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尊心的有效策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教学中,能够将家国情怀以及人格培育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策略
引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能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条件。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教育也与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能够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来说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一)心灵治愈
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慰藉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其为心灵治愈教育。对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来慰藉学生的心灵,并产生鼓舞的效果。
(二)思想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蕴含了民族精神,对于初中教学来说,这便是层次更高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调整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进一步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还能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保证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地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做好准备工作,适度解读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最直观且有效的方式便是引经据典,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但实际上,所引用的多数经典都为文言文,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接触过文言文,但在实际理解上却也有着一定难度。这便需要老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引用的经典名句或文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事迹,以及内容意思,并且仔细查看教材内容,判断是否与教材内容的中心思想所匹配,并设计好教材内容与经典文章的切入点,保证这些经典名句或文章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效果。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爱在家人间》教学中,老师可以寻找一些关于“仁爱”的经典文章,如出自《论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句,便道出了家庭仁爱的道理。其中“孝”便是孝道,指孝顺父母的态度,“悌”通“弟”,指对待兄长的敬爱态度,而之后的“其为仁之本欤”中的“仁”则是核心思想,便是仁爱的意思,也可理解成为人之本。孔子认为,为人之本当为孝悌,在做到“孝”与“悌”时,便明白了仁义之道。这句话重点侧重于对待父母与兄长的态度,强调了对待父辈与兄弟的亲爱、敬爱、仁爱美德。
(二)深度解析故事,进行拓展教学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与其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是民族文化的凝结,具有非常显著的教育意义。一般情况下,在上述的引用经典环节,多数经典背后都有着一段具有寓意的故事,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些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中,涉及了与朋友的相处之道,而在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中,却在这一点上有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两句看似明显矛盾的名句,其友谊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交友准则”,分析更为偏向哪种友谊观,之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探究一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故:据说薛仁贵曾家境贫寒,而他的好朋友王茂生家里虽不算荣华富贵,却也经常接济他。而之后薛仁贵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名将,在功成名就之时,不收所有人送来的赠礼,唯独收下了王茂生所送的清水,并当众喝下。他知道王茂生出身也并不富裕,即便是送的清水,情意却是无价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并非说情感淡薄鲜少往来,而是追求心灵上的交流,行为淡如水,情谊重如山,只有这样的友谊才能够长存,才能经历得住考验。多数古典名言能够至今传颂,主要便是其背后所潜藏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有着教育意义,教会人们相处之道、为人之道。这些名言或典故若只理解其字面意义,便会显得毫无韵味,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名言背后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来教会学生道理[1]。
(三)通过课后实践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融入在学生的认知层面,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践行的机会。如在教学《生命至上》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生命和生命的意义是教学中心。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仁爱”的认知,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一些公益广告,或收集一些大众性的好人好事,提高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产生“我也可以做”的心理。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在节假日开展“凡人善举”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谈一谈做善举的体会。通过实践与交流,學生们能够明确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的道理,也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休戚与共”的意义,对于生命的境界产生新的感悟[2]。
结束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来说有着重大意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也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践行。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懈的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育中,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王欣. 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6-87.
[2]张娟凤.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17-219 +195.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策略
引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能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条件。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教育也与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能够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来说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一)心灵治愈
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慰藉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其为心灵治愈教育。对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来慰藉学生的心灵,并产生鼓舞的效果。
(二)思想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蕴含了民族精神,对于初中教学来说,这便是层次更高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调整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进一步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还能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保证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地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做好准备工作,适度解读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最直观且有效的方式便是引经据典,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但实际上,所引用的多数经典都为文言文,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接触过文言文,但在实际理解上却也有着一定难度。这便需要老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引用的经典名句或文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事迹,以及内容意思,并且仔细查看教材内容,判断是否与教材内容的中心思想所匹配,并设计好教材内容与经典文章的切入点,保证这些经典名句或文章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效果。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爱在家人间》教学中,老师可以寻找一些关于“仁爱”的经典文章,如出自《论语》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句,便道出了家庭仁爱的道理。其中“孝”便是孝道,指孝顺父母的态度,“悌”通“弟”,指对待兄长的敬爱态度,而之后的“其为仁之本欤”中的“仁”则是核心思想,便是仁爱的意思,也可理解成为人之本。孔子认为,为人之本当为孝悌,在做到“孝”与“悌”时,便明白了仁义之道。这句话重点侧重于对待父母与兄长的态度,强调了对待父辈与兄弟的亲爱、敬爱、仁爱美德。
(二)深度解析故事,进行拓展教学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与其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是民族文化的凝结,具有非常显著的教育意义。一般情况下,在上述的引用经典环节,多数经典背后都有着一段具有寓意的故事,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些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中,涉及了与朋友的相处之道,而在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中,却在这一点上有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两句看似明显矛盾的名句,其友谊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交友准则”,分析更为偏向哪种友谊观,之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探究一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故:据说薛仁贵曾家境贫寒,而他的好朋友王茂生家里虽不算荣华富贵,却也经常接济他。而之后薛仁贵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名将,在功成名就之时,不收所有人送来的赠礼,唯独收下了王茂生所送的清水,并当众喝下。他知道王茂生出身也并不富裕,即便是送的清水,情意却是无价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并非说情感淡薄鲜少往来,而是追求心灵上的交流,行为淡如水,情谊重如山,只有这样的友谊才能够长存,才能经历得住考验。多数古典名言能够至今传颂,主要便是其背后所潜藏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有着教育意义,教会人们相处之道、为人之道。这些名言或典故若只理解其字面意义,便会显得毫无韵味,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名言背后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来教会学生道理[1]。
(三)通过课后实践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融入在学生的认知层面,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践行的机会。如在教学《生命至上》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生命和生命的意义是教学中心。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仁爱”的认知,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一些公益广告,或收集一些大众性的好人好事,提高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产生“我也可以做”的心理。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在节假日开展“凡人善举”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谈一谈做善举的体会。通过实践与交流,學生们能够明确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的道理,也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休戚与共”的意义,对于生命的境界产生新的感悟[2]。
结束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来说有着重大意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也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践行。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懈的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育中,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王欣. 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6-87.
[2]张娟凤.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17-219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