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学书写者——贾平凹文学创作论之一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80048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学书写者,他的文学书写在现实向度和历史向度双向展开,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度的思想和精神的对话,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道路和审美特征.他的书写既是面对现实生活的镜像化叙事,又是自我心相外化的结果;因而既是对生活的一种本质性的认知,又是对生活的一种j蕞义赋予.他的文学叙事在面对历史与现实的瞭望与凝视中,以小我和大我对话、以有限的生命和无限之永恒对话,这使他的文学叙事总能超越现实和历史的时空局限,以独立的思想在历史与现实的当下化语境中关怀人性之困境并追问生命之永恒意义.
其他文献
“中外关系史”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历史学科——通常被归诸“专门史”,但我们不应将其限定在“中外交往”“中外交流”的层面上.正如不少学者在尝试进行的研究,中外关系史可以从更宽广的、中国史和世界史交融的视域中出发,既可以研究不同文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相遇、对抗、交流、汇通,也可以在不同文明、文明的“接触带”及其机制中体察、比较和理解各自的性质、认同及变动轨辙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中外关系史的维度和外延应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边际,可以延展到涉及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领域和学科,并在它们的交叉、交汇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意涵
期刊
年逾九旬的考古学家卢兆荫先生是中国汉唐时期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发掘过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和西市遗址,以及河北满城一号、二号汉墓,曾主编考古学专刊《西安郊区隋唐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参加编写《中国玉器全集》,出版《玉振金声一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稽古文存——卢兆荫汉唐考古文集》和有关满城汉墓发掘经历的书籍.
中外关系史学既是年轻的在学科门类体系中尚无自属地位,但又有着自身清晰发展轨迹和深厚历史积累的研究视域与方向.目前在我国十三个学科门类中,中外关系史隶属历史学科门类下中国史一级学科中的专门史(二级学科),我们在多年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中就是遵循这个学科定位的.多年前有不少学者想为它争取到在学科体系中占有一席地位,但始终未能如愿.究其原因,也许要归之于它覆盖面宽广、兼有多学科交叉之特性.
期刊
2019年秋冬之交,吉琨璋应晋行记之邀,与几位朋友同游伊朗,前后九日,领略异域风物,感受波斯古韵,于观赏体会之隙、车马劳顿之暇,随手记所见所感所思.回国后,翻出去伊朗的文字,参考手头的一些有关伊朗的出版物并网上的一些知识链接,加以修改充实,遂有此稿.为方便读者阅读,按照行程安排,以时间纪事.
敦煌自古为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各民族都为敦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杨富学等著《敦煌民族史》描述并论证了不同时期敦煌各民族的活动、历史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印证了敦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进程,历览敦煌两千多年民族关系之兴替得失、和融砥砺.该书视野广深,资料丰富,观点新颖,为此前所未有,具有开拓性.
季羡林先生曾在《敦煌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谈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他指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①敦煌文化的多元汇聚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典范.自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影响
期刊
对明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贺勇墓志铭文反复辨识,内容进行考释,并对撰书者的进士身份和官职进行了确认.该墓志铭文叙述了贺勇生平事迹,内容主要涉及明朝的一些具体剿伐事件,对于补充研究明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冶金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比较重要的一项技术,黑河流域作为我国早期冶金术起源的主要区域之一.黑河流域通过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开创了自己冶铜技术的先河,不仅在自己技术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在推动我国冶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阐述黑河流域冶铜技术的起源、发展,揭示中国北方冶金术的起源与发展,为我国研究早期冶金术提供参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南宋在室女分产研究成为日本法律史学界中争论的热点之一,并引起了欧美、中国等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分歧最大的是“女合得男之半”分产法,对此,学者困惑不解、激烈争论,焦点是这一女性分产制度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是传统法律制度发展中的常态还是家族伦理法制的例外?这一学术史争论基于日本法律史学界家族法理论预设所做,中国传统社会法律文化的研究是否应该基于事实逻辑而不是预先的理论预设,本文在梳理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同时,尝试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社会中法律理想与现实真实中的“女合得男之半”.
作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宿铁关西馆》一诗几乎所有注家均把“铁关”注释为“铁门关”,把“铁关”与“铁门关”混为一谈.其因是对岑参僚属的“安西府”与“安西节度使”二者关系没有搞清,导致解释混乱.事实是唐时的安西节度使驻地在龟兹,行政中心安西府驻地却在秦州属地岷州总管的洮州.“铁关”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铁关门村,“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铁门关市,二者地貌气温距离差异太大,诗歌的命题与描述也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需要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