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多年来经营对冲基金Bridgewater并取得非凡绩效的老板Ray Dalio,写过一篇文章《为何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很成功而有些很失败》。文章当然不是学术性质,所以未在文中做太多论证,只是对于近两百年来国富国穷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结论性观点,以供其投资决策所用。
Dalio认为,如果各个条件都相同,那么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最终将会趋同;但实际上条件当然不会一样,而导致国家之间发展速度大相径庭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体制、储蓄率和消费率,以及负债和地处偏远的位置。他提出五阶段周期论,即一个国家从贫穷到富裕再到相对贫穷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国民也认为自己很贫穷;
第二阶段,国家在快速变富,但国民依然认为自己比较穷;
第三阶段,国家确实富裕了,国民也认为自己很富裕了;
第四阶段,国家其实在相对变穷,但国民依然认为自己很富裕(开始加大杠杆,经济出现泡沫);
最后阶段,国家不得不去杠杆和衰退,国民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一点。
戴维·S·兰德斯的这本大部头《国富国穷》当然非Ray Dalio十几页的文章可以相比,厚厚的五十四万多字,可以说是一部世界经济史成功与失败的通鉴。
Ray Dalio的经济学功底不会比兰德斯差,但历史学功底应该相差很远。兰德斯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历史学者的眼光,本着理性的态度,认识到了很多由于意识形态造成的偏见,避开单纯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框架,把地理、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通过几百年来的大量国家经济成长和衰退的案例,探讨国富国穷的原因。
当然,国家的富裕和贫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并无公式化的答案,兰德斯也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他只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启发我们分析的思路——尤其对于我们投资者,启发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思考。
观点犀利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兰德斯利用他非常渊博的历史学和经济学知识,层层深入剖析一个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而且很多案例都提供了不少与寻常认识完全不同的观点。
兰德斯也认可地理位置是穷国富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只是一个因素而已。从关于人均收入和产值的世界地图上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的温带,而穷国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但如果仅这么认识,就把问题简单化。地理位置不是全部,比如降雨量,热带降雨量虽然很大,但是不少地区降雨往往不均匀,平均计算降雨量没有任何意义。
兰德斯认为,欧洲的水车、眼镜和钟表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是最伟大的成就。中国的水车基本只用于谷物碾磨,而欧洲把水车努力推广至需要动力的地方,比如金属捶打和磨碎酒花酿制啤酒等——欧洲是独一无二的以动力为基础的文明。
而小小的眼镜的发明,意义非常重大,虽然眼镜看起来太普通,但眼镜的发明使得技术工匠,特别是从事精细工作的人,如抄写者(在印刷术发明前尤为重要)和读书人、工具仪表生产者、精细的织布工和金属制造者等等的劳动者劳动生涯延长一倍以上。
机械钟的发明是所有机械发明中最伟大的成就。这是观念上的革命,其根本性的创新意义连时钟制造者也不能体味。时钟带来了集体与个人的秩序和控制,为集体活动提供了准时的标准,使得个人可以确定自己的任务安排,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印刷术的重大发明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这几项发明中,除了印刷术,都与中国擦肩而过。印刷术在中国的发明确实有助于知识的保存和传播,但也远不如欧洲那样造成知识的“爆炸”。
极权(专制)国家的经济都很难善终。大部分人都持专制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但有人以前苏联的成就予以反驳。兰德斯毫不客气地指出前苏联的经济数据造假——这是专制者惯用的手段。“经济灾难”和“恶性通货膨胀”多发生在独裁专制国家,大饥荒无一例外全发生在独裁专制国家,其经济繁荣普遍好景不长。
宏观与股市的关系
很多人熟知一句话: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很多人对此话的理解也偏于表面。
阅读《国富国穷》,投资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不能准确判断的话,如何给中国银行股进行估值?这个问题其实从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上可以找到答案。巴菲特已经预见到了美国银行业会遭遇重大风险,但却重仓投资富国银行,不值得深思么?巴菲特在众人恐惧到极点时大举入货,是不是隐含了对美国经济未来的判断?
我认为,巴菲特依据的是常识:美国经济虽有波动,但在美国这样的制度下,较长期来看,美国经济稳步增长确定无疑。
芒格强调投资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思维模型,当然也包括宏观经济,但绝非市场上那种下一年甚至下一个季度GDP增速若是7.5%,股市将如何运行;若是6.5%,又将如何的错误认识。
对于投资者而言,研究宏观经济是为了服务于投资,因此投资者必须先明了宏观经济与股市的相关性。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曾专门写过长文论述过。
PIMCO分析了过去50年美国名义GDP增长和企业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2仅为0.305。
企业盈利与GDP增长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政府角色、相关国家等等因素都会影响GDP,而这些因素同时由企业汇集而成,因此便重复计算了企业盈利的影响。所以当企业盈利转好时,这些因素也对GDP起到正面推动作用,而当企业盈利下滑时,GDP下滑便“重力加速度”。
那么在股市与宏观经济相关性不高的情况下,价值投资者还需要研究宏观经济么?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价值投资者是否需要对宏观经济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时,是否隐含了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判断?
价值投资者熟知巴菲特的投资依据是不会从宏观的角度去考虑的,他多次做出类似的如下表述:过去50年以来查理·芒格和我一直在购买股票并且收购企业。在这整整50年的时间里,我们对是否购买或出售一家公司或一只证券作出决定时,从来没有先对各种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讨论。价值投资当然是自下而上,也就是每笔投资都计算出该投资的未来预期回报率,在一个安全边际的基础上买入。
巴菲特投资时虽然不会事先对宏观经济因素做出判断,但却千万不要低估巴菲特的宏观经济研究实力。虽然巴菲特没有接受过传统金融学的教育,但即使连BS这样的期权定价模型,巴菲特都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甚至自己都能计算一个期权的内在价值,而计算结果有时比BS模型更为精确。
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巴菲特的功力只会比顶级的经济学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何况巴菲特旗下的控股公司,涵盖了美国的大部分行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巴菲特对宏观经济的掌控,岂又是其他人所能比的?
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思考
对于一些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并试图把握中国未来的投资者,这本书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知识甚至是颠覆性的。
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将会是如何一个走势,是无法预测的,而绝不会像某些经济学者天天公开叫嚷着那样:中国经济还能快速增长20年——学者是不会到处兜售如此不严谨的观点,只有政客才会。说到底,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能取得迅猛的发展,不过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迸发的求生求饱的力量,推动了经济在很低的基数上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速下滑完全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或者说很多人担忧的是,之前在很低的基数上的高增长,似乎要到头了。
一方面是经济转型转了十几年了,没有任何进展——转型的难度太大了;另一方面积累的问题越滚越大,大到现在连维持我们生命的空气、水和土壤都发生了问题。
我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我们有钱了,可我们并不富裕;不,我们连钱都不多,我们多的只是GDP。
Dalio认为,如果各个条件都相同,那么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最终将会趋同;但实际上条件当然不会一样,而导致国家之间发展速度大相径庭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体制、储蓄率和消费率,以及负债和地处偏远的位置。他提出五阶段周期论,即一个国家从贫穷到富裕再到相对贫穷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国民也认为自己很贫穷;
第二阶段,国家在快速变富,但国民依然认为自己比较穷;
第三阶段,国家确实富裕了,国民也认为自己很富裕了;
第四阶段,国家其实在相对变穷,但国民依然认为自己很富裕(开始加大杠杆,经济出现泡沫);
最后阶段,国家不得不去杠杆和衰退,国民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一点。
戴维·S·兰德斯的这本大部头《国富国穷》当然非Ray Dalio十几页的文章可以相比,厚厚的五十四万多字,可以说是一部世界经济史成功与失败的通鉴。
Ray Dalio的经济学功底不会比兰德斯差,但历史学功底应该相差很远。兰德斯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历史学者的眼光,本着理性的态度,认识到了很多由于意识形态造成的偏见,避开单纯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框架,把地理、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通过几百年来的大量国家经济成长和衰退的案例,探讨国富国穷的原因。
当然,国家的富裕和贫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并无公式化的答案,兰德斯也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他只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启发我们分析的思路——尤其对于我们投资者,启发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思考。
观点犀利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兰德斯利用他非常渊博的历史学和经济学知识,层层深入剖析一个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而且很多案例都提供了不少与寻常认识完全不同的观点。
兰德斯也认可地理位置是穷国富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只是一个因素而已。从关于人均收入和产值的世界地图上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的温带,而穷国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但如果仅这么认识,就把问题简单化。地理位置不是全部,比如降雨量,热带降雨量虽然很大,但是不少地区降雨往往不均匀,平均计算降雨量没有任何意义。
兰德斯认为,欧洲的水车、眼镜和钟表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是最伟大的成就。中国的水车基本只用于谷物碾磨,而欧洲把水车努力推广至需要动力的地方,比如金属捶打和磨碎酒花酿制啤酒等——欧洲是独一无二的以动力为基础的文明。
而小小的眼镜的发明,意义非常重大,虽然眼镜看起来太普通,但眼镜的发明使得技术工匠,特别是从事精细工作的人,如抄写者(在印刷术发明前尤为重要)和读书人、工具仪表生产者、精细的织布工和金属制造者等等的劳动者劳动生涯延长一倍以上。
机械钟的发明是所有机械发明中最伟大的成就。这是观念上的革命,其根本性的创新意义连时钟制造者也不能体味。时钟带来了集体与个人的秩序和控制,为集体活动提供了准时的标准,使得个人可以确定自己的任务安排,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印刷术的重大发明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这几项发明中,除了印刷术,都与中国擦肩而过。印刷术在中国的发明确实有助于知识的保存和传播,但也远不如欧洲那样造成知识的“爆炸”。
极权(专制)国家的经济都很难善终。大部分人都持专制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但有人以前苏联的成就予以反驳。兰德斯毫不客气地指出前苏联的经济数据造假——这是专制者惯用的手段。“经济灾难”和“恶性通货膨胀”多发生在独裁专制国家,大饥荒无一例外全发生在独裁专制国家,其经济繁荣普遍好景不长。
宏观与股市的关系
很多人熟知一句话: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很多人对此话的理解也偏于表面。
阅读《国富国穷》,投资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不能准确判断的话,如何给中国银行股进行估值?这个问题其实从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上可以找到答案。巴菲特已经预见到了美国银行业会遭遇重大风险,但却重仓投资富国银行,不值得深思么?巴菲特在众人恐惧到极点时大举入货,是不是隐含了对美国经济未来的判断?
我认为,巴菲特依据的是常识:美国经济虽有波动,但在美国这样的制度下,较长期来看,美国经济稳步增长确定无疑。
芒格强调投资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思维模型,当然也包括宏观经济,但绝非市场上那种下一年甚至下一个季度GDP增速若是7.5%,股市将如何运行;若是6.5%,又将如何的错误认识。
对于投资者而言,研究宏观经济是为了服务于投资,因此投资者必须先明了宏观经济与股市的相关性。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曾专门写过长文论述过。
PIMCO分析了过去50年美国名义GDP增长和企业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2仅为0.305。
企业盈利与GDP增长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政府角色、相关国家等等因素都会影响GDP,而这些因素同时由企业汇集而成,因此便重复计算了企业盈利的影响。所以当企业盈利转好时,这些因素也对GDP起到正面推动作用,而当企业盈利下滑时,GDP下滑便“重力加速度”。
那么在股市与宏观经济相关性不高的情况下,价值投资者还需要研究宏观经济么?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价值投资者是否需要对宏观经济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时,是否隐含了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判断?
价值投资者熟知巴菲特的投资依据是不会从宏观的角度去考虑的,他多次做出类似的如下表述:过去50年以来查理·芒格和我一直在购买股票并且收购企业。在这整整50年的时间里,我们对是否购买或出售一家公司或一只证券作出决定时,从来没有先对各种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讨论。价值投资当然是自下而上,也就是每笔投资都计算出该投资的未来预期回报率,在一个安全边际的基础上买入。
巴菲特投资时虽然不会事先对宏观经济因素做出判断,但却千万不要低估巴菲特的宏观经济研究实力。虽然巴菲特没有接受过传统金融学的教育,但即使连BS这样的期权定价模型,巴菲特都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甚至自己都能计算一个期权的内在价值,而计算结果有时比BS模型更为精确。
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巴菲特的功力只会比顶级的经济学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何况巴菲特旗下的控股公司,涵盖了美国的大部分行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巴菲特对宏观经济的掌控,岂又是其他人所能比的?
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思考
对于一些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并试图把握中国未来的投资者,这本书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知识甚至是颠覆性的。
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将会是如何一个走势,是无法预测的,而绝不会像某些经济学者天天公开叫嚷着那样:中国经济还能快速增长20年——学者是不会到处兜售如此不严谨的观点,只有政客才会。说到底,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能取得迅猛的发展,不过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迸发的求生求饱的力量,推动了经济在很低的基数上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速下滑完全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或者说很多人担忧的是,之前在很低的基数上的高增长,似乎要到头了。
一方面是经济转型转了十几年了,没有任何进展——转型的难度太大了;另一方面积累的问题越滚越大,大到现在连维持我们生命的空气、水和土壤都发生了问题。
我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我们有钱了,可我们并不富裕;不,我们连钱都不多,我们多的只是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