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记忆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1971年,因修建昌平百货大楼的需要,100多名工人奋战两个月,昌平鼓楼被夷为平地,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消失……
  在昌平区档案馆的馆藏照片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保存完好,拍摄时间为上个世纪30年代,规格为15CM×11CM,左侧有一张日文说明标签,大意为:“据说昌平县原来叫永安城,官府从白浮围城迁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县城的北部,据此有5公里。”照片拍摄的是一座“谯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直到现在依然被老昌平人念念不忘的鼓楼。
  据史料记载,昌平鼓楼位于永安城的中轴线上,自明朝天顺二年(1458)动工兴建,于天顺三年(1459)竣工。整个鼓楼连同基座共有三层,第一层为砖石结构,第二和第三层为砖木结构。鼓楼下半部的基座是一座约三丈高的方形城堡,上有垛口,下有一个四面畅通的门洞,呈十字路形,门洞的上方全都是条石起拱,下面是条石铺路,南面门洞的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的匾额,上书“谯楼”两个大字。鼓楼第二层楼内放置有铜壶滴漏,第三层正中东侧悬钟,西侧架鼓,这在当时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报警的信号。这座建筑所用的砖瓦木料,全是工部营造皇陵的“御料”,甚至连鼓楼上用的“铜壶滴漏”也是大内御用之物,据考证与北京钟楼上的铜壶滴漏一模一样。
  因為外观巍峨雄壮,再加上位于永安城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谯楼”在建成以后就成为新的地理标志,主要街道由此向四方辐射,较大的店铺都集中在谯楼四周,因其而有名的鼓楼南大街、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成了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每逢重大事件发生,百姓聚集在谯楼前看官府张贴的通知布告,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
  昌平鼓楼历经明、清两代,到清末时已残破不堪,于1931年进行了重修。但由于当时吏治腐败,工程承包商乘机偷梁换柱,不仅所用砖石都是从东南西北的四座城楼上拆下来的,还将鼓楼中的金丝楠木偷换成东北黄松,四座城楼被拆后也只在原址上各建了三间平房,如此一来鼓楼的威武雄壮感大打折扣,直至1971年被彻底拆除。
  钟鼓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是由汉族文化诞生的特色建筑,更是地域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重要载体。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昌平鼓楼一带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成为了著名的商业圈,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后,更是成为了昌平的地标式建筑。在老昌平人的记忆里,这里环绕着多栋老式住宅楼,而且一到节假日就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里有服装厂、衡器厂、农机厂,还有百货店、日杂店、副食店、书店、理发店等,承载着昌平人对历史的回忆。
  鼓楼被拆后,昌平的老百姓无不扼腕叹息,许多人从空荡荡的鼓楼遗址前走过,想起当年在此地买糕点买杂货的场景以及当年此地的繁盛景象,都不胜唏嘘。由于相关影像资料的缺失,人们只能从上一辈人的回忆中拼凑出它的样子。唯有存放在昌平公园石刻园中的“谯楼”匾额和存放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内的铜钟,这两件与鼓楼有关的实物遗存,可供人们怀念。再想看看昌平鼓楼的样子,只能电影《平原游击队》里李向阳进城的场景中依稀看到鼓楼的几个镜头。
  为了却昌平人民多年来寻觅鼓楼老照片的心愿,2005年,昌平区档案馆通过电视、广播电台以及网络等媒体向公众征集昌平鼓楼的老照片。可是一直没有任何进展,这么重要的古建筑,居然一张照片都没有保存下来,令人惋惜不已。直到2007年,在“南口战役70周年研讨会”上,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王锦思先生偶闻了昌平档案馆寻找鼓楼老照片的消息,王锦思先生于2008年将收购的昌平鼓楼老照片无偿捐赠给了昌平区档案馆,使昌平人民才能重新见到鼓楼当年的模样。
  这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不仅填补了馆藏的空白,也帮助昌平人民还原了鼓楼昔日的风貌,再现了当年鼓楼周边的热闹场景,对于研究昌平古城的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张“古董”级的老照片雕刻着时光的记忆。照片中的建筑倒塌了可以去重建,但有些东西是我们永远追不回来的,那就是历史的足迹,它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如今的昌平古城已不复当年模样,许多老建筑也已在历史的打磨下消失不见,后人只能在文字记载中,穿越千年的时光,遥想“前世”昌平的景象。有了这张照片,昌平人民不用再只凭借一些空洞的、怀旧的称谓,如“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等去找寻依稀残留在记忆中的历史轮廓。当我们再翻开昔日鼓楼的老照片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眷恋与回忆,还有憧憬和展望,这是昌平人永远的记忆!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馆)
其他文献
2013年春夏之交,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从《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中得知北京市档案馆正在征集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的档案资料,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他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市档案馆的电话,表达了自己作为市劳动模范愿意将自己一生的档案资料捐赠给国家、留给子孙后代的愿望,他就是1960年的北京市劳动模范业余教师陈震洪先生。在此后与老先生接触的一年时间中,每当档案馆工作人员登门拜访,或是了解情况、或是分期分批接受捐赠档案、
区档案局按照权力清单编制的类别和范围,以现行档案法律、法规作为根据,将我局负责的行政权力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职权事项,逐项列明设定依据、法定行使主体及运行流程,并以清单形式列出来,保证各项权力不漏报、不错报、不重复。同时,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转变机关职能的要求,对我局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进行调整,并对取消的非行政审批事项逐一制定了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钱睿)  昌平区兴寿镇机关通过测评验收成为档案工
摘要: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得出档案部门开展方言档案式保护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从方言建档、档案保管和档案开发三个方面提出方言档案式保护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档案式保护SWOT分析方言  一、我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其档案式保护释义  (一)我国方言的生存现状  我国是一个方言大国,方言种类极为丰富,境内有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七大汉语方言。[1]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是我国语言资源的
提及北京,人们通常会想到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的确,作为元、明、清三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皇城文化。但是,皇城文化只是北京的特色而非全部,与之鼎足而立的还有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以及衍生而来传统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坛庙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多元的文化形态。其中,士作为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身上承载的士人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房山区退休老干部向区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在前不久的“档案馆日”活动中,房山区良乡医院退休老干部刘渭臣向区档案馆捐赠了一批档案资料。其内容包括毛泽东同志接见外宾专题剪报1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同志工作活动专题剪报1本;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逝世报道专题剪报4本及《奥运百年》等书籍4本。(高权)  朝阳区档案局加大指导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朝阳区档案局根据各单位实际需求,结合
摘要:基于对CNKI档案类期刊的统计分析,本文探讨了大数据在我国档案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档案管理技术同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资源转化效率同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数据挖掘深度同个性化的用户利用需求之间的困境,并结合大数据理论指出其带给档案学研究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学研究统计分析档案管理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
东城区档案局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测评和复查工作本年度,区档案局采取了“三步走”措施对5家单位进行测评,对30家单位进行复查。一是持续发力,做好日常指导,实行双人指导,确保其档案工作规范有序。二是突出重点,确保档案工作高质量。三是部署培训,明确测评要求,并组织未测评单位进行参观交流活动。(宋瑜)  朝阳区档案馆启动2018年纸质档案数字化项目区档案馆计划半年内完成馆藏约3.5万件、60万页档案的数字化加
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是我国第一个与国外建立友好关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首都北京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它是中共北京市委根据刘少奇同志1958年7月1日视察石钢(今首钢)后,提出建立工农结合的经济组织问题进行的试验典型。  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当时成立时的指导思想是:以大工业为中心,与农副业生产相结合,促进文教事业发展,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它的特点是:工农结合,城乡一体。  石景山区档案馆保存
2020年6月9日至16日,北京市档案部门围绕“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主题,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适应首都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今年的系列活动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双线”同向发力。18家国家档案馆、50家市属国有一级企业和120余家市属机关事业单位依托各类网络媒体平台,推出了直播、展览、讲座、专题片、编研成果和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征集成果展示等,生动讲述
2017年,注定是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一年。和全国人民一道,西城区档案局全体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以优异成绩喜迎十九大,以生动的档案工作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这一总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年头。10月18日,全局党员干部围坐在电视机旁,以激动的心情集体收听收看了十九大召开的盛况,聆听了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随后机关党组织立即召开学习座谈会,畅谈学习收获体会。一位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