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两个基本职能的比较,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成因,然后为加深对风险的认知,提出了风险的四个基本特征。对风险特征的认识,从三个主体层面提出了一些风险应对措施。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认知并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达到降低风险保持市场平稳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成因;风险特征;应对措施
衍生金融工具是当今国内外的热门话题,它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伴随着的是不可忽视的风险。人们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一是为了套期保值,二是为了投机套利,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在交易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但表现出的经济后果差别却是巨大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就是因交易动机不同而对风险把握的不同。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两个基本功能
1.套期保值。以期货交易为例,套期保值无非是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制定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者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企业会计准则(2006)》)。其原理就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上买卖某种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做一笔相反的交易,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是交易者现货市场收益,则其在期货市场上亏损;反之,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使交易者现货市场亏损,则其在期货市场上受益。亏损和受益大致相抵,就实现了保值目的。以下是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案例。
河南某大型油脂加工厂于1999年底因生产需要在美国市场上订购了一船大豆,总共5万吨,合同进厂价为2240元∕吨,当时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为2300元∕吨,因为船期要三个月,即2000年2月中旬才到,企业担心明年2月大豆价格下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该企业决定通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具体交易如下表:
在该例中,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均下降,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完全抵消了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基差由140元∕吨缩小到100元∕吨,使得该企业在现货市场因为价格下降承受的亏损小于期货市场由于价格下降产生的盈利,盈亏相抵后而实现盈利200万,该工厂取得了非常好的套期保值效果。如果该企业未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则会因为价格下降亏损140元∕吨×5万吨=700万,由此可见套期保值以及其降低风险的作用。
2.投机套利。所谓投机套利,是指承担市场中的高风险,来追求高收益的交易行为。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易的目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规避或减少风险,投机套利的目的在于通过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由于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需要较少初始净投资,一般只进行净额结算,金融企业或者是个人,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大额的金融期权或期货合约,这种杠杆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大大加强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投机性。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投机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
例如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以场外期权的交易方式卖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只需支付一定的权利金,以约定的几个在规定的时间里买入合约中表明的资产,也就是说看涨期权的买方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卖方支付的权利金,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实无限的。作为采购航油的企业,中航油没有买入套保,当亏损出现后也没有买入期货头寸来及时对冲风险,而是预想利用风险大赚一笔权利金,导致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公司净资产的1.45亿美元严重资不抵债而破产,这就是明显的套期保利行为。
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套利功能应用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它与套期保值功能密不可分,套期保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但若没有广大投机者的参与,要求保值的交易者就很难恰好达成相应的合约,也就很难实现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功能。投机者的存在分散了市场风险,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两个基本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相互促进,使衍生金融工具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成因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合同产品,本身存在价格风险(含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IAS N0.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1.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来说。(1)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上“衍生”出来,其价值与基础金融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身就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它还是基于未来的交易,与基础金融工具比较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动幅度更大。(2)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完成交易,其交易具有极大的杠杆作用,微小的价格变动都可能造成巨额的损失。尤其是出现交易一方违约的情况时,巨大的交易额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3)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用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的功能,而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
2.从外部环境来说。(1)金融自由化使衍生金融产品类别不断增多且难以区分,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模糊了各金融企业的界限,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其副作用构成了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制潜在的威胁。(2)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和披露。它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率,并且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客观上滋生了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使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3)金融技术不断创新和运用,如波浪理论、随机指数、动力指数等,使风险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这些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得以应用。大量金融企业通过广揽人才,利用现代化交易设备,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促使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的产生,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4)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也使得各国货币政策部分失效,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不管是基于套期保利还是投机套利,都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或主观上降低对风险的预计。首先是风险的客观存在。即便是套期保利工具也只是将风险转嫁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而不是消除风险。像上述的“中航油”事件就是忽视风险客观存在的特征,没有采取预防和挽救措施;其次风险演变造成亏损或爆发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只能采取预防,当危机开始后,人为的控制以回天无力,只能通过采取措施将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小。
2.复杂性。市场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虽然各种研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做了各种分类,在实际情况下,各种风险相互作用,尤其在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风险又会交错放大。加上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对风险的全面认识。有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造成亏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国际市场中风险的复杂性。
3.危害性。众所周知,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风险的产物。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用来规避风险,但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会导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企业的破产和危机,当风险使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控部门的控制能力,就会造成其金融制度的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危害往往是放大、难以估量的。
4.可控性。虽然风险是无形的变化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只要人们能找到风险源,在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时,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具体风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金融市场中一部分人的盈利就是另一部分人的损失,并不是价值的增值,风险的演变就是利益分配的指挥棒。风险演变成人们所不期望的结果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像正在酝酿的火山,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应该是能够持续经营、资金流动适当、风险分配均衡、稳定有序的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的估量风险和自身的可承受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不同主体应对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对风险的控制一般采取一下措施: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结论。针对不同主体在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在运用中的风险根据预期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1.政府监管。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政府监管就是在宏观上控制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是技术层面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框架。选取有显著性的风险指标,确定相应指数模型,比较各指数走势来预测风险状况。利用计算机手段和先进的数学模型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检测和测量,加强银行、信贷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根据预警信息督促机构及投资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控制风险。
二是制度层面。完善会计准则,培养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进行规范,并通过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监管机构等对披露信息的反馈来发挥作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把衍生金融工具并入金融工具部分进行核算,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方法趋同并要求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核算并对其风险进行适当的披露,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通过立法或法律授权,由专门机构对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2004年3月1日,我国实施了第一部对衍生金融工具施行监管的法规《金融企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制定更加详尽的法规来加强对其监管。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多次金融风波或金融危机中都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子,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监管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应建立起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发挥国际性监管合作组织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对涉及多个国家的大额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应由几个当事国的监管当局共同监管。如出现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各当事国应协调立场,采取一致的措施和动作。另外各国的监管当局还应加强监管的信息交流和创新风险管理的合作研究。
2.企业内控和行业自我协调组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公司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的风险组织结构,合理的授权制度,严格的内部审计控制,确定风险限额,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危机救援预案制度。要加强对各种具体风险的管理,例如对法律风险管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新兴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往往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应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规,以确定在进行交易时有法规的保护。在尚无明确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交易方应明确交易对手是否有权经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无足够法律依据确保对方如期履约。通过对法律风险管理,真正降低这方面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是还要重视风险管理,量力而行,还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管理难以面面俱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都将受制于人力与财力的限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有效规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通过行业之间的自律和信息交流来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有效约束投机者的恶意投机,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
3.交易所规范。交易所是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降低风险保护市场竞争性高效性流动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大都以场外的形式来进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高风险性,我国监管当局一定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施行有差别的适当的保证金比例制度,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种,规定较高的保证金,具有双重虚拟性的衍生金融品种,则应规定更高的保证金水平,对套期保值者有现货相伴随,风险较小,可以规定较低的保证金没机套利相对风险较大,保证金水平要适当高一些,这样可以鼓励套期保值,抑制过度投机交易,降低价格等波动带来的市场震荡。
综上所述,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全面客观地认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能有效控制风险。各级有关人员应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优势,进一步活跃市场,控制其风险,推动自身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小青,付敏,付文娟.《财政监督》.2009(5)下:8~10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成因;风险特征;应对措施
衍生金融工具是当今国内外的热门话题,它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伴随着的是不可忽视的风险。人们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一是为了套期保值,二是为了投机套利,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在交易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但表现出的经济后果差别却是巨大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就是因交易动机不同而对风险把握的不同。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两个基本功能
1.套期保值。以期货交易为例,套期保值无非是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制定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者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企业会计准则(2006)》)。其原理就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上买卖某种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做一笔相反的交易,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是交易者现货市场收益,则其在期货市场上亏损;反之,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使交易者现货市场亏损,则其在期货市场上受益。亏损和受益大致相抵,就实现了保值目的。以下是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案例。
河南某大型油脂加工厂于1999年底因生产需要在美国市场上订购了一船大豆,总共5万吨,合同进厂价为2240元∕吨,当时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为2300元∕吨,因为船期要三个月,即2000年2月中旬才到,企业担心明年2月大豆价格下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该企业决定通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具体交易如下表:
在该例中,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均下降,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完全抵消了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基差由140元∕吨缩小到100元∕吨,使得该企业在现货市场因为价格下降承受的亏损小于期货市场由于价格下降产生的盈利,盈亏相抵后而实现盈利200万,该工厂取得了非常好的套期保值效果。如果该企业未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则会因为价格下降亏损140元∕吨×5万吨=700万,由此可见套期保值以及其降低风险的作用。
2.投机套利。所谓投机套利,是指承担市场中的高风险,来追求高收益的交易行为。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易的目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规避或减少风险,投机套利的目的在于通过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由于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需要较少初始净投资,一般只进行净额结算,金融企业或者是个人,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大额的金融期权或期货合约,这种杠杆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大大加强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投机性。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投机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
例如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以场外期权的交易方式卖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只需支付一定的权利金,以约定的几个在规定的时间里买入合约中表明的资产,也就是说看涨期权的买方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卖方支付的权利金,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实无限的。作为采购航油的企业,中航油没有买入套保,当亏损出现后也没有买入期货头寸来及时对冲风险,而是预想利用风险大赚一笔权利金,导致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公司净资产的1.45亿美元严重资不抵债而破产,这就是明显的套期保利行为。
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套利功能应用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它与套期保值功能密不可分,套期保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但若没有广大投机者的参与,要求保值的交易者就很难恰好达成相应的合约,也就很难实现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功能。投机者的存在分散了市场风险,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两个基本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相互促进,使衍生金融工具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成因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合同产品,本身存在价格风险(含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IAS N0.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1.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来说。(1)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上“衍生”出来,其价值与基础金融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身就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它还是基于未来的交易,与基础金融工具比较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动幅度更大。(2)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完成交易,其交易具有极大的杠杆作用,微小的价格变动都可能造成巨额的损失。尤其是出现交易一方违约的情况时,巨大的交易额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3)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用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的功能,而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
2.从外部环境来说。(1)金融自由化使衍生金融产品类别不断增多且难以区分,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模糊了各金融企业的界限,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其副作用构成了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制潜在的威胁。(2)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和披露。它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率,并且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客观上滋生了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使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3)金融技术不断创新和运用,如波浪理论、随机指数、动力指数等,使风险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这些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得以应用。大量金融企业通过广揽人才,利用现代化交易设备,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促使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的产生,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4)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也使得各国货币政策部分失效,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不管是基于套期保利还是投机套利,都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或主观上降低对风险的预计。首先是风险的客观存在。即便是套期保利工具也只是将风险转嫁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而不是消除风险。像上述的“中航油”事件就是忽视风险客观存在的特征,没有采取预防和挽救措施;其次风险演变造成亏损或爆发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只能采取预防,当危机开始后,人为的控制以回天无力,只能通过采取措施将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小。
2.复杂性。市场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虽然各种研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做了各种分类,在实际情况下,各种风险相互作用,尤其在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风险又会交错放大。加上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对风险的全面认识。有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造成亏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国际市场中风险的复杂性。
3.危害性。众所周知,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风险的产物。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用来规避风险,但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会导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企业的破产和危机,当风险使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控部门的控制能力,就会造成其金融制度的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危害往往是放大、难以估量的。
4.可控性。虽然风险是无形的变化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只要人们能找到风险源,在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时,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具体风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金融市场中一部分人的盈利就是另一部分人的损失,并不是价值的增值,风险的演变就是利益分配的指挥棒。风险演变成人们所不期望的结果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像正在酝酿的火山,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应该是能够持续经营、资金流动适当、风险分配均衡、稳定有序的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的估量风险和自身的可承受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不同主体应对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对风险的控制一般采取一下措施: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结论。针对不同主体在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在运用中的风险根据预期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1.政府监管。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政府监管就是在宏观上控制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是技术层面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框架。选取有显著性的风险指标,确定相应指数模型,比较各指数走势来预测风险状况。利用计算机手段和先进的数学模型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检测和测量,加强银行、信贷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根据预警信息督促机构及投资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控制风险。
二是制度层面。完善会计准则,培养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进行规范,并通过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监管机构等对披露信息的反馈来发挥作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把衍生金融工具并入金融工具部分进行核算,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方法趋同并要求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核算并对其风险进行适当的披露,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通过立法或法律授权,由专门机构对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2004年3月1日,我国实施了第一部对衍生金融工具施行监管的法规《金融企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制定更加详尽的法规来加强对其监管。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多次金融风波或金融危机中都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子,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监管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应建立起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发挥国际性监管合作组织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对涉及多个国家的大额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应由几个当事国的监管当局共同监管。如出现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各当事国应协调立场,采取一致的措施和动作。另外各国的监管当局还应加强监管的信息交流和创新风险管理的合作研究。
2.企业内控和行业自我协调组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公司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的风险组织结构,合理的授权制度,严格的内部审计控制,确定风险限额,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危机救援预案制度。要加强对各种具体风险的管理,例如对法律风险管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新兴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往往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应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规,以确定在进行交易时有法规的保护。在尚无明确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交易方应明确交易对手是否有权经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无足够法律依据确保对方如期履约。通过对法律风险管理,真正降低这方面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是还要重视风险管理,量力而行,还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管理难以面面俱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都将受制于人力与财力的限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有效规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通过行业之间的自律和信息交流来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有效约束投机者的恶意投机,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
3.交易所规范。交易所是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降低风险保护市场竞争性高效性流动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大都以场外的形式来进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高风险性,我国监管当局一定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施行有差别的适当的保证金比例制度,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种,规定较高的保证金,具有双重虚拟性的衍生金融品种,则应规定更高的保证金水平,对套期保值者有现货相伴随,风险较小,可以规定较低的保证金没机套利相对风险较大,保证金水平要适当高一些,这样可以鼓励套期保值,抑制过度投机交易,降低价格等波动带来的市场震荡。
综上所述,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全面客观地认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能有效控制风险。各级有关人员应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优势,进一步活跃市场,控制其风险,推动自身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小青,付敏,付文娟.《财政监督》.2009(5)下: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