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驻烟台领事馆。
美国人杜德维拍摄的晏玛太别墅。
作为山东第一个开埠城市,烟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活环境,一度成为北方最大的基督教传播中心,成为欧美各个基督教教派在中国的传教中心。近代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如狄考文、郭显德、倪维思、韦廉臣、戴德生、明恩溥、马茂兰等人或长期居住在这里,或将烟台作为主要活动据点。鲜为人知的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来华传教士晏玛太不但是烟台的常客,甚至还在风光优美的烟台山上为自己一家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别墅。
晏玛太(Matthew Tyson Yates,1819-1888),美国人,19世纪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属于美南浸信会差会。道光.二十七年八月(1847年9月)美国浸会差会派传教士晏玛太夫妇抵达上海。同年11月在上海老城厢的老北广]建立圣会堂,1874年更名为“第一浸会堂”。这是上海第一个浸信会教会,也是华东第一个浸会。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晏玛太所属的美南浸信会差会断绝了海外传教:士的经济供给,加之上海因为太平天国围城、人口激增等因素导致物价飞涨,很多传教士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转行去做房地产中介、翻译,也有人开设收費的英文培训班。晏玛太也因经济来源中断而转业,在英租界工部局和美国领事馆两处任翻译。1873年他一度任美国驻沪副领事,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会审公廨中又当了陪审官。这些工作待遇很好,收入也非常可观。
烟台山上建别墅
晏玛太主要活动中心在上海,但与烟台也建立了不同寻常的联系。早在1859年起,晏玛太就先后派花雅各(J.L Holmes)、海雅西(J.B.Hartwell)和高第丕(T.P.Crawford)赴烟台,开辟华北浸信会。第二年夏天,晏玛太夫人伊丽莎(Eliza Moring)和独生女儿安妮小姐来烟台避暑。也许烟台适宜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她们,此后,晏玛太全家经常到烟台避暑、疗养。1875年,晏玛太夫人在上海感染霍乱,几乎丧命。晏玛太陪同夫人来到烟台疗养,在烟台舒适的环境里,晏玛太夫人仅用几个月身体就完全康复。
为了夏天更方便地来烟台避暑度假,1883年,晏玛太千脆就在烟台山上修建了一座别墅,作为每年夏天全家避暑的落脚处。建成后的晏玛太别墅位于烟台山北边,在烟台山灯塔的东北方向。晏玛太给上海的朋友写信描述这座刚建成的别墅:“别墅紧靠海边,下面是一个悬崖,视野开阔,风景优美,一个盘旋的梯子可以下到沙滩洗海澡。住在这里非常的舒适,就像美国儿童经常说的:“我们(在这里)享受愉快的时光。”
此后,晏玛太夫妇及其女儿一家每年都来烟台的别墅休闲度假。1887年7月,68岁的晏玛太再次到烟台避暑。因游泳着凉而中风,在烟台未能治愈。朋友们把他送回上海治疗,1888年3月17日晏玛太于上海去世。
晏玛太去世后,1890年,晏玛太夫人开始将烟台别墅提供给来烟台疗养的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使用。1894年3月,晏玛太夫人去世。晏玛太的别墅便由其独生女儿安妮继承。安妮1868年嫁给近代上海滩的美国富豪希孟(J.F Seaman)。希孟担任过上海同孚洋行(Wisnerand Co.)经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创立者之一,1903年,被美国政府任命为旅华美商代表,协助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和上海,总领事古纳,同中国全权代表吕海寰、盛宣怀签订《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晏玛太别墅由其独生女儿安妮继承后,人们将这座别墅改称为“希孟别墅”(Sea-man’s bungalow)。
1900年6月,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爆发,大批西方传教士从华北各地陆续逃难到烟台。为使这些逃离战火的传教:士们在烟台安身,身在上海的安妮慷慨地把自己的别墅交由美国驻烟台领事法勒(John Fowler)支配,用来安顿逃难的传教士们。当时,晏玛太别墅里面挤满了30-40名逃难的传教士。尽管房子中挤满了人,但这些传教士很高兴大家能够安全地合住在一起,没有人抱怨拥挤。有个传教士回忆:“最使我们无法忘记的,是在那些令人焦虑的夜晚以及形势险恶的白天,周围感觉到的那种情同手足的友谊。”晏玛太别墅为这些逃难的西方传教士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晏玛太别墅与德国领事馆
晏玛太别墅,这座见证过中国近代历史的别墅,最终的归宿如何?笔者对烟台山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靠近烟台山灯塔东北方向,现在是烟台山景区每年进行大型演出活动的一个露天场地,昔日的晏玛太别墅已没有丝毫踪影。近日,笔者从偶然发现的两张图片上,似乎找到了晏玛太别墅的蛛丝马迹。一张图片是曾任东海关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Edward Bangs Drew,1843-1924)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的晏玛太别墅照片。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晏玛太别墅的外形是一栋单层的大房子,别墅后面是烟台山最早的灯楼。这座灯楼是东海关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烟台山顶原峰火台上建造的,它是一个带木柱屋顶的简易灯楼。1905年时,这座简易灯楼被烟台山灯塔替代。
另一张图片,是1905年的德国驻烟台领事馆建筑明信片。对比杜德维拍的照片和德国驻烟台领事馆明信片,可以看出:位置上,德国领事馆和晏玛太别墅几乎在同一个位置,都在灯塔(或灯楼)的东北方位;外形上,领事馆和晏玛太别墅几乎一模一样一左边窗户、门,右边的路几乎没有变化,不同的是,领事馆明信片中的房子前面已经修建了一座围墙。德国领事馆后面是灯塔而不是简易灯楼。查近代烟台资料,烟台山灯塔建成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既然这两张图片上的建筑如此相似,它们是否是同一座建筑呢?笔者特意就这两张图片咨询了研究烟台近代建筑的专家胡树志先生和解焕新先生,他们也肯定这两座建筑应该是同一座建筑,只是时代不同。据此,可以大致断定,此时的德国领事馆应该就是昔日的晏玛太别墅。
根据烟台当地记载:建国以后,这座作为德国领事馆的别墅一直矗立在烟台山上,1995年的一场意外火灾却烧毁了这栋建筑。现在,在这座别墅的原址只剩下了一块地基,成为烟台山景区每年进行大型演出活动的场地。
一座见证和经历了近代烟台若千重大事件的历史建筑,就这样没入了历史深处。
美国人杜德维拍摄的晏玛太别墅。
作为山东第一个开埠城市,烟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活环境,一度成为北方最大的基督教传播中心,成为欧美各个基督教教派在中国的传教中心。近代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如狄考文、郭显德、倪维思、韦廉臣、戴德生、明恩溥、马茂兰等人或长期居住在这里,或将烟台作为主要活动据点。鲜为人知的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来华传教士晏玛太不但是烟台的常客,甚至还在风光优美的烟台山上为自己一家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别墅。
晏玛太(Matthew Tyson Yates,1819-1888),美国人,19世纪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属于美南浸信会差会。道光.二十七年八月(1847年9月)美国浸会差会派传教士晏玛太夫妇抵达上海。同年11月在上海老城厢的老北广]建立圣会堂,1874年更名为“第一浸会堂”。这是上海第一个浸信会教会,也是华东第一个浸会。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晏玛太所属的美南浸信会差会断绝了海外传教:士的经济供给,加之上海因为太平天国围城、人口激增等因素导致物价飞涨,很多传教士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转行去做房地产中介、翻译,也有人开设收費的英文培训班。晏玛太也因经济来源中断而转业,在英租界工部局和美国领事馆两处任翻译。1873年他一度任美国驻沪副领事,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会审公廨中又当了陪审官。这些工作待遇很好,收入也非常可观。
烟台山上建别墅
晏玛太主要活动中心在上海,但与烟台也建立了不同寻常的联系。早在1859年起,晏玛太就先后派花雅各(J.L Holmes)、海雅西(J.B.Hartwell)和高第丕(T.P.Crawford)赴烟台,开辟华北浸信会。第二年夏天,晏玛太夫人伊丽莎(Eliza Moring)和独生女儿安妮小姐来烟台避暑。也许烟台适宜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她们,此后,晏玛太全家经常到烟台避暑、疗养。1875年,晏玛太夫人在上海感染霍乱,几乎丧命。晏玛太陪同夫人来到烟台疗养,在烟台舒适的环境里,晏玛太夫人仅用几个月身体就完全康复。
为了夏天更方便地来烟台避暑度假,1883年,晏玛太千脆就在烟台山上修建了一座别墅,作为每年夏天全家避暑的落脚处。建成后的晏玛太别墅位于烟台山北边,在烟台山灯塔的东北方向。晏玛太给上海的朋友写信描述这座刚建成的别墅:“别墅紧靠海边,下面是一个悬崖,视野开阔,风景优美,一个盘旋的梯子可以下到沙滩洗海澡。住在这里非常的舒适,就像美国儿童经常说的:“我们(在这里)享受愉快的时光。”
此后,晏玛太夫妇及其女儿一家每年都来烟台的别墅休闲度假。1887年7月,68岁的晏玛太再次到烟台避暑。因游泳着凉而中风,在烟台未能治愈。朋友们把他送回上海治疗,1888年3月17日晏玛太于上海去世。
晏玛太去世后,1890年,晏玛太夫人开始将烟台别墅提供给来烟台疗养的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使用。1894年3月,晏玛太夫人去世。晏玛太的别墅便由其独生女儿安妮继承。安妮1868年嫁给近代上海滩的美国富豪希孟(J.F Seaman)。希孟担任过上海同孚洋行(Wisnerand Co.)经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创立者之一,1903年,被美国政府任命为旅华美商代表,协助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和上海,总领事古纳,同中国全权代表吕海寰、盛宣怀签订《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晏玛太别墅由其独生女儿安妮继承后,人们将这座别墅改称为“希孟别墅”(Sea-man’s bungalow)。
1900年6月,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爆发,大批西方传教士从华北各地陆续逃难到烟台。为使这些逃离战火的传教:士们在烟台安身,身在上海的安妮慷慨地把自己的别墅交由美国驻烟台领事法勒(John Fowler)支配,用来安顿逃难的传教士们。当时,晏玛太别墅里面挤满了30-40名逃难的传教士。尽管房子中挤满了人,但这些传教士很高兴大家能够安全地合住在一起,没有人抱怨拥挤。有个传教士回忆:“最使我们无法忘记的,是在那些令人焦虑的夜晚以及形势险恶的白天,周围感觉到的那种情同手足的友谊。”晏玛太别墅为这些逃难的西方传教士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晏玛太别墅与德国领事馆
晏玛太别墅,这座见证过中国近代历史的别墅,最终的归宿如何?笔者对烟台山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靠近烟台山灯塔东北方向,现在是烟台山景区每年进行大型演出活动的一个露天场地,昔日的晏玛太别墅已没有丝毫踪影。近日,笔者从偶然发现的两张图片上,似乎找到了晏玛太别墅的蛛丝马迹。一张图片是曾任东海关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Edward Bangs Drew,1843-1924)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的晏玛太别墅照片。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晏玛太别墅的外形是一栋单层的大房子,别墅后面是烟台山最早的灯楼。这座灯楼是东海关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烟台山顶原峰火台上建造的,它是一个带木柱屋顶的简易灯楼。1905年时,这座简易灯楼被烟台山灯塔替代。
另一张图片,是1905年的德国驻烟台领事馆建筑明信片。对比杜德维拍的照片和德国驻烟台领事馆明信片,可以看出:位置上,德国领事馆和晏玛太别墅几乎在同一个位置,都在灯塔(或灯楼)的东北方位;外形上,领事馆和晏玛太别墅几乎一模一样一左边窗户、门,右边的路几乎没有变化,不同的是,领事馆明信片中的房子前面已经修建了一座围墙。德国领事馆后面是灯塔而不是简易灯楼。查近代烟台资料,烟台山灯塔建成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既然这两张图片上的建筑如此相似,它们是否是同一座建筑呢?笔者特意就这两张图片咨询了研究烟台近代建筑的专家胡树志先生和解焕新先生,他们也肯定这两座建筑应该是同一座建筑,只是时代不同。据此,可以大致断定,此时的德国领事馆应该就是昔日的晏玛太别墅。
根据烟台当地记载:建国以后,这座作为德国领事馆的别墅一直矗立在烟台山上,1995年的一场意外火灾却烧毁了这栋建筑。现在,在这座别墅的原址只剩下了一块地基,成为烟台山景区每年进行大型演出活动的场地。
一座见证和经历了近代烟台若千重大事件的历史建筑,就这样没入了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