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整体质量下滑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研究生对科研重视不足,培养方式陈旧,导师指导投入不足,培养条件不足以及生源质量不高等方面。同时介绍了我们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了基础医学学科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多个环节,其中包括导师管理、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管理等,从改革培养方式、及时确定研究方向、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导师队伍、增加学生参与学术研讨的机会等具体方面入手,为基础医学学科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基础医学;培养质量;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11-02
目前,基于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的支撑作用,将生物技术与基础医学有机结合,形成以生物反应为核心的生物基础医学以及以“药物加工技术及应用”为基础的药物化学。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医学基础医学领域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人们期待高水平的基础医学教育,改变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方面培养条件的不均衡对研究生培养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对科学研究重视不足。很多研究生在研一阶段忙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接触实验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使接触到实验课程,很多研究生只为了修满实验学分,没有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对大型仪器的原理和操作细节不予关注,没有足够的激情和主动性要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2.培养方式陈旧。医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基本上是第一阶段为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二阶段为实验项目实施和学位论文撰写。在第一阶段延续本科阶段的教育方式,以老师讲授、课程学习、听课做笔记为主的传统培养方式。在第二阶段由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构成,实验操作贯穿整个过程,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整个过程设置规范,但如果监督不足则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生的论文答辩只是走过场,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理念。
3.生源质量不高。近年来,由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速较快,招生量年均增加超过了15%,而且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仍然是以测试书本知识为主,招生基本还是以初试(文化课考查)成绩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复试作为参考,以本校学生作为招收的主体,在培养初期就没有很好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加之现有的研究生年龄结构年轻化,其中88%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考取研究生,创新意识较为缺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大原因:基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其中70.8%的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是提高学历,忽略了研究生学习的学术价值。
4.培养条件不足。医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源、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分不开的。经过连续几年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教学、科研方面的条件并未得到同步改善,人均可支配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导致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导师压力增大,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造成同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质量良莠不齐。
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途径
1.改革培养方式。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富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知识需求结构设置弹性化的课程,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培养,使研究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教学应当摒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讲授模式,注重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纳课堂讨论、交流、学生制作课件试讲和老师点评等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另外由于医学学科本身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有限的三年学制时期,实验操作指导应当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而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开设实验课,不仅巩固了本科的实验技能,而且也使两个阶段的学习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2.及时确定研究方向。医学学科研究生一般在其学习阶段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科研实验时期亦有明确的研究课题。传统模式下,导师在研究生二年级第一学期确定学生的研究课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是最合理的。此时,虽然学生没有实际进入实验室操作,但是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及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查缺补漏,为下学期实际操作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动态,从而为自己的科研寻找切入口,将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一种严谨的科研精神。
3.改革入学考试,严把生源质量。我们采用初试、复试和推免生三项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设置,提高初试选拔的有效性;进一步改进复试的方式方法,强化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手段在复试中的应用,发挥复试对考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将简单的知识考查改为知识与能力并重,以便真实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生源质量。
4.强化导师队伍。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传承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听取老导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因材施教的经验等;吸纳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多方吸纳人才,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5.增加学生参与学术研讨的机会。定期组织研究团队的教师和所有研究生进行课题汇报会,研究生报告包括研究生总结工作进展、创新性结论、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的计划。通过报告进行讨论,评价取得的创新结果,借助已有结果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如此循环,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题汇报会贯穿于研究生文献阅读、开题、实验研究、总结结论、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研究课题汇报会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的改革措施,我们的研究生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有些改革受到原有条件和导师习惯思维的影响,在推行中存在一定的阻力,但随着更多的年轻的导师的加入,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明显地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亭.探讨医学研究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2,(5).
[2]王许云,岳学海,郭庆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5).
[3]罗轩.化学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
[4]黄宝晟,冯胜,梁文平.我国化学化工领域毕业生及学位授予情况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基础科学,2011,(4).
关键词:研究生;基础医学;培养质量;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11-02
目前,基于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的支撑作用,将生物技术与基础医学有机结合,形成以生物反应为核心的生物基础医学以及以“药物加工技术及应用”为基础的药物化学。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医学基础医学领域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人们期待高水平的基础医学教育,改变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方面培养条件的不均衡对研究生培养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对科学研究重视不足。很多研究生在研一阶段忙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接触实验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使接触到实验课程,很多研究生只为了修满实验学分,没有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对大型仪器的原理和操作细节不予关注,没有足够的激情和主动性要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2.培养方式陈旧。医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基本上是第一阶段为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二阶段为实验项目实施和学位论文撰写。在第一阶段延续本科阶段的教育方式,以老师讲授、课程学习、听课做笔记为主的传统培养方式。在第二阶段由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构成,实验操作贯穿整个过程,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整个过程设置规范,但如果监督不足则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生的论文答辩只是走过场,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理念。
3.生源质量不高。近年来,由于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速较快,招生量年均增加超过了15%,而且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仍然是以测试书本知识为主,招生基本还是以初试(文化课考查)成绩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复试作为参考,以本校学生作为招收的主体,在培养初期就没有很好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加之现有的研究生年龄结构年轻化,其中88%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考取研究生,创新意识较为缺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大原因:基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其中70.8%的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是提高学历,忽略了研究生学习的学术价值。
4.培养条件不足。医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源、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分不开的。经过连续几年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教学、科研方面的条件并未得到同步改善,人均可支配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导致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导师压力增大,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造成同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质量良莠不齐。
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途径
1.改革培养方式。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富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知识需求结构设置弹性化的课程,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培养,使研究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教学应当摒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讲授模式,注重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纳课堂讨论、交流、学生制作课件试讲和老师点评等教学方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多样化高层次人才,另外由于医学学科本身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有限的三年学制时期,实验操作指导应当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而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开设实验课,不仅巩固了本科的实验技能,而且也使两个阶段的学习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2.及时确定研究方向。医学学科研究生一般在其学习阶段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科研实验时期亦有明确的研究课题。传统模式下,导师在研究生二年级第一学期确定学生的研究课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是最合理的。此时,虽然学生没有实际进入实验室操作,但是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及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查缺补漏,为下学期实际操作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动态,从而为自己的科研寻找切入口,将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一种严谨的科研精神。
3.改革入学考试,严把生源质量。我们采用初试、复试和推免生三项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设置,提高初试选拔的有效性;进一步改进复试的方式方法,强化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手段在复试中的应用,发挥复试对考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将简单的知识考查改为知识与能力并重,以便真实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生源质量。
4.强化导师队伍。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传承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听取老导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因材施教的经验等;吸纳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多方吸纳人才,特别是充实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5.增加学生参与学术研讨的机会。定期组织研究团队的教师和所有研究生进行课题汇报会,研究生报告包括研究生总结工作进展、创新性结论、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的计划。通过报告进行讨论,评价取得的创新结果,借助已有结果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如此循环,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题汇报会贯穿于研究生文献阅读、开题、实验研究、总结结论、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研究课题汇报会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的改革措施,我们的研究生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有些改革受到原有条件和导师习惯思维的影响,在推行中存在一定的阻力,但随着更多的年轻的导师的加入,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明显地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亭.探讨医学研究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2,(5).
[2]王许云,岳学海,郭庆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5).
[3]罗轩.化学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
[4]黄宝晟,冯胜,梁文平.我国化学化工领域毕业生及学位授予情况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基础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