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但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和知识面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音乐作品都感兴趣,喜欢的则听,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听、动、创、视”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去感悟、理解、鉴赏音乐,从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成实实在在的,可以用心去触摸、去感应、去体会的情感艺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欣赏活动中。
一、创设视听的美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象,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而,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
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
假设:欣赏《船工号子》,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哟”,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以这样的方式切入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和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我们要达到熟记并掌握。
(目标)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三、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内容:器乐作品,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
四、乐器演奏:乐器演奏是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式
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五、增强想象,提高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和声激起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因此在欣赏课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联想。如《龟兔赛跑》,通过熟悉龟兔的两段主题音调及教师语言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整地演绎故事情节,并能深刻地理解《龟兔赛跑》的寓意。此时,想象架起了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总之,小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模仿起来,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作者单位 山西省榆社县箕城小学)
一、创设视听的美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刺激人们的大脑,产生思维联想和想象,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而,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
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
假设:欣赏《船工号子》,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哟”,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以这样的方式切入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和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我们要达到熟记并掌握。
(目标)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三、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内容:器乐作品,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
四、乐器演奏:乐器演奏是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式
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五、增强想象,提高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和声激起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因此在欣赏课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联想。如《龟兔赛跑》,通过熟悉龟兔的两段主题音调及教师语言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整地演绎故事情节,并能深刻地理解《龟兔赛跑》的寓意。此时,想象架起了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总之,小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模仿起来,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作者单位 山西省榆社县箕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