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意义]本文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期刊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学术测度方法对期刊各类学术成就进行量化评估,充分展现期刊整体学术水平提供了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并深化了学术评价的直观性和全面性。[方法过程]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10种核心科研期刊为研究对象,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集10种期刊的可被引论文数、零引论文数、h 指数、总被引数和 h 域引文数5 个独立数,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它们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通过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它们的学术迹整体呈发散状走势,有效学术贡献的累积期至少需要2~3年;学术矩阵的各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期刊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总学术贡献、发文的即时关注度、学术潜力爆发期和整体发文水平等方面对期刊学术成就差异进行总结。这对于学术期刊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及科研影响力起到了客观且正确的敦促作用。
〔关键词〕学术迹;学术矩阵;期刊评价;学术影响力;h指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0.023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10-0137-07
〔Abstract〕[Purpose Significance]This paper studied the academic trace and academic matrix of domestic aerospace journals and empirically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journal evaluation.The method based on academic trace and academic matrix coul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all kind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journals,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intui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Method process]10 representative domestic core journals as the data source in CNKI were choosed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is paper attempted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measure method based on academic trace and academic ma-trix applied to journal evaluation.The paper collected data from 10 journals,including the number of cited papers,zero cited papers,h-index,total citation and citation of h-domain.On the basis of the 5 independent numbers,the paper calculated the academic matrix parameters and the academic trace.[Results conclusions]Through a dynamic comparison of the academic traces among the 10 journals,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ovements of academic trace were divergent and the period of the effective academic contribution accumulation is 2-3 years.To a certain extent,the indicators in academic matrix could explain the reason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10 journals.And the paper summaried the differences from 4 aspects,including total academic contribution,the overall paper level,the immediate attention by peers,and the outbreak period of academic potential.This enhanced 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fluence and played an objective and correct urge effect.
〔Key words〕academic matrix;academic trace;journal evaluation;academic influence;h-index
隨着时间的推移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科研学术文献的累积量越来越大,有效、客观、全面地评价衡量科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深化学术评价研究、测度期刊整体学术水平逐渐成为各个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探究的复杂课题。学术迹和学术矩阵测度评价期刊影响力及学术绩效应运而生[1-3]。学术迹T作为h指数[4]和I3[5]的综合和其矩阵突破了原有学术评价框架(基于引文分析且以影响因子、h指数为主的均值测度)构成了联系学术期刊发文分布和引文分布的新测度,全面地涵盖了学术期刊的科研信息。 学者们自其提出后高度关注并开展系列研究。孙竹梅等[6]通过对比国内外5国5年内学术迹,提出5国图情科研领域的差距,薛霏运用学术迹对23所国内外大学科研量化测评[7],学者们纷纷通过研究验证了学术迹评价测度的可行性。唐继瑞[8]、李盛庆[9]、陈小清[10]将学术迹及学术矩阵应用于单篇论著研究其测度效果。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尝试把学术迹及学术矩阵测度应用于学者、研究团体、大学、国家、论著等层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14],但学术迹及学术矩阵测度评价研究应用具体学科领域的期刊鲜有涉及。
基于此,本文在网络环境中,结合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中综合运用学术迹和学术矩阵测度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术期刊文献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价、量化评估科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期能够更加高效全面地推动科研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建设航空、航天强国并在2016年8月28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迄今为止,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呈蓬勃态势飞速迅猛发展,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世界航空航天学术研究舞台上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也以惊人的上升趋势发展。但是根据中信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国内的航空航天领域期刊共有50 种,其中含核心期刊34 种;EI 收录 11 种,仅占全部航空航天类期刊的近14;在SCI收录的30种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中,仅有1种中国期刊(Chinese Journal ofAeronautics,由航空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入选,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论文大都发表在其他国际核心期刊中。由此可见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学术期刊距离国际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航空、航天领域期刊学术研究水平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本研究拟运用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相结合,对目前CNKI中收录的航空、航天领域期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10种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估,从中发现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因素,以期推进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期刊水平的发展,为其提供参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
将期刊论著的已发文章进行被引频次数规则排序,绘制出发文—引文图如图1,即P—C分布图,如图1所示。由h核—h尾的含义[15-16],以零被引和h指数为分界点,总的已发论文量为P=Pc Pt Pz。基于此,引文分布也划分为3大区域,排除零引区(引文为0),3大区域分别被命名为h域、t域和e域[17-18],h域中已发论文被引频次与h相等,由Cc表示总被引数。t域与h尾重合,由Ct表示总被引数。e区域中论著被引频次大于h,由Ce表示总被引数。由于h核是由h域和e域构成的,所以h核的总引文数为Ch =Ce Cc。3大区域总被引数为C= Cc Ct Ce,结合图1由此可以推导出Cc=h2,Pc=h。
12选择并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WoK平台下收录的所有西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CD) 收录的中文科学期刊,均可通过上述方法测算学术迹和影响矩[8-9]。本研究初步选择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结合历年各个版本核心期刊收录的变化,在研究分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CD)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其中收录的10种航空、航天核心期刊。由于选择不同的数据库或者选择相同的数据库研究数据时间的不同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学术迹及学术矩阵的测度结果,考虑到同等条件的可比较性,因此本研究主要采集数据库中这10种核心期刊2007-2016年的5个基本独立参数P、Pz、h、C、Ch,计算这些研究对象的学术矩阵参数以及历年的学术迹。
2学术迹研究分析
21学术迹10年数值比较分析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这10 种航空、航天核心期刊1~10年的学术迹(如表1所示)以及10种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的历年发文量(如表2所示)归纳其1~10年累积发文量并与其1~10年学术迹结合图1相比较分析发现,从短期发文量和学术迹来看,以《航空动力学报》为例,其1~10年累积发文量一直居于首位,但是学术迹T1~T3并非如此,仅居于中间位置,而其T4~T10的学术迹排名却是一直处于第一名的位置。其余期刊和《航空动力学报》一样,学术迹在T1~T3时排名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后期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学术贡献的积累学术迹排名逐渐趋于稳定,造成这种学术迹排名波动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从长期的累积效果来看,期刊累积发文量越高即期刊累积的学术贡献越大其相应的学术迹的值也就越大,两者成正向相关的关系,这与孙竹梅等人将学术迹应用于海洋学领域期刊得出的结论一致[19]。
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这10 种航空、航天核心期刊1~10年的学术迹(如表1所示)发现,在这10种核心期刊中只有《航空学报》的学术迹T1为正值,其余9种核心期刊的学术迹T1均为负值。从学术迹的概念和含义出发,此9种期刊在这一阶段对航空、航天领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是负面的。但由10种期刊在这一时期的发文量(如表2所示)来看,10种期刊对于航空、航天领域学术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这就与学术迹T1研究相悖。经研究得出这一阶段描述的是2016年学术文献发文量,发文时间较短以至于许多科研文献的学术贡献及学术影响未能及时反映和发挥,最终导致短期内学术迹值为负。这与研究者研究图书情报学科领域发展的学术迹时发现由于发表时间较短,很多发文的学术影响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导致短期的学术迹出现负值相符合[6]。由学术迹T2发现,飞行力学学术迹T2为负值,其余9种期刊学术迹T2为正值,而10种核心期刊学术迹T3~T10均為正值,说明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发文量的积累,科研文献的学术贡献逐渐体现出来。学术迹的值逐渐表现为正值,并且这种积累大约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 22学术迹10年变化趋势研究分析
由10种期刊1~10年学术迹曲线图直观地认识分析学术迹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10种期刊1~10年学术迹都呈不同程度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发展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延伸10条学术迹曲线表现形式是发散的,这说明10种学术期刊学术贡献的差距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拉开扩大;其中《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曲线上升幅度最大且位于最上方,说明该期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累积的学术贡献要大于其他期刊;《航空学报》学术迹曲线与《宇航学报》学术迹曲线开始相差不大且《航空学报》占有优势排名第二,但从T6开始增幅相对《宇航学报》学术迹曲线略有下降排名第三;《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前期较《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学术迹落后一些,至T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学术迹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超过前者,但最终还是以微弱差距位列第四,《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学术迹位于第五;《推进技术》、《空气动力学学报》学术迹相差不大;《飞行力学》和《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学术迹曲线几乎重合说明其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贡献比较接近。总的来说,10种期刊的学术迹曲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期刊的总发文量的不同,学术贡献的不同,其学术迹差异会愈来愈大。
2310种期刊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持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 (CSCD JCR Annual Report)[20-21],本研究采用10种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前两年的学术迹和其CSCD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究期刊的学术贡献和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明显看出,单就其中两种期刊来看,其中《航空学报》与《推进技术》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固
图210种期刊1~10年学术迹曲线图
体火箭技术》与《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空气动力学报》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与《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但《宇航学报》与《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相反。10种期刊的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整体不存在特别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如《推进技术》学术迹排名第8,影响因子排名第4,《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排名第2,影响因子排名第5。这表明单就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角度来判断学术期刊的价值是相对片面的。运用学术期刊学术迹值和其影响因子值的比较可以明显分析出学术期刊之间存在的学术水平差距,但却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本研究继续通过学术矩阵来进一步深度挖掘剖析其原因。
3学术矩陣探究分析
正确把握学术迹产生波动的因素,探究引起其发生一定变化的起因,还需要对学术矩阵的研究分析,本研究有效地选取并得出了10种航空、航天领域学术期刊的3个时
图310种期刊学术迹与其复合影响因子比较
间阶段即1年、5年、10年的学术矩阵进行比较(学术矩阵如表3所示)并结合学术矩阵分别从h核、h尾和0引的量化测度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 由h核量化测度分析得出:由1年的短期时间看出,10种核心期刊中《航空学报》的X1值最大为009,其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固体火箭技术》,X1值分别为007,006,005,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空气动力学报》和《飞行力学》X1值均为004,《推进技术》X1值为003,《中国空间技术》、《航空动力学报》X1值均为002,《宇航学报》X1值仅为001;由10年的学术矩阵结果来看,《航空学报》X1值最大为120,《空气动力学报》、《宇航学报》X1值均为090,排名第二,《推进技术》、《中国惯性技术学报》X1值均为080位列第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X1值为077,位列第四,《飞行力学》X1值为072,《固体火箭技术》X1值为07,《中国空间技术》X1值为062,《航空动力学报》X1值为052,这些X1值说明经过10年长时间的发文量的积累,由X1值增长幅度来看,《航空学报》、《空气动力学报》、《宇航学报》和《中国惯性技术学报》这4种期刊的发文量中进入h核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加且在发文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高于其他期刊,也从侧面表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并经过不断的验证这4种期刊的创新研究的学术文献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并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认可,这几种期刊的学术潜力的爆发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爆发期有一定的延迟。总的来看,10种期刊的X1值、Y1值随着时间的延伸逐渐增长,并且其进入h核的已发学术文献比例随着时间的积累也在逐渐增加,这与事实相符。
2)由h尾量化测度分析得出:由1年的短期时间看出,10种核心期刊中《航空学报》的Y2值最大为3563,这与其自身在这一阶段的发文量是密切相关的,同期的10种期刊中《航空学报》发文量是排在第一位的,10种期刊中也只有其T1值为正值,说明其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业界认可,积累了高比例的有效科研文献。由10年的学术矩阵结果来看,《航空动力学报》Y2值最大达到7 99465,超过同期其他期刊,经过10年长时间的发文量的积累,《航空动力学报》的总发文量已超过其他9种核心期刊,其期刊的发文量中由0引区进入h尾的文献在发文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高于其他期刊,但是其X1相较其他期刊并不大为052其学术迹短期内不高一直到后期逐渐上升至第一,也从侧面表明短期内这一体现并不明显,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表现出由0引区进入h尾的文献比例高于其他期刊这一效果。总的来看,10种期刊的X2值、Y2值随着时间的延伸也在逐渐增长。
3)由0引量化侧度分析得出,由1年的短期时间看出,X3值普遍较高,Y3值偏低导致Z3为负值,标明短期内h尾中科研文献的学术影响力还未充分显现出来。由10年的学术矩阵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延伸推移,越来越多的科研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趋于充分的发挥,越来越多的文献由h域进入了e域,10种期刊的X3值不断减少,Y3随时间推移逐年增加。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其Y3值最大(8529),X3值也相对偏小(2594),因此其Z3值也相对很高。同样的,《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其Y3值排名第二(8122),X3值也相对偏小(1316),其Z3值最高。《航空动力学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也存在同样的Y3值相对偏大,X3值相对偏小导致Z3值相对较高的情况,这些均说明这几种期刊总体发文质量相较其他期刊高些,低质文献相对较少。《推进技术》、《固体火箭技术》、《飞行力学》Y3值较低,但其发文量排名并不低,说明其相对其他期刊存在一定比例的低质文献。 [11]张耀辉,周森鑫,李超.多态有奖马尔可夫学术期刊动态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5):46-52,39.
[12]李盛庆,叶鹰.学术论著的影响矩改进探討[J].图书与情报,2016,(2):87-92.
[13]王舒月.针对期刊的多类型信息计量指标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4]苏云梅,武建光.学术团体间学术迹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12):44-47.
[15]CHEN D Z,HUANG M H,YE F Y.A probe into dynamic measures for H-core and H-tail[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 (1) : 129-137.
[16]YE F Y,ROUSSEAU R.Probing the H-cor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ail-core Ratio for Rank Distribu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 ( 2) : 431-439.
[17]ZHANG C T.The E-index,complementing the H-index for excess citations[J].PLoS ONE,2009 ,(4) : 5429.
[18]ZHANG C T.The H-index,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H-index based on the citation distribution[J].PLoS ONE,2013 ,(8) : 59912.
[19]孙竹梅,汪志兵,华薇娜.学术迹与学术矩阵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以海洋学领域期刊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9):37-42.
[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EBOL].http:sciencechina.cn index_more3.jsp,2017-06-19.
[21]2015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前300名排行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1):1231-1233.
[22]蔡斐.国际航空航天期刊现状分析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4):433-437.
[23]齐飞,刘划.2000—2013年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J].求知导刊,2015,(7):25-27.
[24]CJA和《航空学报》分别当选“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航空学报,2015,(12):4086.
[25]CJA和《航空学报》当选2014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航空学报,2014,(12):3540.
[26]《CJA》和《航空学报》分别当选“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航空学报,2016,(12):3909.
[27]中国空间科学技术[EBOL].http:zgkj.cast.cnCNcolumncolumn11.shtml,2017-06-19.
[28]飞行力学[EBOL].http:fhlx.cbpt.cnki.netWKE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fhlx,2017-06-19.
[29]推进技术[EBOL].http:www.tjjs.casic.cnchindex.aspx,2017-06-19.
[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获航空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4,(2):236.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关键词〕学术迹;学术矩阵;期刊评价;学术影响力;h指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0.023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10-0137-07
〔Abstract〕[Purpose Significance]This paper studied the academic trace and academic matrix of domestic aerospace journals and empirically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journal evaluation.The method based on academic trace and academic matrix coul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all kind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journals,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intui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Method process]10 representative domestic core journals as the data source in CNKI were choosed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is paper attempted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measure method based on academic trace and academic ma-trix applied to journal evaluation.The paper collected data from 10 journals,including the number of cited papers,zero cited papers,h-index,total citation and citation of h-domain.On the basis of the 5 independent numbers,the paper calculated the academic matrix parameters and the academic trace.[Results conclusions]Through a dynamic comparison of the academic traces among the 10 journals,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ovements of academic trace were divergent and the period of the effective academic contribution accumulation is 2-3 years.To a certain extent,the indicators in academic matrix could explain the reason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10 journals.And the paper summaried the differences from 4 aspects,including total academic contribution,the overall paper level,the immediate attention by peers,and the outbreak period of academic potential.This enhanced academic journals academic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fluence and played an objective and correct urge effect.
〔Key words〕academic matrix;academic trace;journal evaluation;academic influence;h-index
隨着时间的推移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科研学术文献的累积量越来越大,有效、客观、全面地评价衡量科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深化学术评价研究、测度期刊整体学术水平逐渐成为各个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探究的复杂课题。学术迹和学术矩阵测度评价期刊影响力及学术绩效应运而生[1-3]。学术迹T作为h指数[4]和I3[5]的综合和其矩阵突破了原有学术评价框架(基于引文分析且以影响因子、h指数为主的均值测度)构成了联系学术期刊发文分布和引文分布的新测度,全面地涵盖了学术期刊的科研信息。 学者们自其提出后高度关注并开展系列研究。孙竹梅等[6]通过对比国内外5国5年内学术迹,提出5国图情科研领域的差距,薛霏运用学术迹对23所国内外大学科研量化测评[7],学者们纷纷通过研究验证了学术迹评价测度的可行性。唐继瑞[8]、李盛庆[9]、陈小清[10]将学术迹及学术矩阵应用于单篇论著研究其测度效果。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尝试把学术迹及学术矩阵测度应用于学者、研究团体、大学、国家、论著等层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14],但学术迹及学术矩阵测度评价研究应用具体学科领域的期刊鲜有涉及。
基于此,本文在网络环境中,结合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中综合运用学术迹和学术矩阵测度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术期刊文献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价、量化评估科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期能够更加高效全面地推动科研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建设航空、航天强国并在2016年8月28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迄今为止,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呈蓬勃态势飞速迅猛发展,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世界航空航天学术研究舞台上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也以惊人的上升趋势发展。但是根据中信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国内的航空航天领域期刊共有50 种,其中含核心期刊34 种;EI 收录 11 种,仅占全部航空航天类期刊的近14;在SCI收录的30种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中,仅有1种中国期刊(Chinese Journal ofAeronautics,由航空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入选,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论文大都发表在其他国际核心期刊中。由此可见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学术期刊距离国际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航空、航天领域期刊学术研究水平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本研究拟运用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相结合,对目前CNKI中收录的航空、航天领域期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10种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估,从中发现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因素,以期推进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期刊水平的发展,为其提供参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
将期刊论著的已发文章进行被引频次数规则排序,绘制出发文—引文图如图1,即P—C分布图,如图1所示。由h核—h尾的含义[15-16],以零被引和h指数为分界点,总的已发论文量为P=Pc Pt Pz。基于此,引文分布也划分为3大区域,排除零引区(引文为0),3大区域分别被命名为h域、t域和e域[17-18],h域中已发论文被引频次与h相等,由Cc表示总被引数。t域与h尾重合,由Ct表示总被引数。e区域中论著被引频次大于h,由Ce表示总被引数。由于h核是由h域和e域构成的,所以h核的总引文数为Ch =Ce Cc。3大区域总被引数为C= Cc Ct Ce,结合图1由此可以推导出Cc=h2,Pc=h。
12选择并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WoK平台下收录的所有西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CD) 收录的中文科学期刊,均可通过上述方法测算学术迹和影响矩[8-9]。本研究初步选择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结合历年各个版本核心期刊收录的变化,在研究分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CD)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其中收录的10种航空、航天核心期刊。由于选择不同的数据库或者选择相同的数据库研究数据时间的不同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学术迹及学术矩阵的测度结果,考虑到同等条件的可比较性,因此本研究主要采集数据库中这10种核心期刊2007-2016年的5个基本独立参数P、Pz、h、C、Ch,计算这些研究对象的学术矩阵参数以及历年的学术迹。
2学术迹研究分析
21学术迹10年数值比较分析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这10 种航空、航天核心期刊1~10年的学术迹(如表1所示)以及10种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的历年发文量(如表2所示)归纳其1~10年累积发文量并与其1~10年学术迹结合图1相比较分析发现,从短期发文量和学术迹来看,以《航空动力学报》为例,其1~10年累积发文量一直居于首位,但是学术迹T1~T3并非如此,仅居于中间位置,而其T4~T10的学术迹排名却是一直处于第一名的位置。其余期刊和《航空动力学报》一样,学术迹在T1~T3时排名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后期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学术贡献的积累学术迹排名逐渐趋于稳定,造成这种学术迹排名波动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从长期的累积效果来看,期刊累积发文量越高即期刊累积的学术贡献越大其相应的学术迹的值也就越大,两者成正向相关的关系,这与孙竹梅等人将学术迹应用于海洋学领域期刊得出的结论一致[19]。
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这10 种航空、航天核心期刊1~10年的学术迹(如表1所示)发现,在这10种核心期刊中只有《航空学报》的学术迹T1为正值,其余9种核心期刊的学术迹T1均为负值。从学术迹的概念和含义出发,此9种期刊在这一阶段对航空、航天领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是负面的。但由10种期刊在这一时期的发文量(如表2所示)来看,10种期刊对于航空、航天领域学术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这就与学术迹T1研究相悖。经研究得出这一阶段描述的是2016年学术文献发文量,发文时间较短以至于许多科研文献的学术贡献及学术影响未能及时反映和发挥,最终导致短期内学术迹值为负。这与研究者研究图书情报学科领域发展的学术迹时发现由于发表时间较短,很多发文的学术影响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导致短期的学术迹出现负值相符合[6]。由学术迹T2发现,飞行力学学术迹T2为负值,其余9种期刊学术迹T2为正值,而10种核心期刊学术迹T3~T10均為正值,说明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发文量的积累,科研文献的学术贡献逐渐体现出来。学术迹的值逐渐表现为正值,并且这种积累大约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 22学术迹10年变化趋势研究分析
由10种期刊1~10年学术迹曲线图直观地认识分析学术迹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10种期刊1~10年学术迹都呈不同程度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发展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延伸10条学术迹曲线表现形式是发散的,这说明10种学术期刊学术贡献的差距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拉开扩大;其中《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曲线上升幅度最大且位于最上方,说明该期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累积的学术贡献要大于其他期刊;《航空学报》学术迹曲线与《宇航学报》学术迹曲线开始相差不大且《航空学报》占有优势排名第二,但从T6开始增幅相对《宇航学报》学术迹曲线略有下降排名第三;《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前期较《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学术迹落后一些,至T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学术迹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超过前者,但最终还是以微弱差距位列第四,《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学术迹位于第五;《推进技术》、《空气动力学学报》学术迹相差不大;《飞行力学》和《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学术迹曲线几乎重合说明其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贡献比较接近。总的来说,10种期刊的学术迹曲线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期刊的总发文量的不同,学术贡献的不同,其学术迹差异会愈来愈大。
2310种期刊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持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 (CSCD JCR Annual Report)[20-21],本研究采用10种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期刊前两年的学术迹和其CSCD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来探究期刊的学术贡献和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明显看出,单就其中两种期刊来看,其中《航空学报》与《推进技术》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固
图210种期刊1~10年学术迹曲线图
体火箭技术》与《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空气动力学报》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与《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一致,但《宇航学报》与《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走势相反。10种期刊的学术迹与其影响因子整体不存在特别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如《推进技术》学术迹排名第8,影响因子排名第4,《航空动力学报》学术迹排名第2,影响因子排名第5。这表明单就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角度来判断学术期刊的价值是相对片面的。运用学术期刊学术迹值和其影响因子值的比较可以明显分析出学术期刊之间存在的学术水平差距,但却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本研究继续通过学术矩阵来进一步深度挖掘剖析其原因。
3学术矩陣探究分析
正确把握学术迹产生波动的因素,探究引起其发生一定变化的起因,还需要对学术矩阵的研究分析,本研究有效地选取并得出了10种航空、航天领域学术期刊的3个时
图310种期刊学术迹与其复合影响因子比较
间阶段即1年、5年、10年的学术矩阵进行比较(学术矩阵如表3所示)并结合学术矩阵分别从h核、h尾和0引的量化测度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 由h核量化测度分析得出:由1年的短期时间看出,10种核心期刊中《航空学报》的X1值最大为009,其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固体火箭技术》,X1值分别为007,006,005,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空气动力学报》和《飞行力学》X1值均为004,《推进技术》X1值为003,《中国空间技术》、《航空动力学报》X1值均为002,《宇航学报》X1值仅为001;由10年的学术矩阵结果来看,《航空学报》X1值最大为120,《空气动力学报》、《宇航学报》X1值均为090,排名第二,《推进技术》、《中国惯性技术学报》X1值均为080位列第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X1值为077,位列第四,《飞行力学》X1值为072,《固体火箭技术》X1值为07,《中国空间技术》X1值为062,《航空动力学报》X1值为052,这些X1值说明经过10年长时间的发文量的积累,由X1值增长幅度来看,《航空学报》、《空气动力学报》、《宇航学报》和《中国惯性技术学报》这4种期刊的发文量中进入h核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加且在发文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高于其他期刊,也从侧面表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并经过不断的验证这4种期刊的创新研究的学术文献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并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认可,这几种期刊的学术潜力的爆发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累,爆发期有一定的延迟。总的来看,10种期刊的X1值、Y1值随着时间的延伸逐渐增长,并且其进入h核的已发学术文献比例随着时间的积累也在逐渐增加,这与事实相符。
2)由h尾量化测度分析得出:由1年的短期时间看出,10种核心期刊中《航空学报》的Y2值最大为3563,这与其自身在这一阶段的发文量是密切相关的,同期的10种期刊中《航空学报》发文量是排在第一位的,10种期刊中也只有其T1值为正值,说明其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业界认可,积累了高比例的有效科研文献。由10年的学术矩阵结果来看,《航空动力学报》Y2值最大达到7 99465,超过同期其他期刊,经过10年长时间的发文量的积累,《航空动力学报》的总发文量已超过其他9种核心期刊,其期刊的发文量中由0引区进入h尾的文献在发文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高于其他期刊,但是其X1相较其他期刊并不大为052其学术迹短期内不高一直到后期逐渐上升至第一,也从侧面表明短期内这一体现并不明显,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表现出由0引区进入h尾的文献比例高于其他期刊这一效果。总的来看,10种期刊的X2值、Y2值随着时间的延伸也在逐渐增长。
3)由0引量化侧度分析得出,由1年的短期时间看出,X3值普遍较高,Y3值偏低导致Z3为负值,标明短期内h尾中科研文献的学术影响力还未充分显现出来。由10年的学术矩阵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延伸推移,越来越多的科研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趋于充分的发挥,越来越多的文献由h域进入了e域,10种期刊的X3值不断减少,Y3随时间推移逐年增加。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其Y3值最大(8529),X3值也相对偏小(2594),因此其Z3值也相对很高。同样的,《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其Y3值排名第二(8122),X3值也相对偏小(1316),其Z3值最高。《航空动力学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也存在同样的Y3值相对偏大,X3值相对偏小导致Z3值相对较高的情况,这些均说明这几种期刊总体发文质量相较其他期刊高些,低质文献相对较少。《推进技术》、《固体火箭技术》、《飞行力学》Y3值较低,但其发文量排名并不低,说明其相对其他期刊存在一定比例的低质文献。 [11]张耀辉,周森鑫,李超.多态有奖马尔可夫学术期刊动态评价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5):46-52,39.
[12]李盛庆,叶鹰.学术论著的影响矩改进探討[J].图书与情报,2016,(2):87-92.
[13]王舒月.针对期刊的多类型信息计量指标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4]苏云梅,武建光.学术团体间学术迹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12):44-47.
[15]CHEN D Z,HUANG M H,YE F Y.A probe into dynamic measures for H-core and H-tail[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 (1) : 129-137.
[16]YE F Y,ROUSSEAU R.Probing the H-cor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ail-core Ratio for Rank Distributions[J].Scientometrics,2010,84 ( 2) : 431-439.
[17]ZHANG C T.The E-index,complementing the H-index for excess citations[J].PLoS ONE,2009 ,(4) : 5429.
[18]ZHANG C T.The H-index,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H-index based on the citation distribution[J].PLoS ONE,2013 ,(8) : 59912.
[19]孙竹梅,汪志兵,华薇娜.学术迹与学术矩阵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以海洋学领域期刊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9):37-42.
[20]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EBOL].http:sciencechina.cn index_more3.jsp,2017-06-19.
[21]2015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前300名排行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1):1231-1233.
[22]蔡斐.国际航空航天期刊现状分析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4):433-437.
[23]齐飞,刘划.2000—2013年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J].求知导刊,2015,(7):25-27.
[24]CJA和《航空学报》分别当选“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航空学报,2015,(12):4086.
[25]CJA和《航空学报》当选2014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航空学报,2014,(12):3540.
[26]《CJA》和《航空学报》分别当选“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航空学报,2016,(12):3909.
[27]中国空间科学技术[EBOL].http:zgkj.cast.cnCNcolumncolumn11.shtml,2017-06-19.
[28]飞行力学[EBOL].http:fhlx.cbpt.cnki.netWKE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fhlx,2017-06-19.
[29]推进技术[EBOL].http:www.tjjs.casic.cnchindex.aspx,2017-06-19.
[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获航空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4,(2):236.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