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倾向是比较严重的。教学课文一般都得从导入课文、解析题意、介绍作者、交代时代背景、简介课文大意、学生朗诵课文、划分课文层次、编写结构提纲、归纳文章主题、欣赏写作艺术、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等方面依次入手;讲析课文时,一般也是从第一段开始,逐层推进,一直讲到最后一段。这种程式化教学过程,教者驾轻就熟,潇洒自如,学生却感到枯燥乏味,味同嚼蜡。究其原因,不在于这种循序渐进方法不可取,而在于这种方法用多了,用滥了,学生已无任何新鲜感,自然也就无法激发求知的欲望了。
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者就要设法破除这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倾向,争取每一次都给学生奉献一份惊喜,这就需要教者要遵循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巴金的散文《灯》时,其时代背景非介绍不可,但未必一定要将其安排在新授课的开始阶段,教者完全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弄懂“灯”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用“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象征手法呢?因为这与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这样两句话引出时代背景的有关知识,学生既感到必要,又感到自然。教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节选部分《失街亭》一文时,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非放在讲授课文的第一时间不可,只有如此,才能突出街亭地理位置之重要,才能突出虽“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马谡的罪责之大,也只有如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才真实可信,也只有如此,诸葛亮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以“药”为题的作用非介绍不可,但如果放在新授课的第一时间介绍,学生未必就能理解,未必就感兴趣,如果放在概述情节,板书出双线发展的情节提纲之后,再来进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放在第一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放在后一段时间,学生则成了解答问题的主体,在解答过程中,会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学鲁迅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解析题意却必须放在第一时间进行,因为“忘却”与“记念”是一组反义词,却用在同一个短语中,学生会感到大惑不解。但若仅由教师来解析,这未免又有流于俗套之嫌了,教师若启发学生根据第一段内容找出相关的词句来替换文中“忘却”一词,学生的求知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他们会从第一段中找到“将悲哀摆脱”这个短语来替换“忘却”,这样文题就变成了“为了将悲哀摆脱的记念”。如果教师再启发学生考虑“将悲哀摆脱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最后一段,便会产生更深切的领悟:“将悲哀摆脱”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记念死者。教师此时再作适当点拨,学生又会对文题进行第二次置换,这样文题又会被置换成“为了战斗的记念”。如此解题,学生不仅感到新鲜、刺激,而且对作者设题的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有了深切的感受、理解。同样是鲁迅小说情节,对《祝福》一文适宜采取先概述故事情节后列情节提纲的方法;而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却适宜采取先列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后揭示人物心态的方法,因为前者情节易概述,后者行踪难把握,符合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对孙犁《荷花淀》一文中水生嫂适宜采取语言内涵探析法,对《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却适宜采取矛盾聚焦法。因为前者情感细腻,语言委婉含蓄,内涵丰富,把握了人物语言的内涵,实际上便是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后者乃几代将门之后,沦为囚犯后,得梁中书赏识,委以重任后,报恩之情正切,功名之心正热,对难耐酷暑之热的厢禁军开口便骂,挥鞭即抽,两位虞侯的劝告他也置之不理,老都管的话,他也只不过是左耳进,右耳出。由此一来,他成了众矢之的、矛盾的焦点。内部矛盾的激化终于为梁山好汉提供了契机,杨志仕途之梦终于彻底破灭了。在多种矛盾的冲突中,杨志的小心、谨慎、蛮横、粗暴等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必须注意的是,改变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程式化倾向是以激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原则的,它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有着本质的区别,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王兆银,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要想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者就要设法破除这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倾向,争取每一次都给学生奉献一份惊喜,这就需要教者要遵循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巴金的散文《灯》时,其时代背景非介绍不可,但未必一定要将其安排在新授课的开始阶段,教者完全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弄懂“灯”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用“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象征手法呢?因为这与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这样两句话引出时代背景的有关知识,学生既感到必要,又感到自然。教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节选部分《失街亭》一文时,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非放在讲授课文的第一时间不可,只有如此,才能突出街亭地理位置之重要,才能突出虽“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马谡的罪责之大,也只有如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才真实可信,也只有如此,诸葛亮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以“药”为题的作用非介绍不可,但如果放在新授课的第一时间介绍,学生未必就能理解,未必就感兴趣,如果放在概述情节,板书出双线发展的情节提纲之后,再来进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放在第一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放在后一段时间,学生则成了解答问题的主体,在解答过程中,会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学鲁迅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解析题意却必须放在第一时间进行,因为“忘却”与“记念”是一组反义词,却用在同一个短语中,学生会感到大惑不解。但若仅由教师来解析,这未免又有流于俗套之嫌了,教师若启发学生根据第一段内容找出相关的词句来替换文中“忘却”一词,学生的求知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他们会从第一段中找到“将悲哀摆脱”这个短语来替换“忘却”,这样文题就变成了“为了将悲哀摆脱的记念”。如果教师再启发学生考虑“将悲哀摆脱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最后一段,便会产生更深切的领悟:“将悲哀摆脱”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记念死者。教师此时再作适当点拨,学生又会对文题进行第二次置换,这样文题又会被置换成“为了战斗的记念”。如此解题,学生不仅感到新鲜、刺激,而且对作者设题的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有了深切的感受、理解。同样是鲁迅小说情节,对《祝福》一文适宜采取先概述故事情节后列情节提纲的方法;而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却适宜采取先列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后揭示人物心态的方法,因为前者情节易概述,后者行踪难把握,符合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对孙犁《荷花淀》一文中水生嫂适宜采取语言内涵探析法,对《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却适宜采取矛盾聚焦法。因为前者情感细腻,语言委婉含蓄,内涵丰富,把握了人物语言的内涵,实际上便是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后者乃几代将门之后,沦为囚犯后,得梁中书赏识,委以重任后,报恩之情正切,功名之心正热,对难耐酷暑之热的厢禁军开口便骂,挥鞭即抽,两位虞侯的劝告他也置之不理,老都管的话,他也只不过是左耳进,右耳出。由此一来,他成了众矢之的、矛盾的焦点。内部矛盾的激化终于为梁山好汉提供了契机,杨志仕途之梦终于彻底破灭了。在多种矛盾的冲突中,杨志的小心、谨慎、蛮横、粗暴等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必须注意的是,改变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程式化倾向是以激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原则的,它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有着本质的区别,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王兆银,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