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日益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智慧课堂正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同时,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思想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基于此,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必然需要与智慧课堂实现有机结合。因此,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将课程思政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落实。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地理;智慧课堂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引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主流意识已经成为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更是突出了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性。基于这一要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将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的融合。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现代教育科技为支撑的智慧课堂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而智慧课堂的有效构建,无疑可以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现阶段,高中教育普遍追求学习的实用化,尤其是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部分学生所选择的考试科目并不包含思想政治课程。所以导致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敷衍现象,即忽视政治教学,过于追求考试科目成绩的提高。长期以往,必然会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而将课程思政融入于学科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二)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不足。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教育往往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主,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不足。从教学形式来看,部分教师一直在沿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匮乏的学习材料还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都是比较枯燥的。而将课程思政融入于地理学科教学,尤其是融入于高中地理智慧课堂,则可以丰富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增强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部分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高。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钻研的更多是学科教学方法,而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研究则是比较欠缺的。而课程思政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拓展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教师课程思政方向的培训。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其具备新时期所必需的课程思政教育素质。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原则
(一)实用性。课程思政强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而思想道德品质所指向的最终是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与言行。因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教育內容需要突显出实用性的特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突出课程思政的价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思政内容和地理知识的有效理解。
(二)主体性。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毋庸置疑,长期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思考,从而对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不利影响。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情感性。优化学生学习情感是构建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反过来讲,只有不断优化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从而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因此,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中,需要遵循情感性原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专注度。这样一来,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层面与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
(四)创新性。创新性不但是构建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新时期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在智慧课堂的构建中,创新性原则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进,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流程。二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抽象、概括等环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构建中,创新性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构建策略
(一)推送预习资源,培养思政意识
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同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改变课堂中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此,在预习环节,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蕴含了丰富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材料,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这样一来,有利于使学生初步形成思政意识。
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在教学活动准备阶段,我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利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特点,在网络中搜集了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之后,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及时对预习材料进行了推送。具体来讲,预习资料的主体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资料。该工程实施40年以来,累计造林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到13.57%。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的荒漠化与沙化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与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的出现次数年均减少20.3%。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国家之所以重视“三北”防护林工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减少荒漠化、风沙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损失。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工程的实施,表明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极为重视的。此外,学生在相关的资料也充分了解到环境持续恶化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观。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思政内容,从而为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