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与创作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十几年,针对学院体系里的中国画专业的教与学,以及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思考,并以写生和创作为主线,做了简单的梳理。这种关于教学实践的思考,没有正确答案作为参照系,所以,是我个人化的甚至可能是偏狭的思考,呈现出来的目的,仅仅作为一个探讨问题的索引,不含任何对与错的价值判断。
  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要尽量做到对学生作品评判客观,最忌讳的便是一家之言、主观武断的品评。这与个人创作中所倡导的主观性正好是相反的。我们强调每个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强调学生间的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做足够功课,来拓宽视域,以海纳百川之胸怀而容百家之言,如此,无论是于己于学生,都该是一大幸事。
  我个人认为,大多美院的教学体系,本身就是个搅不清理还乱的悖论。原本个性分明的大一学生,到大学毕业,却变得个性趋同起来。而艺术的真谛不就是强调个体的创造性,也就是原创性的吗?那如果让原本分明的个性恣意生长,又要学院何用?窃以为:教师者,修枝打杈之园丁也,以身示范之楷模也。不是说教,而是影响;不是给予答案,而是给予问题;不是把学生教明白了,而是把学生教得会置疑了。如此,美院的教学体系该会逐渐完善起来的吧。
  我经常在给学生上写生课的时候讲:当你面对模特儿的时候,不是模特儿本身是什么样子,而是你要把他画成什么样子,这才是重要的。当大家都写实地在意模特儿的自然特征时,那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最终会是多个人画同一张画,只是熟练程度的不同而已。“你要把他画成什么样子”,本身已含有了作为个体的你的独立思考与在场的独特感受了,模特儿不过是你此时此境独特感受与思考的载体而已,可以是模特儿,也可以与模特无关,你只要做到是“我”本身就够了,所谓以自家笔墨,写自家风貌。我以“我”的方式思考,所以我存在着。
  学生有时对“传统”的理解,会狭隘地固定在历史上某个时段、某个人或流派的某种范式上,这是比较危险的。这种狭隘抑或是懒惰的理解,会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点状的小圈子里,孤芳自賞、难以自拔。往往有这种理解的人,还会比较偏执和执着,究其原因,便是一叶障目、视域狭窄所带来的后果。
  我认为:“传统”该是一个游离的,要经过历代先贤哲人不断填充修缮的流体,如唐人雍容高华之气度、宋人醇密轩朗之意境、元人淡泊雅逸之情趣等,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体,而给予这种“传统”以定义的,一定是后来人,因为它是“传而统之”的概念,所谓继承,那毕竟是后人才谈得上的。历史上诸多的“先锋派”们如“某癫”“某怪”“某痴”等,能冠以如此雅号,多是不被时人所接受认可的,现在看来,不也都被归类在传统中了吗,只要是优秀的。所以,不要把传统看成束缚手脚的枷锁,而应把其当做强筋壮骨的滋补营养品,这样,传统的意义方得以彰显。
  常有学生问我,哪种笔墨是好的笔墨。我的回答是:只要对症的药,都是好药。好像答非所问,但这种抽象的问题,也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来回答。因为没有一种万能的笔墨,就像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一样,与内容表达契合的笔墨,就是好的笔墨,否则,便是差的笔墨,即便其手段再高超也于事无补。这还有点像话语性的语言表达,普通话再普及,民歌或戏剧的表现,还是方言的更有味道些。
  一提到创作,会让好多一路写生走来的同学如临大敌,顿觉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在貌似强大的“创作”面前,自己平时的积累便有些捉襟见肘、囊中羞涩,大有江郎才尽的意味了。所谓“艺术生活”,即以艺术的状态、艺术的方式生活,善用你“发现美的眼睛”,随时以各种方式加以记录,并存储在不同的文件夹内,或“表情系列”,或“痕迹系列”,或“造型研究系列”,或“材料媒介系列”,甚或“随机偶发,任凭心绪无意识流淌的随手涂鸦系列”等。这样一来,有了可供调遣的“兵将”,只需你略施“阵法”,创作之“仗”便好打了。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与创作有关的一些必备积累。
  造型研究:造型是表达自己对社会及生命存在的直觉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好的造型自己会言说,自己会表达,它会超越文字语言相对具体的表达,进而进入一种相对模糊的、不确定的意象表达。这种意象表达会使得受众主动地参与到你的作品中来,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完善你的作品。所以,造型的目的不在于去确定什么,而是在于去呈现什么,它只是受众理解你的作品的某个坐标系或导航仪,其作用是引导而非限定。当然,这并非说“造型”的优劣评判就没有共性标准了,意象表达的相对准确还是极为重要的。造型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范本临摹,是对物写生,也可以是目识心记、睹物有感的意象记录。总之,面对造型这个概念,一定要怀着一颗研究的心去对待,才能玩味出有品质的造型来。手下的造型练习多了,手上的活儿自然就有了,慢慢的,符合你个人价值取向的造型也就顺理成章地突显出来。随便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但烙有个人印记的造型方式,其背后必然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既好又新”(周京新语)的造型方式是一蹴而就的。
  语言研究:语言研究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无疑就是临摹,也就是古人说的“师迹”了。艺术史中最为活跃的大概就是语言的更迭变化了吧。从林立的大师堆里找出比较适合自己感觉的语言表现方式,加以研究(当然不仅仅拘泥于语言表现层面,还要从画理的层面去理解、分析),形成自己对该语言的表现经验,再移植到平日的写生练习中加以实践磨合,在令其与自己的造型表现相契合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以使其与造型的结合自然地生长开来。
  接下来,便要多读勤思,着眼点转移到作品的精神表达上。创作最终是要表达你对当下社会,对生命存在的个人化体验,以个人化的语汇提出问题,迹化个人化的独特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体验世界,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天然的、自由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易英《“坏画”探源》)梁楷以其桀骜不驯的批判精神介入当时社会;石涛以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方式关注自然,体验生命存在;米勒以“大地的歌者”关注现实,讴歌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梵高以短暂且几近癫狂的一生,给大家展现了一个其画中折射的真实世界……大师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着,述说着,由于他们的介入,历史变得丰富且真实起来。这种艺术的真实源于艺术家的真诚,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所以,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才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就像我们生来就拥有不同的面孔一样,我们的内在也各不相同。对过往大师的作品程度不一的喜好,本身就是在寻找能与自己相合共振的精神磁场。借助这个磁场,加上自己个人化诉求的强烈欲望,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一定会逐渐明晰起来的。
  当这些积累达到一定量时,你会突然发现,“创作”其实一直伴你左右,只是潜意识地抵触遮蔽了它的存在而已。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君子厚积而薄发”,积累得愈厚实,爆发得愈精彩。
其他文献
中国工笔画在唐宋时期达到辉煌与繁荣,之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而日渐式微。及至近代,工笔画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又重现新的活力。青年画家王鹏将当代生活的思考融入画面,在工笔画领域抒写着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景观。  当代城市环境的视觉特征带来与传统水墨图式完全不同的构架,由此也给传统笔墨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城市生活不仅代表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也代表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中国画笔墨传统的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画家对
期刊
即便一个人拥有周游世界的见识,他的生活也会被某些极其具体的小事物连接起来。可别小看这样的小事物,它有时甚至有力量改变广袤天地的颜色。  火塘,作为一根(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经线贯穿了黄帅军的人生。他与潜藏在他身体内的四岁、八岁或二十岁的那些自己一道,与我们分享了他面对火塘时的心情,哪怕这心情只被唤起了短暂的一瞬,也会在下一刻起便已经令人感到怀念。  “童年的记忆里,家中最温暖明亮的就是那团火光了。那
期刊
路軍的水墨人物画,一如其人,洒脱、俊逸并不乏沉稳、温厚之气。他将相对严谨的人物造型辅以纵横恣意的文人画笔墨,形成了其格法严谨,意趣畅达的个性风格。观路军的画,尤如品咂一壶陈年老酒,隽永、畅快而意味悠长。  画水墨人物画难,难在前人留下的传统资源相对薄弱,可资借鉴的样式不多。水墨人物画至明清,已极尽衰微之势。20世纪初叶,以徐悲鸿等人积极倡导,徐悲鸿、蒋兆和领衔实践,将相对严谨的人物造型引入水墨人物
期刊
传统中国画艺术,追求一种“写意”的审美精神和境界,就是通过对“物象”的表现,表达画家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营造一个超乎自然物象的“意境”。这种与心灵和精神世界相吻合的视觉形态,这种“物化”了的“精神图像”,是我们精神情感的再现。传统中国画“写意”的审美观念形成,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形而上认知世界,重视对宇宙、生命的精神体验。所以,传统中国画注重“写心”“写意”。工笔画也如此。有
期刊
一位优秀的画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在通往艺术圣殿的征途中,不断地努力学习、研究、攀登,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果,尚原就是这样的画家。  尚原毕业于桂林市教育学院美术系,是一位勤奋苦学,谦和少语,才思敏捷,有着良好绘画天赋的画家。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他于2008年到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课题班学习深造,在范扬先生门下,他注重对传统绘画的研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山水画精神的理解,在笔墨与用色上
期刊
【摘要】“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展览及其作品集聚焦于广西历史源头,表现广西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对广西文明史做出更为全面、完整和深刻的记叙,不但有“史”的品格,而且还有“诗”的韵味。其思想内涵主要反映在广西文明历史悠久、爱国主义贯穿始终、开放通联自古而然、文明瑰宝璀璨辉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等方面。  【关键词】“广西文明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品”;思想内涵;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文化  20
期刊
【摘要】传统民间美术与电子读物插图艺术两者相融合,一方面,对濒临灭绝的各种传统民间美术起到了传承及广泛流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网络信息时代下的艺术新形式——电子读物插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笔者的插图作品,试图以借鉴剪纸艺术为例,探讨传统民间美术如何融入电子读物插图的创作新方式,以期突破传承瓶颈,与时俱进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电子读物插图;传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民间美
期刊
1971年出生,安徽舒城人。硕士,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主任。获第十届红铜鼓中國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优秀指导教师奖。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课题三项。出版专著一部,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多幅绘画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艺术百家》《艺术探索》等刊物,其中作品《纸本水墨牡丹系列》《故乡之恋》参加省级美术展览并获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
期刊
【摘要】一般认为,温克尔曼对现代艺术史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古希腊艺术风格的四个分期——远古风格、崇高风格、典雅风格与模仿者的风格。本文试图指出,风格在温氏自己的体系中远没有其对于现代艺术史的意义重要,但它是理解《古代艺术史》的叙事逻辑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温克尔曼;风格;新柏拉图主义  国内关于温克尔曼的名著《古代艺术史》的成书与版本情况的介绍不多,故在开始讨论之前,先据前人的研究对此稍作说明。
期刊
湖北武汉人。2012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學位。现就职于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2009年《点对点》中韩陶艺家艺术展。  2010年中日艺术家《维度》国际艺术交流展。  2014年青年艺术家《青春启航》艺术展。  2016年中国文化博览会《绘画的精神》全国独立美术院校艺术展获优秀奖。  2017年湖北省南北艺术家邀请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