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亦是如此。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专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恰当的导入设计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导语; 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09-00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与否。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自己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课文标题导入法
由文章题目直接导入,如《沁园春·雪》导语,“毛主席有一首词叫《沁园春·雪》,意境开阔,大气磅礴,蒋介石看到以后非常生气,在国民党内外征集诗词,并要求他的御用文人们日夜埋头写作,要写出一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超过毛泽东,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如愿。那么,《沁园春·雪》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千古绝唱。”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文学常识导入法
这种导语可包括作者介绍、文体介绍、背景介绍等。如《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用这种导入法导入新课,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设计,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
三、示范诵读导入法
对于诗歌、散文这些美文,可以示范诵读全文导入。如朱自清的《春》、泰戈尔的《金色花》、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等。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能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文章深意。
四、课文内容概括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可以分两种,一种由教师对所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概括导入,如《多收了三五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却没能够改变悲惨的命运。”还有一种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概括情况导入新课。
五、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与所学文章相同的意境来导入新课,如《乡愁》,“(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这种导语能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文章写作角度导入法
如《背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亲情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与一般的写亲情的文章不同。写亲情,一般是歌颂母爱,本文写的却是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写父亲的高大形象,本文却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人物,一般从正面入手,本文却着力写父亲的背影;表达‘爱’,一般离不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本文的语言却是朴素之至。可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却有着强大的感人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又体现在何处?”这样直接从文章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入,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从多方面去感受文章。
七、资料收集导入法
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像资料,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上课前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如《苏州园林》让学生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说“屏”》教师出示各类屏风的图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学生观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资料等等。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
八、歌曲欣赏导入法
用与课文内容有相同主题或相同内容的歌曲导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播放《命运交响曲》后导入,“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中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美妙的乐曲时将思维融入新课的内容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九、讨论探究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也可以称为问题导入法,即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后导入新课。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先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然后进行师生互动:先让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接着老师谈儿时的梦想——“心灵的朝圣”: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位探险家。最后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神奇的大漠。这种设计能诱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激情。
十、由旧引新导入法
即由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导入所学的新课,像同一作者、同一体裁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陶行知先生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教无定法,课文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 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09-00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与否。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自己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课文标题导入法
由文章题目直接导入,如《沁园春·雪》导语,“毛主席有一首词叫《沁园春·雪》,意境开阔,大气磅礴,蒋介石看到以后非常生气,在国民党内外征集诗词,并要求他的御用文人们日夜埋头写作,要写出一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超过毛泽东,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如愿。那么,《沁园春·雪》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千古绝唱。”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文学常识导入法
这种导语可包括作者介绍、文体介绍、背景介绍等。如《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用这种导入法导入新课,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设计,当然也可以综合运用。
三、示范诵读导入法
对于诗歌、散文这些美文,可以示范诵读全文导入。如朱自清的《春》、泰戈尔的《金色花》、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等。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能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文章深意。
四、课文内容概括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可以分两种,一种由教师对所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概括导入,如《多收了三五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却没能够改变悲惨的命运。”还有一种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概括情况导入新课。
五、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与所学文章相同的意境来导入新课,如《乡愁》,“(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这种导语能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文章写作角度导入法
如《背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亲情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与一般的写亲情的文章不同。写亲情,一般是歌颂母爱,本文写的却是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写父亲的高大形象,本文却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人物,一般从正面入手,本文却着力写父亲的背影;表达‘爱’,一般离不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本文的语言却是朴素之至。可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却有着强大的感人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又体现在何处?”这样直接从文章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入,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从多方面去感受文章。
七、资料收集导入法
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像资料,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上课前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如《苏州园林》让学生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说“屏”》教师出示各类屏风的图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学生观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资料等等。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
八、歌曲欣赏导入法
用与课文内容有相同主题或相同内容的歌曲导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播放《命运交响曲》后导入,“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中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美妙的乐曲时将思维融入新课的内容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九、讨论探究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也可以称为问题导入法,即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后导入新课。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先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然后进行师生互动:先让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接着老师谈儿时的梦想——“心灵的朝圣”: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梦想长大后成为一位探险家。最后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神奇的大漠。这种设计能诱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激情。
十、由旧引新导入法
即由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导入所学的新课,像同一作者、同一体裁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陶行知先生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教无定法,课文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