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情况,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结合动态资料,确定了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间的连通关系,对于完善水平井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连通关系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20-02
引言
在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直井挖潜效益变差的情况下,水平井已逐步成为一种油田挖潜难采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为了探索研究点坝砂体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某开发区设计了5口水平井,形成3注2采的水平井井组,开展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储量
试验区位于某区X块,北起四排,南至三排,西部以A井与B井连线为界,东部以C井与D井连线为界。含油面积0.6km2,目的层为E1油层,孔隙体积99.37×104m3,地质储量55.79×104t。共有三注两采5口采水平井,周围单采E油层的相关注入直井8口、采出直井10口。
2 剩余油潜力分析
从F井取心水洗状况看(表1),点坝上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44.5%,点坝中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57.2%,点坝下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71.4%。说明厚油层上部存在较多剩余油。因此,将5口水平井轨迹位置设计为距离油层顶部1/9~1/3之间。
3 井间连通关系确定方法
3.1 利用示踪剂技术确定井间连通关系
井区内2口水平注入井和10口注入直井的示踪剂注入工作完成后,周围共有28井次见到示踪剂,最早见剂时间为50天,据此计算,注入水在油层内最快的推进速度为2.8m/d;最晚见剂时间为247天,示踪剂推进速度在0.6m/d。峰形跨度最短为40天,最长达250天左右。大部分表现为单峰特征,个别井表现为双峰或多峰。峰值浓度最小为108μg/L,最大为12722μg/L。
针对不同井区见剂情况,采用“时间类比、动静结合、综合分析、交互验证”的方法,研究油层的连通关系。结果表明:水平井注入溶液可以波及到周围采出直井,平均见剂时间178天;水平采出井能够见到邻近的水平注入井和注入直井的效果,但注入溶液推进速度慢,平均见剂时间235天。根据见剂时间、示踪剂产出曲线形态、注入强度等参数,确定了5个井组高渗透水淹条带的位置和6口采出井的主要来液方向。同时,存在部分井区示踪剂检测结果与沉积相认识不符。
3.2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确定井间连通关系
3.2.1 应用示踪剂结果修正平面相
部分井组示踪剂检测结果与平面相存在矛盾主要为废弃河道平面相预测部分不尽准确。如水平注入井G与水平采出井H之间的废弃河道,在I井以后为预测部分,原平面相认为该废弃河道下端与上端应对称发育,所以将废弃河道预测至杏J井附近。H井吸水剖面显示,水平段下部吸水比例达到了91%,H井射孔井段位置为水平段的下部,两井连通关系如图1所示,H井见到了G井注入的示踪剂。经研究认为,两井间矛盾由废弃河道预测不准确引起,将废弃河道预测部分调整至K井附近(图1)。
3.2.2 精细解剖L井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
L注入示踪剂后,M井始终未检测到,从点坝平面相上看应该是连通的,存在动静不符的矛盾。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储层发育特征,更准确反映井间砂体及砂体内部特征,应用开发地震资料结合测井相,进行新一阶段的开发地震应用技术研究。沿M、L两井水平段做E2单元5横6纵地层切片,发现两井之间距油层顶部2.0米处有隔层遮挡,且隔层厚度从M井向L井方向越来越厚(图2)。M井轨迹距油层顶部1.0m,L井轨迹距油层顶部2.2m,点坝顶层亚相的泥岩隔层遮挡是两井不连通的主要原因。
3.2.3 重新识别试验区葡E单元平面沉积微相
依据测井相模式,结合示踪剂检测结果,重新识别了单井相,发现部分识别为废弃河道的井实为河道。逐井识别沉积相后,重新绘制了平面沉积微相图,较修改前做了较大调整。
3.3 利用脉冲试井技术进一步确定试验井组连通关系
为了进一步认识M井组的连通关系,分析受效状况,编制了M井组脉冲测试方案。方案以采出井M井为激动井,以周围相邻的F、L、N、O和P五口注入井为观察井(如图3)。
监测结果表明:一是该井组在F、O两方向脉冲响应明显、时滞短,压力传播速度较快,与中心采出井连通较好。二是在N方向存在脉冲响应,时滞较长,压力传播较慢,与中心采出井存在连通性。三是在L、P方向未发现脉冲响应,压力降落平稳,分析认为与中心采出井连通性较差或不连通。
试验区开发过程中,依据井间连通关系,针对采出井处于不同的受效阶段,实施个性化注入井方案调整,促使试验区开发效果不断改善。例如M井,在三元复合驱开发1年后仍未见效,采出液中未见到化学药剂。为了加快該井的受效步伐,先后2次对连通较好的F井、O井和N井提高注入速度,日注溶液由160m3上调到228m3,促使该井明显见效,日产油量增加24t,含水下降18.1个百分点。
5 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能够确定井间连通关系。区块内不同井型的注采井交错在一起,井间连通关系较为复杂,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能够确定水平井与水平井、水平井与直井等不同井型间的连通关系。
参考文献
[1] 江汉石油学院测井教研室著.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测井资料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
[2]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46~49).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水平井组;连通关系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20-02
引言
在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直井挖潜效益变差的情况下,水平井已逐步成为一种油田挖潜难采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为了探索研究点坝砂体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技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某开发区设计了5口水平井,形成3注2采的水平井井组,开展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储量
试验区位于某区X块,北起四排,南至三排,西部以A井与B井连线为界,东部以C井与D井连线为界。含油面积0.6km2,目的层为E1油层,孔隙体积99.37×104m3,地质储量55.79×104t。共有三注两采5口采水平井,周围单采E油层的相关注入直井8口、采出直井10口。
2 剩余油潜力分析
从F井取心水洗状况看(表1),点坝上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44.5%,点坝中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57.2%,点坝下部水洗层驱油效率为71.4%。说明厚油层上部存在较多剩余油。因此,将5口水平井轨迹位置设计为距离油层顶部1/9~1/3之间。
3 井间连通关系确定方法
3.1 利用示踪剂技术确定井间连通关系
井区内2口水平注入井和10口注入直井的示踪剂注入工作完成后,周围共有28井次见到示踪剂,最早见剂时间为50天,据此计算,注入水在油层内最快的推进速度为2.8m/d;最晚见剂时间为247天,示踪剂推进速度在0.6m/d。峰形跨度最短为40天,最长达250天左右。大部分表现为单峰特征,个别井表现为双峰或多峰。峰值浓度最小为108μg/L,最大为12722μg/L。
针对不同井区见剂情况,采用“时间类比、动静结合、综合分析、交互验证”的方法,研究油层的连通关系。结果表明:水平井注入溶液可以波及到周围采出直井,平均见剂时间178天;水平采出井能够见到邻近的水平注入井和注入直井的效果,但注入溶液推进速度慢,平均见剂时间235天。根据见剂时间、示踪剂产出曲线形态、注入强度等参数,确定了5个井组高渗透水淹条带的位置和6口采出井的主要来液方向。同时,存在部分井区示踪剂检测结果与沉积相认识不符。
3.2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确定井间连通关系
3.2.1 应用示踪剂结果修正平面相
部分井组示踪剂检测结果与平面相存在矛盾主要为废弃河道平面相预测部分不尽准确。如水平注入井G与水平采出井H之间的废弃河道,在I井以后为预测部分,原平面相认为该废弃河道下端与上端应对称发育,所以将废弃河道预测至杏J井附近。H井吸水剖面显示,水平段下部吸水比例达到了91%,H井射孔井段位置为水平段的下部,两井连通关系如图1所示,H井见到了G井注入的示踪剂。经研究认为,两井间矛盾由废弃河道预测不准确引起,将废弃河道预测部分调整至K井附近(图1)。
3.2.2 精细解剖L井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
L注入示踪剂后,M井始终未检测到,从点坝平面相上看应该是连通的,存在动静不符的矛盾。为了更深入的认识储层发育特征,更准确反映井间砂体及砂体内部特征,应用开发地震资料结合测井相,进行新一阶段的开发地震应用技术研究。沿M、L两井水平段做E2单元5横6纵地层切片,发现两井之间距油层顶部2.0米处有隔层遮挡,且隔层厚度从M井向L井方向越来越厚(图2)。M井轨迹距油层顶部1.0m,L井轨迹距油层顶部2.2m,点坝顶层亚相的泥岩隔层遮挡是两井不连通的主要原因。
3.2.3 重新识别试验区葡E单元平面沉积微相
依据测井相模式,结合示踪剂检测结果,重新识别了单井相,发现部分识别为废弃河道的井实为河道。逐井识别沉积相后,重新绘制了平面沉积微相图,较修改前做了较大调整。
3.3 利用脉冲试井技术进一步确定试验井组连通关系
为了进一步认识M井组的连通关系,分析受效状况,编制了M井组脉冲测试方案。方案以采出井M井为激动井,以周围相邻的F、L、N、O和P五口注入井为观察井(如图3)。
监测结果表明:一是该井组在F、O两方向脉冲响应明显、时滞短,压力传播速度较快,与中心采出井连通较好。二是在N方向存在脉冲响应,时滞较长,压力传播较慢,与中心采出井存在连通性。三是在L、P方向未发现脉冲响应,压力降落平稳,分析认为与中心采出井连通性较差或不连通。
试验区开发过程中,依据井间连通关系,针对采出井处于不同的受效阶段,实施个性化注入井方案调整,促使试验区开发效果不断改善。例如M井,在三元复合驱开发1年后仍未见效,采出液中未见到化学药剂。为了加快該井的受效步伐,先后2次对连通较好的F井、O井和N井提高注入速度,日注溶液由160m3上调到228m3,促使该井明显见效,日产油量增加24t,含水下降18.1个百分点。
5 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能够确定井间连通关系。区块内不同井型的注采井交错在一起,井间连通关系较为复杂,通过综合应用示踪剂技术、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和脉冲试井技术,能够确定水平井与水平井、水平井与直井等不同井型间的连通关系。
参考文献
[1] 江汉石油学院测井教研室著.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测井资料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
[2]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