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16日,备受瞩目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太庙隆重开幕。本次“两岸汉字艺术节”将从9月16日一直持续到10月15日,期间举办方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汉字的魅力。
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且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哲理内涵的象形表意文字。汉字历经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的演变,其字义与字形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和属性。它见证了5000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积累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载体。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正在遭遇现代化的侵袭。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困扰,因此有人指出一场文化危机甚至开始悄然萌生。
“邮箱”的“箱”怎么写?“拍黄瓜”的“拍”竟然也忘了?……这许许多多童年学过并曾无数次书写的汉字,是否越来越经常地在你执笔对纸时突然呈现一个尴尬的停顿——提笔忘字。在数字化效率大大提高的今天,在科技进步带来文字记录方式变革的当下,人们似乎越来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文字信息化处理对各种文字的手写都造成了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汉字书写的退化,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责任,更有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不严,应试教育下的各种考试竞赛对书写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师生把汉字书写问题置之角落,渐渐遗忘掉了。更有甚者,目前在网络语境中出现了大量的汉字字形不规范的现象。其中“脑残文字”也称为“非主流文字”、“火星文字”,指的是网络聊天室、论坛、贴吧、个人空间等语境中使用的由繁体字、异体字、别字、部件、字母、外文、符码及少数简体字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表意形式,这样就在字形上导致汉字使用造成极大的混乱,同时字形的混乱也牵扯着字音和字义的混乱。不规范的“脑残文字”会通过网络不可避免地进入小学生的视线,误导他们以为这样的“汉字”也是规范的汉字,损害了规范汉语汉字的形象。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这种事态,必须引起注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手写汉字不该衰落。这绝不是说要废止电脑打字,但在掌握文字信息化技术的同时,不应以丢弃手写汉字这个文明素养为代价。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母语教育因为“用处不大”而被冷落,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下教育的某种功利性迹象。因此,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而使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笔者以为,我们应恢复这样一种社会风尚:以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为荣,以写字难看为愧。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事实上,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提升汉字书法教学的质量,已是刻不容缓。放眼环球,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汉字和汉语,一股“汉语热”已经在世界各地形成气候。现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已达一百多所。所谓“国强语盛”,汉字和汉语在世界上正在逐渐得到重视,而我们的现状却如此严峻,应该是引起教育部门重视的时候了,也应该是每一位国人应该觉醒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断层,不决定于学习和吸收了多少外来的所谓精华的东西,而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否传承下来。因此,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了,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且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哲理内涵的象形表意文字。汉字历经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的演变,其字义与字形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和属性。它见证了5000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积累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载体。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正在遭遇现代化的侵袭。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已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困扰,因此有人指出一场文化危机甚至开始悄然萌生。
“邮箱”的“箱”怎么写?“拍黄瓜”的“拍”竟然也忘了?……这许许多多童年学过并曾无数次书写的汉字,是否越来越经常地在你执笔对纸时突然呈现一个尴尬的停顿——提笔忘字。在数字化效率大大提高的今天,在科技进步带来文字记录方式变革的当下,人们似乎越来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文字信息化处理对各种文字的手写都造成了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汉字书写的退化,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责任,更有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不严,应试教育下的各种考试竞赛对书写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师生把汉字书写问题置之角落,渐渐遗忘掉了。更有甚者,目前在网络语境中出现了大量的汉字字形不规范的现象。其中“脑残文字”也称为“非主流文字”、“火星文字”,指的是网络聊天室、论坛、贴吧、个人空间等语境中使用的由繁体字、异体字、别字、部件、字母、外文、符码及少数简体字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表意形式,这样就在字形上导致汉字使用造成极大的混乱,同时字形的混乱也牵扯着字音和字义的混乱。不规范的“脑残文字”会通过网络不可避免地进入小学生的视线,误导他们以为这样的“汉字”也是规范的汉字,损害了规范汉语汉字的形象。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这种事态,必须引起注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手写汉字不该衰落。这绝不是说要废止电脑打字,但在掌握文字信息化技术的同时,不应以丢弃手写汉字这个文明素养为代价。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汉字书法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而且是人类文明最为发达、最富有想象力,能够全面揭示自然本质的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现象。”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母语教育因为“用处不大”而被冷落,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下教育的某种功利性迹象。因此,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而使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笔者以为,我们应恢复这样一种社会风尚:以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为荣,以写字难看为愧。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事实上,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提升汉字书法教学的质量,已是刻不容缓。放眼环球,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汉字和汉语,一股“汉语热”已经在世界各地形成气候。现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已达一百多所。所谓“国强语盛”,汉字和汉语在世界上正在逐渐得到重视,而我们的现状却如此严峻,应该是引起教育部门重视的时候了,也应该是每一位国人应该觉醒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断层,不决定于学习和吸收了多少外来的所谓精华的东西,而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否传承下来。因此,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了,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