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襄垣鼓书作为晋东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一直保持着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去襄垣采风,现场观看盲人鼓书团的表演后,以此阐述自己对襄垣鼓书的认识,对襄垣鼓书发展现状的担忧,及引起现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襄垣鼓书;现状;原因;保护发展
一、襄垣鼓书简介
襄垣鼓书,也称鼓儿词、襄垣调。属于一种地方曲艺,是由盲艺人说唱的“鼓儿词”和明眼人说唱的“柳调”结合形成的曲种,起源于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即今长治、晋城一带。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有记载的历史约有三百多年。
据当地人传说,明末清初时,在襄垣地区的盲人纷纷走街串巷“卜卦”为生,他们常常把卦辞编成合辙押韵的唱段,配上比较好听的民间小调,以此招徕更多地生意。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建立了当时最早的民间社团组织,来宣传襄垣鼓书,进而也有了拜师学艺的行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襄垣鼓书的发展。随着固定的社团组织的成立,盲艺人也开始转变为用小平鼓伴奏说唱,形成固定板式,称为“鼓儿词”,拓宽了自己的受众人群。再后来,盲艺人引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作为唱词进行说唱。到了道光年间,盲艺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道士的化缘调,在充实原有曲牌的同时,也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咸丰年间,盲艺人们又开始吸收上党梆子、秧歌唱腔等,使得其曲调和板式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朝光绪年间,又有艺人把烟花柳巷中歌妓的歌调与民间小调糅合,固定成一种唱法,名为“柳调”。盲艺人的“鼓儿词”与明眼艺人的“柳调”结合,形成襄垣鼓书,流行于上党地区。清末民国初年,盲艺人段小五又创造增加了起板、二性、垛板、截板,并将抢板改造成紧抢板和慢抢板,使鼓儿词的形式更丰富更完善。后来,又有人创造了由鼓儿词转唱成戏曲的“转板”。
襄垣鼓书比较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在桌上放一只矮木架支书鼓,放在中间,演唱者持挎板、鼓键击节,另一人用老胡或二胡伴奏,乐队围桌呈弧形而坐。鼓师坐在中间。襄垣鼓书以坐唱为主,主要是因为鼓儿词都是盲人演唱,明眼人加入后有了站立表演唱的形式,主要演唱柳调。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领唱、对唱、伴唱、合唱等,在表演长篇书时,也要根据情节来分配角色进行演唱,由多人分任其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以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来表述情节和刻畫人物。唱腔方面有慢板、快板两种。在伴奏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属打击乐,书鼓、书板、大锣、大钗、镗锣、小铮、梆子等,都由一人演奏;弦乐有京胡、二把、胡胡、二簧四大件。人数再多时可加三弦、二胡、中胡等。
同多数说唱艺术一样,襄垣鼓书的唱腔也属于板腔变化体,曲调优美,既擅叙事,又擅抒情,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般是鼓儿词、柳调两种曲调相间使用,但有时也只选用一种,此外还有抢板(鼓儿词或柳调之间较长的连接部分,用于描述场景,因速度不同,分为慢、快两种)、哭板(分为大哭板、小哭板、散哭板三种)。襄垣鼓书在演唱中经常融入襄垣秧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其它剧种的板腔,这种情况俗称“风搅雪”。
襄垣鼓书有着丰富的传统书目,代表小段书目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等80多段;中篇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40余部;长篇书目也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等30余部。
二、襄垣鼓书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曾现场观看了襄垣盲人曲艺队的演出,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深思襄垣鼓书日益衰退的现状。分析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1)襄垣鼓书的艺人一直以盲人为主,其演唱的曲目没有文字曲本,多是口口相传。这就对鼓书的传承造成障碍,所以从事襄垣鼓书的艺人就越来越少;2)襄垣鼓书至今还是鼓书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曲艺队条件简陋,又没有经费,直到近年来,政府才给他们发放“低保”。即使这样,鼓书仍旧处在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3)随着社会进步,盲人们可以在盲校学习其它手艺,演唱襄垣鼓书已经不是他们的唯一生计了,所以愿意学习襄垣鼓书的人也就太少了。4)当地方言的局限性,使得襄垣鼓书的听众越来越少,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这也就限制了襄垣鼓书的长远发展。5)鼓书和秧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无论是唱腔、唱词,还是舞台表演等各方面都已落后了,所以最为不受具有流行因素的年轻一代欢迎。
三、襄垣鼓书的保护与发展
如何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更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问题。除了加强政府的保护和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外,还要组织和包装正规的襄垣鼓书说唱团,让其能够通过媒介走向群众,得到更多人的追崇。
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否则我们将面临着这些民间艺术“绝迹”的不堪后果。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当地政府的重视,从人力、物力、资金等各方面去扶持襄垣鼓书,将鼓书作为当地的特色来发展。其次是要组织创建兼创作和表演于一体的,更为专业的乐团和机构,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新的创作曲目,这样才能不失艺术的新鲜感。最后则是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代替方言中的一些不懂的词义,以此扩大观众的接受领域,让更多的人都能听懂和理解它的内涵。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襄垣鼓书”都能重整旗鼓,像京韵大鼓、东北二人转那样为人们所熟知,迈向中国文艺队伍的最前列。我们更希望,通过“襄垣鼓书”的发展,能带动更多的艺术剧种深入全国,走向世界。
【关键词】:襄垣鼓书;现状;原因;保护发展
一、襄垣鼓书简介
襄垣鼓书,也称鼓儿词、襄垣调。属于一种地方曲艺,是由盲艺人说唱的“鼓儿词”和明眼人说唱的“柳调”结合形成的曲种,起源于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即今长治、晋城一带。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有记载的历史约有三百多年。
据当地人传说,明末清初时,在襄垣地区的盲人纷纷走街串巷“卜卦”为生,他们常常把卦辞编成合辙押韵的唱段,配上比较好听的民间小调,以此招徕更多地生意。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建立了当时最早的民间社团组织,来宣传襄垣鼓书,进而也有了拜师学艺的行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襄垣鼓书的发展。随着固定的社团组织的成立,盲艺人也开始转变为用小平鼓伴奏说唱,形成固定板式,称为“鼓儿词”,拓宽了自己的受众人群。再后来,盲艺人引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作为唱词进行说唱。到了道光年间,盲艺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道士的化缘调,在充实原有曲牌的同时,也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咸丰年间,盲艺人们又开始吸收上党梆子、秧歌唱腔等,使得其曲调和板式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朝光绪年间,又有艺人把烟花柳巷中歌妓的歌调与民间小调糅合,固定成一种唱法,名为“柳调”。盲艺人的“鼓儿词”与明眼艺人的“柳调”结合,形成襄垣鼓书,流行于上党地区。清末民国初年,盲艺人段小五又创造增加了起板、二性、垛板、截板,并将抢板改造成紧抢板和慢抢板,使鼓儿词的形式更丰富更完善。后来,又有人创造了由鼓儿词转唱成戏曲的“转板”。
襄垣鼓书比较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在桌上放一只矮木架支书鼓,放在中间,演唱者持挎板、鼓键击节,另一人用老胡或二胡伴奏,乐队围桌呈弧形而坐。鼓师坐在中间。襄垣鼓书以坐唱为主,主要是因为鼓儿词都是盲人演唱,明眼人加入后有了站立表演唱的形式,主要演唱柳调。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领唱、对唱、伴唱、合唱等,在表演长篇书时,也要根据情节来分配角色进行演唱,由多人分任其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以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来表述情节和刻畫人物。唱腔方面有慢板、快板两种。在伴奏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属打击乐,书鼓、书板、大锣、大钗、镗锣、小铮、梆子等,都由一人演奏;弦乐有京胡、二把、胡胡、二簧四大件。人数再多时可加三弦、二胡、中胡等。
同多数说唱艺术一样,襄垣鼓书的唱腔也属于板腔变化体,曲调优美,既擅叙事,又擅抒情,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般是鼓儿词、柳调两种曲调相间使用,但有时也只选用一种,此外还有抢板(鼓儿词或柳调之间较长的连接部分,用于描述场景,因速度不同,分为慢、快两种)、哭板(分为大哭板、小哭板、散哭板三种)。襄垣鼓书在演唱中经常融入襄垣秧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其它剧种的板腔,这种情况俗称“风搅雪”。
襄垣鼓书有着丰富的传统书目,代表小段书目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等80多段;中篇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40余部;长篇书目也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等30余部。
二、襄垣鼓书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曾现场观看了襄垣盲人曲艺队的演出,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深思襄垣鼓书日益衰退的现状。分析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1)襄垣鼓书的艺人一直以盲人为主,其演唱的曲目没有文字曲本,多是口口相传。这就对鼓书的传承造成障碍,所以从事襄垣鼓书的艺人就越来越少;2)襄垣鼓书至今还是鼓书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曲艺队条件简陋,又没有经费,直到近年来,政府才给他们发放“低保”。即使这样,鼓书仍旧处在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3)随着社会进步,盲人们可以在盲校学习其它手艺,演唱襄垣鼓书已经不是他们的唯一生计了,所以愿意学习襄垣鼓书的人也就太少了。4)当地方言的局限性,使得襄垣鼓书的听众越来越少,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这也就限制了襄垣鼓书的长远发展。5)鼓书和秧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无论是唱腔、唱词,还是舞台表演等各方面都已落后了,所以最为不受具有流行因素的年轻一代欢迎。
三、襄垣鼓书的保护与发展
如何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更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问题。除了加强政府的保护和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外,还要组织和包装正规的襄垣鼓书说唱团,让其能够通过媒介走向群众,得到更多人的追崇。
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否则我们将面临着这些民间艺术“绝迹”的不堪后果。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当地政府的重视,从人力、物力、资金等各方面去扶持襄垣鼓书,将鼓书作为当地的特色来发展。其次是要组织创建兼创作和表演于一体的,更为专业的乐团和机构,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新的创作曲目,这样才能不失艺术的新鲜感。最后则是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代替方言中的一些不懂的词义,以此扩大观众的接受领域,让更多的人都能听懂和理解它的内涵。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襄垣鼓书”都能重整旗鼓,像京韵大鼓、东北二人转那样为人们所熟知,迈向中国文艺队伍的最前列。我们更希望,通过“襄垣鼓书”的发展,能带动更多的艺术剧种深入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