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企业都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创新模式与策略。模仿创新因其低成本性、研发的针对性,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选择。文章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阐述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明确中小企业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谨慎选择模仿对象、正确认识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模仿创新;SWOT模型;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4-0001-02
1 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SWOT分析
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更适合于从模仿创新起步。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优势(S)
中小企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生产规模小,组织成本低,市场进入或退出快捷,经营决策灵活,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与等级制度严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容易灵活的调整企业资源的投入领域,把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其有开发潜力的技术或产品中去,中小企业的这种灵活性和集中性是其进行模仿创新的优势所在。
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具有学习速度快,创新成本低,效率高等有利条件。正是这些优势促使中小企业有条件、有资源进行模仿创新。
1.2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劣势(W)
第一,中小企业缺乏资金,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同时,中小企业的起点低、社会信誉度不高、资产抵押资产缺乏等原因使得企业无法通过银行、社会融资等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创新意识淡薄。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成立的时间较短,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其他方面的建设,企业只是盲目的追求数量、规模和利润,忽视了工艺改进、质量提升等问题,这使得企业内部员工只是简单的抄袭其他企业现有的技术、产品等,而没有形成一种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氛围。
第三,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据民建中央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a,而美国企业是8,2 a,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12,5 a,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企业生命周期的短暂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延续性。
1.3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机遇(O)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面临的外部机遇首先表现在率先创新者在技术和市场上的溢出效应。由于技术和市场具有外部性,因此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或是一个新的市场的开拓都会给跟随的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提供了机遇和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趋健全,政府激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措施,风险投资的逐步发展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4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威胁(T)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制“模仿”的机制;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必须保证创新者受益与投入比率不低于模仿者的此种比率”,另一方面,要体现对创新市场成功度的期望激励,那些凭着“自然模仿时差”即可收回创新成本的技术即可不予保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仿创新,如果一个企业模仿不当就可能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
2 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时机选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模仿创新的时机选择包涵两个层次,一是正确把握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二是不失时机的促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2.1 正确把握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
正确的把握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启动过早的话,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大,技术进入的壁垒要求高,市场需求不稳定,配套措施不完善。如果启动过晚的话,技术日趋成熟,生产工艺逐步完善,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市场进入法人壁垒也逐步提高,此时创新的空间有限,即使进行模仿创新也不会产生较高的收益率。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模仿创新时要准确把握模仿的启动时机。
如果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最佳的启动时机是产品的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产品功能开始被消费者认可,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市场容量急剧扩大,生产技术逐步稳定,主导设计日趋成型,但产品功能的创新、技术的改进、市场的扩展和细化仍具有较大空间,这时新工艺的开发和设计将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此时就是模仿创新者进入的最佳时机。
2.2 不失时机的促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模仿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的一种重要的模型方式,但模仿创新只是一个阶段,一种工具手段。中小企业要建设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促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从模仿企业内部分析,模仿企业模仿别人产品技术的同时,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即利用别人现有的技术加上自己的思想进行创新,可以成为“创造性的模仿”。在达到创造性模仿的程度时,模仿企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或产品,这时,企业应该转变创新策略,逐步由原先的模仿创新转变到自主创新。
从模仿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分析,国家政策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等也是促成企业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现有政策下,各级政府都会制定实施一系列的鼓励自主创新,如颁布具有激励性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资力度、减免部分税收、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等,采取模仿创新策略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
3 中小企业模仿创新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模仿企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
中小企业在选择模仿策略时要全面、客观、充分的评估自身模仿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现有资金实力、生产加工设备水平、人力资源基础、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快速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企业文化的类型等,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偏废其一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
3.2 谨慎选择模仿对象
这里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指本企业所要模仿的产品、先进技术、管理制度等。在这方面拥有优势的企业一般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选择模仿对象时,首先要把所要模仿对象与企业自身的实力或重点研发方向要一致,两者一致时更有利于企业的模仿。其次要对模仿对象的技术复杂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分析该技术所包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技术的核心,是难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而这也是模仿企业进行模仿的关键知识。只有模仿到代表企业的关键隐性知识,模仿才会有效果。第三要正确把握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即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之间在知识的拥有量和掌握程度水平上的差异。“知识距离”是决定模仿对象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模仿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距离过大不利于模仿创新。
3.3 正确认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模仿创新与技术引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不少模仿创新是由技术引进展开的,但技术引进不一定产生模仿创新。在实践中,多数中小企业只是简单地进行技术或生产设备的引进,而没有进行消化吸收。这样只会造成重复性的技术引进和资源的无效配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组织自己的科研团队,对获得的知识信息或技术进行破译、分解,获得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了,才能跳出简单地仿制误区,实现企业的二次创新。
3.4 正确认识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并无必然的对应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企业在模仿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如果模仿企业机械的抄袭则必然会侵犯率先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因此,企业在模仿中一定要遵守现有的法律,明确正当模仿和不正当模仿的界限,利用一切法律允许的正当模仿手段以获得正当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是有利于模仿创新的。因为法律在保护率先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时,也保护了模仿创新者不被其他的企业非法模仿。
关键词:中小企业;模仿创新;SWOT模型;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4-0001-02
1 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SWOT分析
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更适合于从模仿创新起步。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优势(S)
中小企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生产规模小,组织成本低,市场进入或退出快捷,经营决策灵活,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与等级制度严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容易灵活的调整企业资源的投入领域,把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其有开发潜力的技术或产品中去,中小企业的这种灵活性和集中性是其进行模仿创新的优势所在。
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具有学习速度快,创新成本低,效率高等有利条件。正是这些优势促使中小企业有条件、有资源进行模仿创新。
1.2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劣势(W)
第一,中小企业缺乏资金,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同时,中小企业的起点低、社会信誉度不高、资产抵押资产缺乏等原因使得企业无法通过银行、社会融资等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创新意识淡薄。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成立的时间较短,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其他方面的建设,企业只是盲目的追求数量、规模和利润,忽视了工艺改进、质量提升等问题,这使得企业内部员工只是简单的抄袭其他企业现有的技术、产品等,而没有形成一种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氛围。
第三,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据民建中央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a,而美国企业是8,2 a,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12,5 a,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企业生命周期的短暂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延续性。
1.3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机遇(O)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面临的外部机遇首先表现在率先创新者在技术和市场上的溢出效应。由于技术和市场具有外部性,因此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或是一个新的市场的开拓都会给跟随的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提供了机遇和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趋健全,政府激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措施,风险投资的逐步发展也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4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的威胁(T)
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制“模仿”的机制;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必须保证创新者受益与投入比率不低于模仿者的此种比率”,另一方面,要体现对创新市场成功度的期望激励,那些凭着“自然模仿时差”即可收回创新成本的技术即可不予保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仿创新,如果一个企业模仿不当就可能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
2 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时机选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模仿创新的时机选择包涵两个层次,一是正确把握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二是不失时机的促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2.1 正确把握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
正确的把握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启动过早的话,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大,技术进入的壁垒要求高,市场需求不稳定,配套措施不完善。如果启动过晚的话,技术日趋成熟,生产工艺逐步完善,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市场进入法人壁垒也逐步提高,此时创新的空间有限,即使进行模仿创新也不会产生较高的收益率。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模仿创新时要准确把握模仿的启动时机。
如果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最佳的启动时机是产品的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产品功能开始被消费者认可,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市场容量急剧扩大,生产技术逐步稳定,主导设计日趋成型,但产品功能的创新、技术的改进、市场的扩展和细化仍具有较大空间,这时新工艺的开发和设计将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此时就是模仿创新者进入的最佳时机。
2.2 不失时机的促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模仿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新,也是创新的一种重要的模型方式,但模仿创新只是一个阶段,一种工具手段。中小企业要建设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促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从模仿企业内部分析,模仿企业模仿别人产品技术的同时,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即利用别人现有的技术加上自己的思想进行创新,可以成为“创造性的模仿”。在达到创造性模仿的程度时,模仿企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或产品,这时,企业应该转变创新策略,逐步由原先的模仿创新转变到自主创新。
从模仿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分析,国家政策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等也是促成企业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现有政策下,各级政府都会制定实施一系列的鼓励自主创新,如颁布具有激励性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资力度、减免部分税收、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等,采取模仿创新策略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
3 中小企业模仿创新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模仿企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
中小企业在选择模仿策略时要全面、客观、充分的评估自身模仿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现有资金实力、生产加工设备水平、人力资源基础、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快速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企业文化的类型等,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偏废其一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
3.2 谨慎选择模仿对象
这里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指本企业所要模仿的产品、先进技术、管理制度等。在这方面拥有优势的企业一般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选择模仿对象时,首先要把所要模仿对象与企业自身的实力或重点研发方向要一致,两者一致时更有利于企业的模仿。其次要对模仿对象的技术复杂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分析该技术所包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技术的核心,是难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而这也是模仿企业进行模仿的关键知识。只有模仿到代表企业的关键隐性知识,模仿才会有效果。第三要正确把握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即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之间在知识的拥有量和掌握程度水平上的差异。“知识距离”是决定模仿对象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模仿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距离过大不利于模仿创新。
3.3 正确认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模仿创新与技术引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不少模仿创新是由技术引进展开的,但技术引进不一定产生模仿创新。在实践中,多数中小企业只是简单地进行技术或生产设备的引进,而没有进行消化吸收。这样只会造成重复性的技术引进和资源的无效配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组织自己的科研团队,对获得的知识信息或技术进行破译、分解,获得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了,才能跳出简单地仿制误区,实现企业的二次创新。
3.4 正确认识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并无必然的对应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企业在模仿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如果模仿企业机械的抄袭则必然会侵犯率先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因此,企业在模仿中一定要遵守现有的法律,明确正当模仿和不正当模仿的界限,利用一切法律允许的正当模仿手段以获得正当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是有利于模仿创新的。因为法律在保护率先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时,也保护了模仿创新者不被其他的企业非法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