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期,但在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灌输,让学生倍感政治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政治老师要顺应学生个性需要,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领会哲学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哲学来自生活,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产生共鸣,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时,老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明天的校运动会上,小明将参加4×100米的短跑接力赛,4个人是班上跑得最快的,是同学们选出来的组合,运动会上有望夺冠,为班级争光,可家里打来电话,说最疼他的奶奶快不行了,嘴里一直念叨他的名字,叫他火速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了却奶奶最后的心愿,此时的小明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可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发表观点,有的坚定地说:“万事孝为先,应该选择回去,不然会终生遗憾的。”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说:“跑完了再回去,或许还能看上奶奶一眼……”权衡再三,小明最终选择留下来参加运动会,望着同学们露出凝重而又钦佩的眼神,老师趁机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大力表扬小明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做法,相信奶奶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怪他,小明只有化悲痛为力量,跑出佳绩才是对奶奶最好的回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倍受教育,吸收正能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哲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
二、运用实例讲解,化抽象为形象
哲学是一门抽象学科,理论知识为主,比较深奥,没有语文学科的直白易于理解,也没有计算机学科的动感神秘,更没有音乐学科的激情浪漫,高中学科多,学生学习任务重,对这种需要动脑筋才能弄懂,又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很排斥,政治老师不妨运用社会现象进行实例讲解,有目的地化解难点,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时,一些同学一时不能理解一些观点,一脸迷惑:矛盾怎么是对立又统一的呢?同学们对前面讲到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都能理解,唯独过不了矛盾观这一坎,此时此景,政治老师再多说教已无济于事,唯有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让抽象的哲理浮出水面,进入并扎根于学生的脑海,如社会上关注的环保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小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而它释放的尾气会影响环境,是雾霾天气的诱因之一,这是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的,但不能因为保护环境不生产汽车,我们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让汽车和良好的环境并存,相安无事,它们又是统一的。
经过这一讲解,同学们恍然大悟,知道有矛盾不是坏事,在它们从对立转化为统一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哲理。运用实例进行形象性讲解,备受学生喜爱,加深他们对哲学内涵的理解。
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哲学真谛
现在的政治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提倡开放式教学,鼓励老师和学生走出封闭教学模式,走入社会,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课本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哲学体系,从中体验哲学的真谛。
例如:教学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同学们有的到社区调查社区居民最近几年的生活变化,感受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有的到工厂做义工,和工人、领导交流,感受他们在不同岗位工作的艰辛,倾听工厂老总讲述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挫折中崛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了解他们企业的发展蓝图,亲身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哲学的真谛。
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认真撰写相关调查报告的同时,联想已学的课本知识,积极思考社会现象,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共赢意识,不再简单地处理问题,而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处处以哲学思想规范言行。
总之,生活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思想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哲学,理解哲学内涵,让哲学之花开遍整个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哲学来自生活,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产生共鸣,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时,老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明天的校运动会上,小明将参加4×100米的短跑接力赛,4个人是班上跑得最快的,是同学们选出来的组合,运动会上有望夺冠,为班级争光,可家里打来电话,说最疼他的奶奶快不行了,嘴里一直念叨他的名字,叫他火速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了却奶奶最后的心愿,此时的小明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可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发表观点,有的坚定地说:“万事孝为先,应该选择回去,不然会终生遗憾的。”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说:“跑完了再回去,或许还能看上奶奶一眼……”权衡再三,小明最终选择留下来参加运动会,望着同学们露出凝重而又钦佩的眼神,老师趁机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大力表扬小明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做法,相信奶奶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怪他,小明只有化悲痛为力量,跑出佳绩才是对奶奶最好的回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倍受教育,吸收正能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哲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
二、运用实例讲解,化抽象为形象
哲学是一门抽象学科,理论知识为主,比较深奥,没有语文学科的直白易于理解,也没有计算机学科的动感神秘,更没有音乐学科的激情浪漫,高中学科多,学生学习任务重,对这种需要动脑筋才能弄懂,又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很排斥,政治老师不妨运用社会现象进行实例讲解,有目的地化解难点,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时,一些同学一时不能理解一些观点,一脸迷惑:矛盾怎么是对立又统一的呢?同学们对前面讲到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都能理解,唯独过不了矛盾观这一坎,此时此景,政治老师再多说教已无济于事,唯有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让抽象的哲理浮出水面,进入并扎根于学生的脑海,如社会上关注的环保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小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而它释放的尾气会影响环境,是雾霾天气的诱因之一,这是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的,但不能因为保护环境不生产汽车,我们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让汽车和良好的环境并存,相安无事,它们又是统一的。
经过这一讲解,同学们恍然大悟,知道有矛盾不是坏事,在它们从对立转化为统一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哲理。运用实例进行形象性讲解,备受学生喜爱,加深他们对哲学内涵的理解。
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哲学真谛
现在的政治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提倡开放式教学,鼓励老师和学生走出封闭教学模式,走入社会,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课本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哲学体系,从中体验哲学的真谛。
例如:教学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同学们有的到社区调查社区居民最近几年的生活变化,感受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有的到工厂做义工,和工人、领导交流,感受他们在不同岗位工作的艰辛,倾听工厂老总讲述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挫折中崛起,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了解他们企业的发展蓝图,亲身体验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哲学的真谛。
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认真撰写相关调查报告的同时,联想已学的课本知识,积极思考社会现象,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共赢意识,不再简单地处理问题,而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处处以哲学思想规范言行。
总之,生活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思想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哲学,理解哲学内涵,让哲学之花开遍整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