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新闻言论的力量
——评《始于“闹剧”终于“喜剧”的周老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报纸上的言论、评论、包括某些社论,写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好看,至少比较贴近老百姓、读者的口味,少了一点官腔官调,已不是过去那种“官样文章”了。这样的言论能入耳入脑入心,效应比较好。
2009年12月31日读《新民晚报》刊登的《始于“闹剧”终于“喜剧”的周老虎》一文,就有这样一种感受。首先作者向我们报告了一个信息:“周老虎”案审结一周年之后的今天,周正龙盖起了镇平县独一无二的洋楼;被免职的原林业局长虽然不上班,但还照领高薪;相关责任人等也都被“变相补偿”。哇!这是一般善良百姓始料不及的,于是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周老虎”这出戏是以闹剧登场,现在可谓是“大团圆”,以喜剧结局。这个概括确实是那么一回事,令人十分感慨!
那么言论到底要揭示一个什么理念呢?全文写得很轻巧,只要把从闹剧到喜剧过程中某些细节、节点展示开来,读者就能悟出个中三昧。周正龙家在当地是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家庭,20万元盖起小洋楼,在当地算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怎么会“因祸得福”呢?下文就展示了几个要点、关键的细节或节点。比如去年周被判刑不久,又提出要翻案,原因是“无法生活”。论案子本身,他自知是翻不过来的,但“闹”一下有好处,果然不久,周正龙又说“不翻案”了,称翻案书是女儿所写。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虽然靠不上谱,然而闹一下之后,确实得到巨大的实惠,可以“有法”,甚至有滋有味地生活了。再联想从闹剧到喜剧全过程中充满着不少对观众的戏弄与荒诞的情节,虽然大家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破绽,“却永远都无法揭开‘编剧’和‘导演’们幕后的悬结了”,这一笔是很厉害的,直指这出闹剧到喜剧后面的策划者嘴脸。
这样的言论、文章读后,令人感到解渴,因为它用的是事实、铁证如山的事实,让事实本身过程中的矛盾与破绽来说话,用事实揭开其中的理念与深层次的内涵。这对幕后者是一种针砭与批判,对老百姓是善良的提醒与告示,很好,这就是新闻言论的力量所在!
(二) 事小也感人
元旦小长假三天,《新民晚报》可看内容不少,比如1月30日星期天民间收藏版精彩内容也不少,除了《华君武与束纫秋的一段圣诞情》很招人耳目外,《毛泽东保存的火柴盒》一文也很感人。
文中所写事情虽很小,但足以感动人。作者也算有心人,在韶山参观“毛泽东纪念馆”时,看到展柜中几盒北京火柴厂的仙鹤牌火柴,引出一段伟人的真实故事。原来毛泽东生前吸烟量大,火柴消耗也多,但他非常注意节约。比如用完火柴的空火柴盒,他舍不得扔,叫警卫员到北京火柴厂买些散装火柴梗装进去,同样可使用。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工作人员不知毛泽东这一习惯,把空的火柴盒扔掉了,毛主席批评了他,并讲了火柴盒是木材做的,节约火柴盒就是节约木材的道理。
看完“收藏”版的这一真实小品,很感动。伟人何谓伟人,当然主要表现在一些丰功伟绩上,但平时生活中一些细节、小小事情,常常也可折射出伟人的高风亮节。伟人虽已故去,但作为我们的记者、通讯员、作者如果常常做有心人,从一些伟人生前不为人所知的小事中挖掘出新闻或趣事来,往往也可以小见大、昭示后人,特别对今天反腐倡廉或注意环保、提倡节约等方面,都是一种提醒、借鉴与促进。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办报人眼界要开阔,报道面可以更广些,只要我们善动脑筋,在生活的富矿中是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信息、有内涵的事情与材料来,以飨读者。
——评《始于“闹剧”终于“喜剧”的周老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报纸上的言论、评论、包括某些社论,写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好看,至少比较贴近老百姓、读者的口味,少了一点官腔官调,已不是过去那种“官样文章”了。这样的言论能入耳入脑入心,效应比较好。
2009年12月31日读《新民晚报》刊登的《始于“闹剧”终于“喜剧”的周老虎》一文,就有这样一种感受。首先作者向我们报告了一个信息:“周老虎”案审结一周年之后的今天,周正龙盖起了镇平县独一无二的洋楼;被免职的原林业局长虽然不上班,但还照领高薪;相关责任人等也都被“变相补偿”。哇!这是一般善良百姓始料不及的,于是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周老虎”这出戏是以闹剧登场,现在可谓是“大团圆”,以喜剧结局。这个概括确实是那么一回事,令人十分感慨!
那么言论到底要揭示一个什么理念呢?全文写得很轻巧,只要把从闹剧到喜剧过程中某些细节、节点展示开来,读者就能悟出个中三昧。周正龙家在当地是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家庭,20万元盖起小洋楼,在当地算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怎么会“因祸得福”呢?下文就展示了几个要点、关键的细节或节点。比如去年周被判刑不久,又提出要翻案,原因是“无法生活”。论案子本身,他自知是翻不过来的,但“闹”一下有好处,果然不久,周正龙又说“不翻案”了,称翻案书是女儿所写。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虽然靠不上谱,然而闹一下之后,确实得到巨大的实惠,可以“有法”,甚至有滋有味地生活了。再联想从闹剧到喜剧全过程中充满着不少对观众的戏弄与荒诞的情节,虽然大家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破绽,“却永远都无法揭开‘编剧’和‘导演’们幕后的悬结了”,这一笔是很厉害的,直指这出闹剧到喜剧后面的策划者嘴脸。
这样的言论、文章读后,令人感到解渴,因为它用的是事实、铁证如山的事实,让事实本身过程中的矛盾与破绽来说话,用事实揭开其中的理念与深层次的内涵。这对幕后者是一种针砭与批判,对老百姓是善良的提醒与告示,很好,这就是新闻言论的力量所在!
(二) 事小也感人
元旦小长假三天,《新民晚报》可看内容不少,比如1月30日星期天民间收藏版精彩内容也不少,除了《华君武与束纫秋的一段圣诞情》很招人耳目外,《毛泽东保存的火柴盒》一文也很感人。
文中所写事情虽很小,但足以感动人。作者也算有心人,在韶山参观“毛泽东纪念馆”时,看到展柜中几盒北京火柴厂的仙鹤牌火柴,引出一段伟人的真实故事。原来毛泽东生前吸烟量大,火柴消耗也多,但他非常注意节约。比如用完火柴的空火柴盒,他舍不得扔,叫警卫员到北京火柴厂买些散装火柴梗装进去,同样可使用。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工作人员不知毛泽东这一习惯,把空的火柴盒扔掉了,毛主席批评了他,并讲了火柴盒是木材做的,节约火柴盒就是节约木材的道理。
看完“收藏”版的这一真实小品,很感动。伟人何谓伟人,当然主要表现在一些丰功伟绩上,但平时生活中一些细节、小小事情,常常也可折射出伟人的高风亮节。伟人虽已故去,但作为我们的记者、通讯员、作者如果常常做有心人,从一些伟人生前不为人所知的小事中挖掘出新闻或趣事来,往往也可以小见大、昭示后人,特别对今天反腐倡廉或注意环保、提倡节约等方面,都是一种提醒、借鉴与促进。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办报人眼界要开阔,报道面可以更广些,只要我们善动脑筋,在生活的富矿中是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信息、有内涵的事情与材料来,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