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文本情感解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学习诗歌,挑战之一在于学生读诗很难与诗之情感发生共鸣,尤其是现代诗,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里,就是“拼凑在一起的句子”(学生语,下同),就是“将一大段话分成一段一句的话”.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对诗之误解,如此基础上是无法筑造起对诗之理解的整体架构的.因此,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读懂诗歌,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所谓读懂,并不是只是从字面上获得意义,而是指能够走入诗境,能够让自身的心灵与诗之情感达成共振.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何为谓“经由思,抵达诗”.
其他文献
朱光潜曾言:“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中学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诗歌,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应明确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来推进课程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观沧海》为例,其为曹操后期的主要作品,其文学价值较高,且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推进教学活动,不但利于学生的诗歌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期刊
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学生应当具有解读的时间与空间.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一要求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难免出现与教师的预设不相一致的情形,而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导向自己的预设目标,就必须花时间、耗精力,其还会影响应试的效果.很显然在传统的教学视野当中,这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将学生有可能形成的与课文主旨不一致的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这样的课文解析过程,是不是就值得提倡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这个逻辑成立
期刊
相对于其它引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而言,源自于《诗经·卫风》中的《氓》,给教材解读者带来了更多、更多元的解析视角,而视角的多元必然导致了解读结果的多元,于是也就看到了关于本文解读的多重结论.众所周知,尽管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代表的往往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文学解读状态,但是对于进入教材的课文而言,却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解读.那么,对于《氓》来说,如何寻求这种统一呢?笔者以为应当紧扣两个关键词,也就是“生活”与“理想”.从中国知网上搜《氓》及“解读”,可以得到很多论文,这些论文的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