适应大众所需。如果把空间环境放在首位,就是让设计出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于空间环境的这个载体之中。有些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共艺术与空间的整体效果,忽略了空间构成因素,出现主次关系混乱、设计零碎等一系列明显问题。
公共艺术自身对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门类学科互相影响,更趋向于边缘性,从而使公共艺术的概念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当今公共艺术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公共艺术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公共艺术向多样化发展指明方向。公共艺术与综合环境都会对人产生各种影响,所以,公共艺术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接主次、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3000多年历史和高深造诣的中国园林,是世界东西方两大造园体系中东方造园体系的代表,其运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和自然风格的手段进行规划、设计,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规整式园林讲究轴线对称,着重讲究人工图案美,显示人的力量,显示人对大自然的征服。所以,东西方园林虽然从设计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显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园林的共性,促使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众所周知,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都要经历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物种的延续一直沿用着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改造环境。园林就是在这两种方式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从产生到发展从未间断过对优美环境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态度为园林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和生命运动有关的一种时空艺术,因而和人类自身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人的艺术,是人设计的,由人创造、为人而造。它为不同种族、民族、阶层、时代、个体的人服务。
有人认为园林环境中的树、花、座椅和活动设施等就是人性化设计,其实不然,这只是满足了人性化的一个小方面。真正的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应是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每个人,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艺术古已有之,不同时代的公共艺术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当时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发展而发展。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古代的公共艺术都是围绕官僚阶层的口味、情趣,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需要。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虽然人们周边的环境功能日趋复杂、技术愈加精巧,但对环境空间的形态要求日益增多,因此一批新的公共艺术类型相继出现。比如,有特征的人文景观、公共设施、广场的雕塑、室外的壁画、有趣的环境小品等都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公共艺术不仅便于人们行动,而且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参照系统,一种行动、信念和信息的组织者。它可以让人很容易说出与这一环境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和想象。
公共艺术设计的环境使用功能是一个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它直接与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为方式有关。其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环境的使用者与环境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
(1)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身体活动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场所空间大小等与公共艺术尺度的相互关系。
(2)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间中的通风、采光、照明及舒适性、愉悦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关注公共艺术对行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所以,综合起来看,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始终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发展延续。
三、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公众性审美
园林景观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正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经济基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缓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压力,园林艺术逐渐从贵族阶层转向市民阶层,公园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公园的形成使园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直接,开始把园林引向公众。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同时,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淡而不远的交往也总体现在城市公共景观绿地空间及在居住地附近的游乐过程之中。公众景观除了满足大众的生态及审美需求,也满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参与的生活需要。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
公共艺术要适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即为广大公众提供适当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就是一种公共化的艺术,公众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人群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性,它是城市与城市人群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整体之外,要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大众交流、联系参与的重要手段。让公众主动参与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创造,使空间环境顺利地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
当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大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都在提升,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先导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再艺术地再现自然,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园林景观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相促进与发展,它们都为城市中的人服务,而行为的主体是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则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既是对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协调,也是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同时也为城市的文明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佂.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