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高校都纷纷进行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社会各界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却存在着企业“招工难”、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本课题针對人才供需不平衡这一社会矛盾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访谈、资料分析,对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意义进行深入地挖掘,在对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必要性,特别是目前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体系不完善、资源条件不足、活动类型单一、交流机会少、激励机制不足的现状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珠三角高校实践教育的模式,为各级组织和高校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模式 珠三角 实践 高校 专业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023-02
一、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工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对高校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实践教育对各个专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的目的。各大高校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融入和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育体系,逐渐成为培养符合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当下,各个行业都在进行着重大的技术革新与代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我们难以把握各专业领域的全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从象牙塔式转变为面向大众,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承担起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因而,高校专业实践教育的目的具有双重性,首先是汲取前辈人所积累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次要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与适应职业生涯做准备。
(三)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需要
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授知识,而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方面的指导还比较欠缺。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某专业在原有的课程基础,通过增加几门课程拓宽口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模块系统性地学习。珠三角地区高校实践教育模式构建是教育改革的一个试点工程,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既保证政策合理调整、工作落实到位,又不偏离正常的教育规律,这就需要一个较系统化的模式贯穿于高校的办学教学中去的模式作为支撑,逐渐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培养一批又一批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取得的成绩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76万人;在校生2695.84万人,比上年增加70.55万人;毕业生704.18万人,比上年增加23.29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比上年增加28所。[2]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人数增长迅猛,高校规模壮大之下,高校的培养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其中,东莞理工学院实施了“产学合作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这些措施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充分考虑了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多种方式培养社会后备人才。另外,广东工业大学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引进优质校友企业、校友参与到实践教育模式的培养当中,先后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订联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协议,整合粤港师资、课程、资金等资源,协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三、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上而下重视程度不高,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
珠三角地区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都难以体现出对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乏把实践教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的意识。教务处编制形成课程学时少、教学强度低的不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不能给基层授课教师和学生起正确的向导作用,难以达到专业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单一的实践教育评判标准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被埋没、实践学分虚假成分高的现象,给高校专业实践教育造成无水准、无深度、不严谨的负面形象的损害。
(二)体系化实践平台少,实践教育资源条件不足
实践学时设置不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原因,其一在于高校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其二在于实践教育资源条件的不足。实践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可持续时间短、导师数量少、场地稀缺、设备落后等问题。据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高校通常通过独立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堂(包含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开展实践教育:在独立的实践课程中,课程学时设置一般以周数计算,即维持一至两个星期的“实践周”;在理论课堂(包含实践教学)中,实践学时分插在理论学时中,多以先理论学习后实践操作、主攻理论学习辅以实践操作的形式开展,造成无论是实践课程亦或是理论课堂(包含实践教学)都存在实践学时少、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同时,高校实践教学导师数量稀少无法满足学生经常参与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基地、创业园区稀缺无法满足实践教育长时期的持续发展,教学知识陈旧、教学设备落后无法对接时代转变的潮流,校园专业实践教育氛围稀薄,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经验和独立操作的平台。
(三)实践活动类型单一,对外学习交流机会少
珠三角地区大部分高校热衷于开展实践活动或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借此吸引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和引起学生对专业实践教育的好奇心,达到促进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实践活动一直存在数量少、类型少、形式旧的问题,缺乏专业创新意识,使实践活动被固有的存在模式所束缚,实践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达不到“寓娱与学”的实践教学目标。部分高校选择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极少与外界建立合作关系,令学校和学生错失了许多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采访发现,某高校少与其他高校交流,学生错失借鉴、学习其他优秀实践团队发展壮大的经验的机会;少与专业联赛联系,学校和学生缺少树立专业形象、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少与企业合作,学生缺失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过程和增加社会阅历的机会。高校不与企业、政府、行业联系,把专业实践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内,拒绝添加任何社会因素,在封闭的环境里培养“温室的花朵”——不能够与时代接轨、无法适应职场环境的应届生,导致高校经常发生专业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 (四)实践教育激励机制动力不足,导师作用发挥不显著
据专家访谈记录和实地调研了解,珠三角地区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授课课程和授课类别由高校教学处(或教务处)作统一安排,薪酬结算包括了授课效果和科研成果,因此,高校教师除了日常授课和完成科研项目,极少愿意带学生一起开展课题研究或给学生专业实践项目担任指导老师。在高校期间,项目开展需要专业教师提供大量专业技能指导,由于高校缺少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项目的具体激励机制或机制激励作用不强,加上高校不能以薪酬施压,大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实践能力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透彻的缺点,导致高校出现教师仅忙于自身科研事业,疏忽对学生专业实践项目的指导工作的普遍现象。在高校的大力提倡下,部分专业教师开始接手指导工作,但项目专注程度以及导师作用仍然不够,学生实验项目难以得到及时而含金量高的专业指导。对于学生专业实践项目而言,高校教师的导师作用是专业实践教育关注的突破点。
四、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
(一)提高专业实践教育思想认识
珠三角地区高校联盟应把专业实践教育提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特殊重要位置,各高校应从思想上把专业实践教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把专业实践教育工作自上而下贯穿整个教育关系网,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蓝图基础点。高校各级领导需要提高对专业实践教育的认识和思想重视,牵头策划、组织和监督专业实践教育方案,定期考核、检验专业实践教育方案实施效果,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专业实践教育氛围。只有把校方层面的思想工作做好,才能把专业实践教育理念传达到二级学院教师及学生,促进高校专业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拓展专业实践教育资源条件
专业实践教育需要专业知识的理论支持,也需要与之匹配的环境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珠三角地区经济繁华发达,地方高校应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育资源,与大企业、政府、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并与其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强化政府、企业对专业实践教育的介入和组织监督,通过“政企校联动”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接轨时代潮流、符合专业行业用人标准的应用型人文、科研、技术性人才。珠三角地区高校应发挥经济、地理优势,大量吸纳有专业实践背景的师资力量,建立专业实践基地,通过有专业实践背景教师结合当下专业工作环境现状的授课,把实践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把实际工作案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主攻专业方向的需求提供专业课程指导,杜绝教师纸上谈兵现象,实现把教育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的目标。
(三)丰富专业实踐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教育教学针对学生专业方向提供的专业技能指导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分量从专业基础至专业技能承金字塔下宽上窄模式,学生只有在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的前提下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对专业技能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在专业实践教育课程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后,通过参加与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填补理论知识的空白位置,更正对理论知识的错误解读。
(四)强化专业实践教育激励机制
不同的激励机制作用于不同群体会收获不同的效果,珠三角地区高校应发挥经济、地理、通讯优势,对教师在专业实践项目中出色的指导作用予以肯定及奖金支持,对学生在专业实践项目中取得的成果、成绩予以鼓励、表扬及经费支持。此外,高校的专业实践教育还可以建立量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学生参加“政企校联动”人才培养计划,量化考核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考核成绩最终与学生就业挂钩。当学生专业实践教育成绩与就业挂钩,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就能够以专业实践教育中的表现面试实践水平高的企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专业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 傅绪成.以省级科技平台为依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以皖西学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5):119-122.
[2] 中国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
[3] 柯婷.“实践育人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7):234-234.
[4] 周南.“慕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3):44-45.
[5] 中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0
[6] 张俊杰.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现状调查与建议——以福建省8所重点建设本科院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4):65-68.
[7] 王凤双.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1):45-48.
[8] 陈发明.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模式及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6-110.
[9] 孙俊超,齐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12):113-115.
[关键词]教育模式 珠三角 实践 高校 专业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023-02
一、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工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对高校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实践教育对各个专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的目的。各大高校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融入和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育体系,逐渐成为培养符合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当下,各个行业都在进行着重大的技术革新与代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我们难以把握各专业领域的全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从象牙塔式转变为面向大众,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承担起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因而,高校专业实践教育的目的具有双重性,首先是汲取前辈人所积累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次要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与适应职业生涯做准备。
(三)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需要
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授知识,而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方面的指导还比较欠缺。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某专业在原有的课程基础,通过增加几门课程拓宽口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模块系统性地学习。珠三角地区高校实践教育模式构建是教育改革的一个试点工程,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既保证政策合理调整、工作落实到位,又不偏离正常的教育规律,这就需要一个较系统化的模式贯穿于高校的办学教学中去的模式作为支撑,逐渐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培养一批又一批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取得的成绩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76万人;在校生2695.84万人,比上年增加70.55万人;毕业生704.18万人,比上年增加23.29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比上年增加28所。[2]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人数增长迅猛,高校规模壮大之下,高校的培养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其中,东莞理工学院实施了“产学合作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这些措施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充分考虑了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多种方式培养社会后备人才。另外,广东工业大学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引进优质校友企业、校友参与到实践教育模式的培养当中,先后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订联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协议,整合粤港师资、课程、资金等资源,协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三、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上而下重视程度不高,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
珠三角地区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都难以体现出对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乏把实践教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的意识。教务处编制形成课程学时少、教学强度低的不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不能给基层授课教师和学生起正确的向导作用,难以达到专业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单一的实践教育评判标准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被埋没、实践学分虚假成分高的现象,给高校专业实践教育造成无水准、无深度、不严谨的负面形象的损害。
(二)体系化实践平台少,实践教育资源条件不足
实践学时设置不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原因,其一在于高校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其二在于实践教育资源条件的不足。实践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可持续时间短、导师数量少、场地稀缺、设备落后等问题。据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高校通常通过独立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堂(包含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开展实践教育:在独立的实践课程中,课程学时设置一般以周数计算,即维持一至两个星期的“实践周”;在理论课堂(包含实践教学)中,实践学时分插在理论学时中,多以先理论学习后实践操作、主攻理论学习辅以实践操作的形式开展,造成无论是实践课程亦或是理论课堂(包含实践教学)都存在实践学时少、持续时间短的问题。同时,高校实践教学导师数量稀少无法满足学生经常参与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基地、创业园区稀缺无法满足实践教育长时期的持续发展,教学知识陈旧、教学设备落后无法对接时代转变的潮流,校园专业实践教育氛围稀薄,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经验和独立操作的平台。
(三)实践活动类型单一,对外学习交流机会少
珠三角地区大部分高校热衷于开展实践活动或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借此吸引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和引起学生对专业实践教育的好奇心,达到促进实践教学的目的。但实践活动一直存在数量少、类型少、形式旧的问题,缺乏专业创新意识,使实践活动被固有的存在模式所束缚,实践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达不到“寓娱与学”的实践教学目标。部分高校选择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极少与外界建立合作关系,令学校和学生错失了许多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采访发现,某高校少与其他高校交流,学生错失借鉴、学习其他优秀实践团队发展壮大的经验的机会;少与专业联赛联系,学校和学生缺少树立专业形象、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少与企业合作,学生缺失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过程和增加社会阅历的机会。高校不与企业、政府、行业联系,把专业实践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内,拒绝添加任何社会因素,在封闭的环境里培养“温室的花朵”——不能够与时代接轨、无法适应职场环境的应届生,导致高校经常发生专业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 (四)实践教育激励机制动力不足,导师作用发挥不显著
据专家访谈记录和实地调研了解,珠三角地区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授课课程和授课类别由高校教学处(或教务处)作统一安排,薪酬结算包括了授课效果和科研成果,因此,高校教师除了日常授课和完成科研项目,极少愿意带学生一起开展课题研究或给学生专业实践项目担任指导老师。在高校期间,项目开展需要专业教师提供大量专业技能指导,由于高校缺少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项目的具体激励机制或机制激励作用不强,加上高校不能以薪酬施压,大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实践能力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透彻的缺点,导致高校出现教师仅忙于自身科研事业,疏忽对学生专业实践项目的指导工作的普遍现象。在高校的大力提倡下,部分专业教师开始接手指导工作,但项目专注程度以及导师作用仍然不够,学生实验项目难以得到及时而含金量高的专业指导。对于学生专业实践项目而言,高校教师的导师作用是专业实践教育关注的突破点。
四、珠三角地区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
(一)提高专业实践教育思想认识
珠三角地区高校联盟应把专业实践教育提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特殊重要位置,各高校应从思想上把专业实践教育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把专业实践教育工作自上而下贯穿整个教育关系网,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蓝图基础点。高校各级领导需要提高对专业实践教育的认识和思想重视,牵头策划、组织和监督专业实践教育方案,定期考核、检验专业实践教育方案实施效果,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专业实践教育氛围。只有把校方层面的思想工作做好,才能把专业实践教育理念传达到二级学院教师及学生,促进高校专业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拓展专业实践教育资源条件
专业实践教育需要专业知识的理论支持,也需要与之匹配的环境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珠三角地区经济繁华发达,地方高校应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育资源,与大企业、政府、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并与其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强化政府、企业对专业实践教育的介入和组织监督,通过“政企校联动”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接轨时代潮流、符合专业行业用人标准的应用型人文、科研、技术性人才。珠三角地区高校应发挥经济、地理优势,大量吸纳有专业实践背景的师资力量,建立专业实践基地,通过有专业实践背景教师结合当下专业工作环境现状的授课,把实践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把实际工作案例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主攻专业方向的需求提供专业课程指导,杜绝教师纸上谈兵现象,实现把教育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的目标。
(三)丰富专业实踐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教育教学针对学生专业方向提供的专业技能指导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分量从专业基础至专业技能承金字塔下宽上窄模式,学生只有在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的前提下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对专业技能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在专业实践教育课程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后,通过参加与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填补理论知识的空白位置,更正对理论知识的错误解读。
(四)强化专业实践教育激励机制
不同的激励机制作用于不同群体会收获不同的效果,珠三角地区高校应发挥经济、地理、通讯优势,对教师在专业实践项目中出色的指导作用予以肯定及奖金支持,对学生在专业实践项目中取得的成果、成绩予以鼓励、表扬及经费支持。此外,高校的专业实践教育还可以建立量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学生参加“政企校联动”人才培养计划,量化考核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考核成绩最终与学生就业挂钩。当学生专业实践教育成绩与就业挂钩,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就能够以专业实践教育中的表现面试实践水平高的企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专业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 傅绪成.以省级科技平台为依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以皖西学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5):119-122.
[2] 中国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
[3] 柯婷.“实践育人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7):234-234.
[4] 周南.“慕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3):44-45.
[5] 中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0
[6] 张俊杰.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现状调查与建议——以福建省8所重点建设本科院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4):65-68.
[7] 王凤双.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1):45-48.
[8] 陈发明.师范类高校实践教育模式及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6-110.
[9] 孙俊超,齐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1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