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们应邀出席经济论坛之类的商业活动,拿了主办方提供的天价出场费,享受了钻石级服务,除了乱开药方外,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学观点与思路时,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公平公正?
日前,记者用时一个月的调查发现,在大大小小的官方及非民间论坛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的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成为诸多参会者和媒体追逐的主角。和演艺界的明星一样,在邀请方一 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成危机受益者。(5月13日《新文化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知识分子中的商业明星。老一辈的茅于轼、吴敬琏、厉以宁还在发挥余热,新生代的易宪容、郎成平、张维迎等人又成了经济明星。尽管经济大环境不好,但是经济学家的身价还在飙升。以郎威平为例。郎教授当年曾因“郎顾之争”一炮而红,现在又因金融危机频繁亮相。去年上半年吉林省某电视台举办的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扣除其他费用后,郎成平拿到了12万元。而在去年下半年陕西某媒体举办的论坛上,郎威平小半天演讲拿走的费用是税后6万元,短短数月,郎成平的报价已涨了一倍。经济学家的热度由此可窥一斑。
经济学家走穴一天,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工作若干年。经济学家风景这边独好,难怪网友们一片唏嘘声。经济学家的大脑中毕竟装着观点、思路,只要经济学家出场费来路正当,依法申报纳税,我们不必对此说三道四,眼红他们的天价。人家美国总统下台,还四处演讲、出书哩。
问题是,除了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以外,多数新生代经济学家在研究机构、高校担任着公职,拿着纳税人供给的不菲薪水。教育部门严厉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出场、走穴,没听说有谁干预过。经济学家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利用公共资源搞研究,然后利用纳税人给予的经济学家身份,在工作时间频繁走穴、赶场,拿天价出场费,甚至在企业兼职、分红。这样的逻辑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而且,一些经济学家忙于经济创收,造成他们搞科研、上讲台的精力与时间被大大挤占。而学术观点陈旧、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的经济学家更是不在少数。有人曹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学家纷纷做起被包养的“二奶”。这样的评价尽管有些对经济学家大不敬,但是也客观反映了部分经济学家的现实生态与职业操守。
部分经济学家徒有虚名,一门心思钻研创收学问,无暇研究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家们应邀出席经济论坛之类的商业活动,拿了主办方提供的天价出场费,享受了钻石级服务,除了乱开药方外,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学观点与思路时,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公平公正?经济学家除了充当权力、资本的“二奶”以外,还能多大程度上站在百姓立场上凭良知说话?笔者这样说,并非空穴来凤。从近来某些经济学家不顾民意反对,发表麻辣烫语录中可以略知一二。就拿经济学家论楼市来说吧。从“买房就是爱国”、“未婚同居刺激楼市刚性需求”到“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如果不是“吃”觜短,拿人手软”,经济学家何苦与开发商穿同一条裤子,把屁股坐到民意的另一面呢?
如果说纳税人供养的经济学家走穴拿天价出场费,是荒芜自家“责任田”,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拿了天价出场费的经济学家,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就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舆论视线,误导中央宏观决策。这将是一件更为可怕却又真实的事情。
日前,记者用时一个月的调查发现,在大大小小的官方及非民间论坛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的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成为诸多参会者和媒体追逐的主角。和演艺界的明星一样,在邀请方一 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成危机受益者。(5月13日《新文化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知识分子中的商业明星。老一辈的茅于轼、吴敬琏、厉以宁还在发挥余热,新生代的易宪容、郎成平、张维迎等人又成了经济明星。尽管经济大环境不好,但是经济学家的身价还在飙升。以郎威平为例。郎教授当年曾因“郎顾之争”一炮而红,现在又因金融危机频繁亮相。去年上半年吉林省某电视台举办的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扣除其他费用后,郎成平拿到了12万元。而在去年下半年陕西某媒体举办的论坛上,郎威平小半天演讲拿走的费用是税后6万元,短短数月,郎成平的报价已涨了一倍。经济学家的热度由此可窥一斑。
经济学家走穴一天,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工作若干年。经济学家风景这边独好,难怪网友们一片唏嘘声。经济学家的大脑中毕竟装着观点、思路,只要经济学家出场费来路正当,依法申报纳税,我们不必对此说三道四,眼红他们的天价。人家美国总统下台,还四处演讲、出书哩。
问题是,除了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以外,多数新生代经济学家在研究机构、高校担任着公职,拿着纳税人供给的不菲薪水。教育部门严厉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出场、走穴,没听说有谁干预过。经济学家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利用公共资源搞研究,然后利用纳税人给予的经济学家身份,在工作时间频繁走穴、赶场,拿天价出场费,甚至在企业兼职、分红。这样的逻辑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而且,一些经济学家忙于经济创收,造成他们搞科研、上讲台的精力与时间被大大挤占。而学术观点陈旧、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的经济学家更是不在少数。有人曹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学家纷纷做起被包养的“二奶”。这样的评价尽管有些对经济学家大不敬,但是也客观反映了部分经济学家的现实生态与职业操守。
部分经济学家徒有虚名,一门心思钻研创收学问,无暇研究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家们应邀出席经济论坛之类的商业活动,拿了主办方提供的天价出场费,享受了钻石级服务,除了乱开药方外,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学观点与思路时,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公平公正?经济学家除了充当权力、资本的“二奶”以外,还能多大程度上站在百姓立场上凭良知说话?笔者这样说,并非空穴来凤。从近来某些经济学家不顾民意反对,发表麻辣烫语录中可以略知一二。就拿经济学家论楼市来说吧。从“买房就是爱国”、“未婚同居刺激楼市刚性需求”到“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如果不是“吃”觜短,拿人手软”,经济学家何苦与开发商穿同一条裤子,把屁股坐到民意的另一面呢?
如果说纳税人供养的经济学家走穴拿天价出场费,是荒芜自家“责任田”,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拿了天价出场费的经济学家,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就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舆论视线,误导中央宏观决策。这将是一件更为可怕却又真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