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2437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抓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要求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确实是关键之举。
  
  大家知道,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和乡村相互融合形成一体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处在50%左右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达到45%,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指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性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面对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抓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要求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确实是关键之举。在此,我结合工作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谈些看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紧迫性与长期性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经济格局的二元化,使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落后、愚昧、贫穷状况。解放以后,尽管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长期的剪刀差,造成了生产力很低的农民付出很大的代价。公社化以后,随着统购统销、新的户籍制度的出台,完全造成了城乡间隔绝,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医疗、教育等很多方面都是政府承担,而农民的医疗、教育不仅全部由农民自费承担,而且在很多方面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学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向农民要摊派,由农民自费承担,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城市出台的一系列阻止农民进城的政策和措施,也致使城乡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农民家庭出生的子女只能靠上大学、招工、参军后靠自己努力提干跳出农村,改变身份。这种极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使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农民难以脱贫致富,再加上过多的付出、不能等价交换的统购统销,对农民形成过分地剥夺,使居住在农村的农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的改革深入,中央已制定了十一个一号文件,把“三农”问题摆到了党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特别是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回到了农民手里,农民可以自由地种植和销售,等价交换的原则也逐步实施。特别是取消了农业税,严禁形形色色向农民摊派,把农民子女教育纳入政府预算等等,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随着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富起来了,绝大多数农民实现了温饱,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如此,由于体制、机制、政策尚未完全改革到位,户籍制度长期没有改变,城乡分离格局基本没有解决,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还在继续扩大,社会上又出现了政治上不平等的“农民工”问题。30年改革开放,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2亿人口左右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他们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他们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7.6%,在第三产业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占80%。他们在城里务工多是“候鸟式”,平时在工厂,过年回农村;年轻在城里,年老回农村;贡献在城市,养老在农村。在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变动的前提下,他们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有的尽管居住在城市十年甚至几十年,可一直是城市暂住人口,名不正言不顺。特别是在社会平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以及方方面面的歧视,人们有时讲“农民工是二等公民”,这种批评不是没有道理。这些问题地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课题中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面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转向依靠扩大内需,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是刺激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民消费增加,全社会的消费才能增加,广大农村市场的开发显得特别重要、特别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农村自身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二元结构状态不得到根本改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紧迫的战略任务。“三农”问题早已是历届“两会”关注的焦点,是历届党中央主要领导所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焦点。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一百多年来的梦想,使梦想变成现实,这是新的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迫切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总体不好,非农业人口占少数,城乡差距特别是绝对差距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强调的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努力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减弱城乡差距扩大的强度,积极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的改革不仅涉及经济基础,而且涉及上层建筑;有的不仅涉及众多的利益主体,而且涉及深层次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有的可以在近期操作并完成,有的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在条件进一步成熟时实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既要坚持方向、不失时机、尽力而为,也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估计到在解决长期城乡分割形成的不少问题过程中,困难和阻力很大,难度不少,只有充分估计困难的存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应该解决好的具体问题
  
  当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都提出了自己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特别是一些具体目标都明确了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人口发展、城乡生活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城乡社会发展、城乡资源发展等一体化问题,总的看很好,也比较全面。在此,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还需要认真解决好,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使各级领导干部、党员、群众能理解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国家、对市民、对农村、对农民会有什么好处。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白“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做不到“城乡一样化”,这是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的目标,不是我们近期要追求的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如何解放思想,冲破种种阻力,敢于率先改革是关键,比如户籍改革。只有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对城乡一体化重要意义形成共识,才能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支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第二,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关键的户籍制度改革,要大胆提出一个从根本上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既然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可否考虑一步到位,从根本上解决户口的城乡分割、城乡户口真正一体化。目前,我国近一半的省份出台了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取消农村户口、城市户口,统一以居民证的形式来取代现行的户籍制度。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我认为各省都应选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市率先、大胆地推行这一改革。
  第三,城乡一体化既要经济一体化,也要注重文化一体化。文化建设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大家讨论比较多、批评也比较多的问题,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不协调,特别是坚持、传承、发扬、发展中华文化不够,而农村文化发展相对城市又特别落后,差距很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对文化的渴望越来越突出,贫困山区连起码的图书馆、文化站都没有,看一场电影都难。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之渴求,需要党和政府急待解决,而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农村搞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不能单从一时一事的文化下乡来解决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从农民居民需求出发,先制定一个近期文化建设的目标,分期分批实施3~5年,使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要制定一个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农村文化发展规划,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来,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在全面实施小康水平的2020年使农村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政府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动员组织富裕起来的企业家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等。为此,文化一体化问题必须给予专门研究解决,弄清文化一体化所含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我观察大多只是改变了农村的硬件实施,如美化村容村貌、硬化路面、集中居住等等,而在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建设新农村中就需要认真研究,并要提出一套新的标准和要求,以真正体现新农村“新”的含义。
  第五,要慎重解决好农村政府体制的设置问题。县乡政府体制的设置是个复杂问题,乡、镇和街道有条件一致起来吗?这要慎重,村民委员和街道社区能一致起来吗?也要慎重。县级政府管理机构可以一体化,这并不十分困难,像上海浦东新区,经委内设分管农业经济的处科,不会放松对农村经济的领导。但是,如何把乡、镇、街道和村委会及社区一体化起来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给予重视,可以选择乡镇试点。
  第六,要重点解决好城乡一体化的财政负担问题。现在城乡之间只剩下社会低保、医保水平、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参军转业一视同仁和农村宅基地如何对待、土地如何流转问题,五个一视同仁必须要解决,这不仅是户籍改革,而是城乡发展水平,必然涉及地方财政负担。教育、医疗、社保三大问题中央已明确提出要求,无非是水平问题。教育主要是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师资质量、办学质量问题,师资重点向农村倾斜;不少地方明确,城乡教师轮流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坚持若干年,培养一批农村教育质量高的学校。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看财政承受能力,必须要测算一下,每年财政增加多少负担,地方财政能否承受多少,需要省里、中央如何支持,一定要拿出对策意见。
  
  关键是抓好组织领导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一直是处在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二元结构中,长久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城乡差距扩大,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市场脱节,消费断层,严重影响大国经济整体优势的发挥。
  回首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和积累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而这些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党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才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巨大进步。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一定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全力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体制、新途径、新模式。而要实现这“四新”,我认为最关键还在于组织领导,必须要有强有力地领导。各地政府要推进地方的城乡一体化,必须要组建一个强有力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要落实到各个部门、落实到各级领导头上,坚持每月督促检查落实一次情况,每季市主要领导要听取一次工作进展汇报,每年要总结一次,向上级政府写出专题报告,真正做到有关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人办,办事有准则,事后有检查”这十六个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我相信,在正确决策的指引下,我国必将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
其他文献
编者按:产业的转型,牵扯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城市新定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相关研究者的紧密配合。城市产业规划战略的制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抓好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城市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部分一线工作者和研究者,听取他们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接续问题的看法    《中国城市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制